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胥臣论教诲之力-原文
文公问于胥臣曰:‘我欲使阳处父傅欢也而教诲之,其能善之乎?’
对曰:‘是在欢也。蘧蒢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僬侥不可使举,侏儒不可使援,矇瞍不可使视,嚚瘖不可使言,聋聩不可使听,童昏不可使谋。质将善而贤良赞之,则济可竢。若有违质,教将不入,其何善之为!’
臣闻昔者大任娠文王不变,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疾焉。
文王在母不忧,在傅弗勤,处师弗烦,事王不怒,孝友二虢,而惠慈二蔡,刑于大姒,比于诸弟。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于是乎用四方之贤良。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谘于二虢,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重之以周、邵、毕、荣,亿宁百神,而柔和万民。故《诗》云:‘‘惠于宗公,神罔时恫。’若是,则文王非专教诲之力也。’
公曰:‘然则教无益乎?’
对曰:‘胡为文,益其质。故人生而学,非学不入。’
公曰:‘奈夫八疾何!’
对曰:‘官师之所材也,戚施直镈,蘧蒢蒙璆,侏儒扶卢,矇瞍修声,聋聩司火。童昏、嚚瘖、僬侥,官师之所不材也,以实裔土。夫教者,因体能质而利之者也。若川然有原,以卬浦而后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胥臣论教诲之力-译文
文公问胥臣说:‘我想让阳处父教导欢,你觉得他能够教导得很好吗?’胥臣回答说:‘这取决于欢自己。蘧蒢这种身材矮小的人不能让他低头,戚施这种驼背的人不能让他抬头,僬侥这种身材矮小的人不能让他举起东西,侏儒这种身材矮小的人不能让他攀爬,盲人不能让他看,哑巴不能让他说话,聋子不能让他听,小孩子和愚昧的人不能让他们策划。如果一个人的本质善良并且有贤良的人来辅助他,那么他的成就就可以期待。如果与他的本质相违背,教育也不会被接受,那还有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呢!我听说以前大任怀孕文王时,在猪圈旁边小便,但文王并没有因此生病。文王在母亲身边不忧愁,在老师那里不勤奋,在师傅那里不烦扰,侍奉君王时不愤怒,对兄弟孝顺友爱,对亲戚仁爱慈祥,对妻子大姒以礼相待,与其他兄弟和睦相处。《诗经》中说:“以礼待妻子,延伸到兄弟,以及治理国家。”因此,文王任用了四方的人才。等到他即位后,向八虞询问,向二虢咨询,向闳夭衡量,向南宫策划,向蔡、原请教,向辛、尹访问,重视周、邵、毕、荣等大臣,安抚百神,使万民和睦。《诗经》中说:‘对宗族仁爱,神灵不会时常困扰。’如果这样,那么文王的成功并不是仅仅依靠教育的能力。’文公说:‘那么教育就没有益处了吗?’胥臣回答说:‘教育的作用是补充人的本质。所以人从出生开始学习,不学习就不会有进步。’文公说:‘那对于那些有八种疾病的人怎么办呢?’胥臣回答说:‘官师们会根据他们的才能来培养他们。像戚施这样的驼背人可以让他们敲钟,蘧蒢这样的矮小的人可以让他们蒙上璆(一种装饰品),侏儒可以让他们练习扶卢(一种游戏),盲人可以让他们修声(调整声音),聋子可以让他们负责火的工作。至于小孩子、哑巴、僬侥这些人,官师们不会培养他们,而是让他们去充实边远地区。教育者,是根据人的体能和本质来帮助他们的人。就像河流有源头,流向浦口后才能变得浩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胥臣论教诲之力-注解
阳处父:阳处父,人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此处指被询问是否能够教导的人。
傅欢:傅欢,人名,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此处指被教导的人。
蘧蒢:蘧蒢,指身材矮小的人,此处比喻资质愚钝,难以教导。
戚施:戚施,指驼背的人,此处比喻性格懦弱,难以挺身而出。
僬侥:僬侥,古代传说中身材矮小的人,此处比喻能力不足。
侏儒:侏儒,指身材矮小的人,此处比喻身体或能力受限。
矇瞍:矇瞍,指盲人,此处比喻视力或见识受限。
嚚瘖:嚚瘖,指哑巴,此处比喻语言能力受限。
聋聩:聋聩,指聋人,此处比喻听力受限。
童昏:童昏,指年幼无知,此处比喻心智不成熟。
质将善:质将善,指人的本质是善良的。
贤良赞之:贤良赞之,指贤能的人加以辅助。
济可竢:济可竢,指事情可以成功。
大任:大任,指母亲,此处指文王的母亲。
文王:文王,指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少溲于豕牢:少溲于豕牢,指文王母亲年轻时在猪圈旁小便。
孝友二虢:孝友二虢,指文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虢是国名。
刑于大姒:刑于大姒,指文王以大姒为榜样,大姒是文王的妻子。
比于诸弟:比于诸弟,指文王与兄弟们相处融洽。
《诗》:《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八虞:八虞,指古代的八位贤人。
二虢:二虢,指虢国的两位贤人。
闳夭:闳夭,人名,古代的贤人。
南宫:南宫,古代的官名。
蔡、原:蔡、原,指蔡国和原国的贤人。
辛、尹:辛、尹,指辛国和尹国的贤人。
周、邵、毕、荣:周、邵、毕、荣,指周国、邵国、毕国、荣国的贤人。
亿宁百神:亿宁百神,指安抚众多神灵。
柔和万民:柔和万民,指使民众心情平和。
官师之所材也:官师之所材也,指官员和教师所培养的人才。
直镈:直镈,指直率的言论。
蒙璆:蒙璆,指蒙昧无知。
扶卢:扶卢,指扶持他人。
修声:修声,指修正声音。
司火:司火,指管理火事。
裔土:裔土,指边远的地方。
川然有原:川然有原,指河流有源头。
卬浦而后大:卬浦而后大,指河流在宽广的浦口处变得更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胥臣论教诲之力-评注
文公问于胥臣曰:‘我欲使阳处父傅欢也而教诲之,其能善之乎?’
此句开篇便点明了文公的疑问,即是否能够通过教育使阳处父成为贤良之人。胥臣的回答从人的本质出发,认为教育需要顺应人的天性和体质,而非强行灌输。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代教育思想中重视个体差异和顺应自然的原则。
对曰:‘是在欢也。蘧蒢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僬侥不可使举,侏儒不可使援,矇瞍不可使视,嚚瘖不可使言,聋聩不可使听,童昏不可使谋。’
胥臣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人的身体条件和能力各不相同,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的体质和特点来施教,不可强求。这些比喻不仅形象,而且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局限性。
质将善而贤良赞之,则济可竢。若有违质,教将不入,其何善之为!臣闻昔者大任娠文王不变,少溲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疾焉。
胥臣进一步阐述,如果学生的本质善良,再加以贤良的教诲,则教育可以成功。他以大任娠文王为例,说明即使是在不利的环境中,只要本质良好,教育仍然能够发挥作用。
文王在母不忧,在傅弗勤,处师弗烦,事王不怒,孝友二虢,而惠慈二蔡,刑于大姒,比于诸弟。
此句描绘了文王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美德,强调了个人的德行和品质对教育的重要性。文王在家庭和师友的熏陶下,形成了良好的品德,这种品德的形成对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于是乎用四方之贤良。
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强调领导者应以身作则,教育家人和百姓,从而治理国家。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代教育思想中德治与教化的结合。
及其即位也,询于八虞,而谘于二虢,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重之以周、邵、毕、荣,亿宁百神,而柔和万民。
此句描述了文王即位后,广泛咨询各方贤良,以治理国家。这表明文王注重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这也是古代教育思想中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的体现。
故《诗》云:‘惠于宗公,神罔时恫。’若是,则文王非专教诲之力也。
再次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说明文王的成功并非单纯依靠教诲,而是得益于其自身的德行和才能。
公曰:‘然则教无益乎?’对曰:‘胡为文,益其质。故人生而学,非学不入。’
文公对教育的价值表示怀疑,胥臣则明确指出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可以提升人的本质,使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公曰:‘奈夫八疾何!’对曰:‘官师之所材也,戚施直镈,蘧蒢蒙璆,侏儒扶卢,矇瞍修声,聋聩司火。童昏、嚚瘖、僬侥,官师之所不材也,以实裔土。’
文公提出了八种身体缺陷的人,胥臣则认为这些人在官师的眼中是有才能的,可以从事不同的工作。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夫教者,因体能质而利之者也。若川然有原,以卬浦而后大。
胥臣最后总结,教育应当根据人的体能和体质来施教,就像河流需要源头和支流才能汇成大海一样,教育也需要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