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箕郑对文公问-原文
晋饥,公问于箕郑曰:‘救饥何以?’
对曰:‘信。’
公曰:‘安信?’
对曰:‘信于君心,信于名,信于令,信于事。’
公曰:‘然则若何?’
对曰:‘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名,则上下不干。信于令,则时无废功。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
于是乎民知君心,贫而不惧,藏出如入,何匮之有?
公使为箕。
及清原之蒐,使佐新上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箕郑对文公问-译文
晋国发生饥荒,国君向箕郑请教说:‘如何救灾解饥呢?’箕郑回答说:‘靠的是诚信。’国君问:‘具体要怎么做到诚信呢?’箕郑回答:‘要诚信于君主的心意,诚信于名誉,诚信于命令,诚信于事务。’国君说:‘既然如此,那应该怎么做呢?’箕郑回答:‘如果诚信于君主的心意,那么好坏都不会超过君主的意愿。如果诚信于名誉,那么上下级之间就不会有冲突。如果诚信于命令,那么就不会有废弃的工作。如果诚信于事务,那么百姓从事工作就有稳定的职业。这样,百姓就会了解君主的心意,即使贫穷也不会害怕,藏匿的物资就像出入一样自由,哪里还会有匮乏的问题呢?’于是,国君让箕郑担任箕地的官员。到了清原进行军事演习时,国君又让他辅助新上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箕郑对文公问-注解
晋饥:晋国遭遇饥荒,这里的‘晋’指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国,‘饥’指的是粮食短缺,饥荒。
公:这里的‘公’指的是晋国的国君,即晋献公。
箕郑:箕郑是晋献公的臣子,负责回答国君的询问。
救饥何以:‘救饥何以’的意思是‘如何救济饥荒’。
信:‘信’在这里指的是信任、诚信。
安信:‘安信’的意思是‘如何建立信任’。
君心:‘君心’指的是国君的意图和心意。
名:‘名’指的是名誉、名声。
令:‘令’指的是命令、法令。
事:‘事’指的是事情、事务。
美恶不逾:‘美恶不逾’的意思是‘好坏分明,不混淆’。
上下不干:‘上下不干’的意思是‘上下级之间不互相干扰’。
时无废功:‘时无废功’的意思是‘时间利用得当,没有浪费’。
民从事有业:‘民从事有业’的意思是‘民众有稳定的职业’。
箕:‘箕’是箕郑的名字,这里指箕郑这个人。
清原之蒐:‘清原之蒐’指的是清原地区的狩猎活动,‘蒐’是狩猎的意思。
新上军:‘新上军’是晋国的一个军事单位,‘新’可能指的是新组建或新任命的军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箕郑对文公问-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左传》,讲述了晋国发生饥荒时,晋侯向箕郑请教如何解决饥荒的问题。箕郑的回答深刻地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和治国理念。
箕郑首先提到‘信’,这里的‘信’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信任,而是指诚信、信用。箕郑认为,解决饥荒问题的关键在于恢复和强化诚信。
箕郑进一步解释了‘信’的具体内容,包括‘信于君心’、‘信于名’、‘信于令’、‘信于事’。这四个方面分别从君主的心意、国家的名誉、国家的法令和实际事务出发,强调了诚信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意味着君主的心意要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这样才能使国家政治清明,避免美恶不分,从而维护国家的稳定。
‘信于名,则上下不干’指出,国家的名誉需要得到维护,上下级之间要保持诚信,不互相干扰,这样才能确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信于令,则时无废功’强调国家的法令要得到严格执行,这样才能确保国家各项事业得以顺利进行,不会因为法令的废弛而造成浪费。
‘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说明,国家的实际事务要得到妥善处理,这样才能使民众有稳定的生计,从而安心从事自己的工作。
箕郑的回答最终得到了晋侯的认可,他被任命为箕地的官员,并在清原之蒐时协助新上军。这表明晋侯认可了箕郑的政治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
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也体现了治国理政的实际措施。箕郑的回答强调了诚信在治国理政中的核心地位,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