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窦犨谓君子哀无人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窦犨谓君子哀无人-原文

赵简子叹曰:

‘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

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

哀夫!’

窦犨侍,曰:

‘臣闻之:君子哀无人,不哀无贿;

哀无德,不哀无宠;

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

今其子孙将耕于齐,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人之化也,何日之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窦犨谓君子哀无人-译文

赵简子叹息说:‘麻雀跳进海里变成了蛤蜊,野鸡跳进淮河变成了蜃。乌龟、鼍、鱼、鳖,没有不能变化的,只有人不能。真是悲哀啊!’窦犨在一旁侍候,说:‘我听说:君子悲哀的是没有贤能的人,而不是悲哀没有财富;悲哀的是没有德行,而不是悲哀没有宠爱;悲哀的是名声不好,而不是悲哀年纪不大。范氏和中行氏不体恤百姓的苦难,想要独揽晋国的权力,现在他们的子孙将要到齐国去耕田,原来宗庙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变成了田间的劳作,人的变化,什么时候才会到来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窦犨谓君子哀无人-注解

赵简子:赵简子,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家族的领袖,名赵鞅,是晋国三卿之一。

雀:雀,指小鸟,这里可能指的是麻雀。

海:海,指广阔的海洋,象征着变化无穷。

蛤:蛤,一种生活在海水中的贝类,与雀形成对比,说明雀经过变化成为蛤。

雉:雉,指野鸡。

淮:淮,淮河,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

蜃:蜃,古代传说中的海市蜃楼,这里指雉经过变化成为蜃。

鼋鼍:鼋鼍,指鼋和鼍,都是大型水生动物,鼋是爬行动物,鼍是大型爬行动物,这里指它们都能变化。

鱼鳖:鱼鳖,指鱼类和甲壳类水生动物,这里指它们也能变化。

化:化,指变化,这里指动物能够通过某种方式变化成其他形态。

唯:唯,只有。

哀夫:哀夫,感叹词,表示悲哀、叹息。

窦犨:窦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名窦犨。

君子: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无人:无人,指没有贤才。

无贿:无贿,指没有财富。

无德:无德,指没有道德。

无宠:无宠,指没有得到宠爱。

名之不令:名之不令,指名声不好。

年之不登:年之不登,指年纪不大。

范、中行氏:范、中行氏,春秋时期晋国的两个贵族家族。

不恤庶难:不恤庶难,指不顾及百姓的困难。

擅晋国:擅晋国,指企图独揽晋国的权力。

今其子孙将耕于齐:今其子孙将耕于齐,指范、中行氏的后代现在要去齐国耕种。

宗庙之牺:宗庙之牺,指用于宗庙祭祀的牲畜。

畎亩之勤:畎亩之勤,指耕作的辛勤劳动。

人之化也:人之化也,指人的变化,这里指人的道德和品德的变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窦犨谓君子哀无人-评注

赵简子的这句话‘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哀夫!’反映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首先,他通过比喻,将鸟类、水生动物的变化与人类的变化进行对比,强调了自然界的生物都能顺应环境变化,而人类却似乎不能。这种对比,体现了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人性局限性的反思。

‘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这句话中,‘蛤’和‘蜃’分别指代了海中的蛤蜊和淮河中的蜃,两者原本形态迥异,但经过环境的改变,都能发生变化。这里的‘雀’和‘雉’则代表了鸟类,它们同样能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并改变自己的形态。赵简子用这样的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的变化,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顺应环境、适应变化的思想。

‘鼋鼍鱼鳖,莫不能化’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的生物变化的无穷无尽,无论何种生物,都能在环境变化中找到生存之道。这种观点,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也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力的赞美。

然而,赵简子紧接着说‘唯人不能’,这里表达了他对人类无法适应变化的悲哀。这种悲哀,一方面可能源于对人性固执、难以改变的失望,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了赵简子对自身所处时代的忧虑。

窦犨的回答‘臣闻之:君子哀无人,不哀无贿;哀无德,不哀无宠;哀名之不令,不哀年之不登’则是对赵简子观点的回应。窦犨认为,真正的君子所悲哀的是德行和名声,而不是财富和宠爱。这里的‘德’和‘名’代表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窦犨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由其德行和名声来衡量,而不是财富和宠爱。

窦犨接着提到‘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这里他以范、中行氏为例,说明即使是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如果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最终也会走向衰败。这种观点,既是对赵简子观点的补充,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

最后,窦犨说‘人之化也,何日之有!’,这里的‘化’指的是人的变化和发展。窦犨认为,只要人们能够不断学习、修身养性,就能够不断进步,实现自我超越。这种观点,既是对人性的肯定,也是对人类未来的乐观态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窦犨谓君子哀无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6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