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秦后子谓赵孟将死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秦后子谓赵孟将死-原文

秦后子来奔,

赵文子见之,问曰:‘秦君道乎?’

对曰:‘不识’。

文子曰:‘公子辱于敝邑,必避不道也。’

对曰:‘有焉。’

文子曰:‘犹可以久乎?’

对曰:‘鍼闻之,国无道而年谷和熟,鲜不五稔’。

文子视日曰:‘朝夕不相及,谁能俟五!’

文子出,

后子谓其徒曰:‘赵孟将死矣!夫君子宽惠以恤后,犹恐不济。今赵孟相晋国,以主诸侯之盟,思长世之德,历远年之数,犹惧不终其身,今忨日而㵣岁,怠偷甚矣,非死逮之,必有大咎。’

冬,赵文子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秦后子谓赵孟将死-译文

秦国的一位公子前来投奔,赵文子见到他,问道:‘秦国的国君治国之道如何?’公子回答说:‘不知道。’赵文子说:‘公子您在我们这里受到侮辱,一定是因为我们这里没有治国之道。’公子回答说:‘也有这样的情况。’赵文子说:‘这样还能长久吗?’公子回答说:‘我听说,国家政治不好,但谷物却连年丰收,这样的情况很少会超过五年。’赵文子看着太阳说:‘早晚的温差都很大,谁能等到五年呢!’赵文子出去后,公子对他的随从说:‘赵文子快要死了!君子以宽厚和仁惠来关怀百姓,还担心事情办不成。现在赵文子担任晋国的相国,负责主持诸侯之间的盟约,想要保持长久的德政,经历多年的考验,还担心自己不能善终。现在他却只是虚度时日,对政务懈怠偷安,如果不是马上死去,一定会有大祸临头。’到了冬天,赵文子去世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秦后子谓赵孟将死-注解

秦后子:指秦国的公子,即秦国的贵族或王子。

赵文子:指赵国的文子,赵国的贵族或官员。

奔:指前往,到达。

道:在这里指政治道德或治国之道。

不识:不知道,不了解。

敝邑:谦辞,指自己的国家或地方。

避:避免,躲避。

鲜:很少,不常。

五稔:五稔即五年,稔指一年的收获,五稔即五年的收成。

视日:观察太阳,这里可能是指赵文子对时局的观察。

朝夕不相及:早晚都不及,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俟:等待。

赵孟:赵国的国君,赵文子的官职可能相当于国君。

宽惠:宽容和仁惠,指治国时采取宽厚的政策。

恤后:关心后代。

主诸侯之盟:主持诸侯之间的盟约,指赵文子作为诸侯盟主的职责。

长世之德:长久的世德,指长久流传的德行。

历远年之数:经历了很多年数,指赵文子执政时间久。

怠偷:懒散,不勤勉。

逮:追上,这里可能是指灾难或不幸。

大咎:大祸,严重的灾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秦后子谓赵孟将死-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晋国赵文子与秦后子的一次对话。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赵文子对秦后子到来的态度。他首先询问秦君是否施行了正确的治国之道,秦后子的回答‘不识’表明他并不了解秦君的治国情况。赵文子随后表达了对秦后子受到本国不道之君的侮辱的关切,并指出如果秦君不施行正确的治国之道,秦后子必会受到影响。

赵文子的言论中,‘必避不道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观念,即君主要行仁政,以德治国,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而秦后子的回答‘有焉’则表明秦君确实存在不道之处,这是对赵文子观点的肯定。

接下来,赵文子提出了一个疑问:‘犹可以久乎?’这里的‘久’指的是秦君的统治能否持久。秦后子的回答‘鍼闻之,国无道而年谷和熟,鲜不五稔’表明即使国家政治腐败,只要年成丰收,国家仍能维持一段时间。这里的‘五稔’指的是五年,意味着即使政治腐败,国家也能维持五年左右。

赵文子听后,对时间的流逝表示担忧,他说:‘朝夕不相及,谁能俟五!’这里的‘朝夕不相及’形容时间过得很快,‘俟五’则是指等待五年。赵文子认为,在时间如此快速流逝的情况下,秦君的统治恐怕难以维持五年。

最后,赵文子与秦后子的一段对话中,赵文子对赵孟的担忧也值得我们注意。他认为赵孟作为晋国的相国,肩负着国家大任,如果治国无方,必将导致国家灭亡。赵文子的担忧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以及对治国理政的高度责任感。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通过赵文子与秦后子的对话,展现了春秋时期政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治国理政的高度责任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仁政的重视,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深刻认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秦后子谓赵孟将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64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