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秦侵晋止惠公于秦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秦侵晋止惠公于秦-原文

六年,秦岁定,帅师侵晋,至于韩。

公谓庆郑曰:‘秦寇深矣,奈何?’

庆郑曰:‘君深其怨,能浅其寇乎?非郑之所知也,君其讯射也。’

公曰:‘舅所病也?’

卜右,庆郑吉。

公曰:‘郑也不逊。’

以家仆徒为右,步扬御戎;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以承公。

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

公曰:‘何故?’

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

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

公令韩简挑战,曰:‘昔君之惠也,寡人未之敢忘。寡人有众,能合之弗能离也。君若还,寡人之愿也。君若不还,寡人将无所避。’

穆公衡彫戈出见使者,曰:‘昔君之未入,寡人之忧也。君入而列未成,寡人未敢忘。今君既定而列成,君其整列,寡人将亲见。’

客还,公孙枝进谏曰:‘昔君之不纳公子重耳而纳晋君,是君之不置德而置服也。置而不遂,击而不胜,其若为诸侯笑何?君盍待之乎?’

穆公曰:‘然。昔吾之不纳公子重耳而纳晋君,是吾不置德而置服也。然公子重耳实不肯,吾又奚言哉?杀其内主,背其外赂,彼塞我施,若无天乎?若有天,吾必胜之。’

君揖大夫就车,君鼓而进之。

晋师溃,戎马泞而止。

公号庆郑曰:‘载我!’

庆郑曰:‘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

梁由靡御韩简,辂秦公,将止之,庆郑曰:‘释来救君!’

亦不克救,遂止于秦。

穆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

公子絷曰:‘杀之利。逐之恐搆诸侯,以归则国家多慝,复之则君臣合作,恐为君忧,不若杀之。’

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

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晋君之无道莫不闻,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

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

君曰:‘然则若何?’

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适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

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秦侵晋止惠公于秦-译文

六年,秦国确定了岁数,派遣军队侵犯晋国,一直到达韩国。晋献公对庆郑说:‘秦国侵略很深,怎么办呢?’庆郑回答:‘您对秦国的怨恨很深,能够使他们的侵略浅一些吗?这不是我知道的,您还是去询问占卜吧。’晋献公问:‘这是您担心的事吗?’占卜结果,庆郑吉利。晋献公说:‘庆郑太不谦虚了。’于是用家仆徒作为右军,步扬担任御戎;梁由靡驾驶战车,韩简作为副将,虢射作为右军,来接应晋献公。

晋献公亲自驾驶战车对抗秦军,命令韩简观察敌军,说:‘敌军人数少于我们,但斗士很多。’晋献公问:‘为什么?’韩简回答:‘因为您出去时让他们感到不便,回来时又让他们感到烦恼,他们饥饿时吃他们的粮食,三次施舍却没有得到回报,所以来侵略。现在又来攻击,秦国没有人不愤怒,晋国没有人不松懈,所以斗士很多。’晋献公说:‘是的。现在我们不攻击,他们回去后一定会骄傲自满。一个人不能让他们骄傲自满,何况是一个国家呢!’晋献公命令韩简去挑战,说:‘以前您的恩惠,我还没有忘记。我有这么多士兵,能够团结他们但不能使他们分裂。如果您返回,这是我的愿望。如果您不返回,我将无所畏惧。’秦穆公手持雕戈出来见使者,说:‘以前您没有进入国境时,我非常担心。您进入国境但行列还没有排好,我还没有忘记。现在您已经安定并且行列排好,请您整顿队伍,我将亲自来见。’

使者返回后,公孙枝进谏说:‘以前您不接纳公子重耳而接纳晋国国君,这是您不重视德行而重视服服帖帖的行为。这样做却没有成功,攻击却没有取胜,这会让诸侯嘲笑您吗?您为什么不等待呢?’秦穆公说:‘是的。以前我不接纳公子重耳而接纳晋国国君,这也是我不重视德行而重视服服帖帖的行为。然而公子重耳确实不愿意,我还能说什么呢?杀害他们的内臣,背叛他们的外臣,他们堵塞我们的道路,我们施舍他们,难道没有天理吗?如果有天理,我一定会胜利。’国君向大夫们挥手,鼓起勇气前进。晋军溃败,战马在泥泞中停下。晋献公喊庆郑说:‘载我!’庆郑回答:‘忘记善良而背叛德行,又废弃了吉利的占卜,为什么让我载您?我的车不足以辱没您,让我躲避。’梁由靡驾驶战车,韩简驾驭秦穆公,想要阻止他,庆郑说:‘放下武器来救国君!’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停在秦国。

秦穆公回到王城,召集大夫们商议说:‘杀掉晋君还是逐出他,还是让他回国,哪个更有利?’公子絷说:‘杀掉他最有利。逐出他恐怕会激起诸侯的愤怒,让他回国则国家会充满罪恶,让他回来则君臣合作,恐怕会让我担忧,不如杀掉他。’公孙枝说:‘不可以。在中原羞辱大国的士兵,又杀掉他们的国君来加重羞辱,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即使不是秦国,天下谁不担忧?’公子絷说:‘我怎么会白白杀掉他呢?我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晋国国君的无道谁都知道,公子重耳的仁德谁都不陌生。战胜大国,这是勇武。杀掉无道之君而立有道之君,这是仁德。战胜后没有后患,这是智慧。’公孙枝说:‘羞辱一个国家的士兵,又说我要用有德之人来统治你们,难道不是不可的吗?如果不可,一定会被诸侯嘲笑。战斗中被诸侯嘲笑,不能称之为勇武。杀掉他的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感激我而忘记他的亲人,不能称之为仁德。如果他不忘,这是再次施舍没有得到回报,不能称之为智慧。’国君说:‘那么怎么办呢?’公孙枝说:‘不如让他回国,以此来要挟晋国达成和平,恢复他的君位并让他的人质回国,让父子代代居住在秦国,国家可以没有危险。’因此,晋惠公被送回并让人质子圉回国,秦国开始了解河东的政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秦侵晋止惠公于秦-注解

秦岁定:秦国的年岁已经确定,指的是秦国的历法已经确立,或者说是秦国的政治稳定。

帅师侵晋:率领军队侵略晋国,帅师意为率领军队。

至于韩:到达韩国,这里指的是秦国的军队已经深入到韩国境内。

公谓庆郑曰:晋献公对庆郑说,公指的是晋献公。

秦寇深矣:秦国侵略者的威胁很深,寇指侵略者。

奈何:怎么办,表示询问对策。

君深其怨:您深仇大恨,深其怨意为非常深的怨恨。

能浅其寇:能否使他们的侵略浅薄,浅其寇意为使侵略变得轻微。

君其讯射也:您去询问射箭吧,讯射意为询问射箭的技术。

卜右:占卜选择右边的位置,卜指占卜,右指右边的位置。

庆郑吉:庆郑占卜结果是吉利的。

郑也不逊:庆郑也不谦逊,不逊意为不谦逊,傲慢。

家仆徒:家仆的仆人,家仆指官职名。

步扬御戎:步扬驾驭戎车,御戎意为驾驭战车。

梁由靡御韩简:梁由靡驾驭韩简,御意为驾驭。

虢射为右:虢射担任右边的位置,虢射指人名。

以承公:以侍奉晋献公,承意为侍奉。

师少于我:敌方的军队人数少于我们。

斗士众:善于战斗的士兵很多。

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因为您外出时麻烦了自己,回来时也麻烦了自己。

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在饥荒时吃掉了他们的粮食,三次施舍而没有得到回报。

今又击之:现在又攻击他们。

秦莫不愠,晋莫不怠:秦国没有人不愤怒,晋国没有人不懈怠。

斗士是故众:因此善于战斗的士兵很多。

寡人有众,能合之弗能离也:我有众多的人,能够聚合他们而不能使他们离散。

君若还,寡人之愿也:如果您回军,那是我最大的愿望。

君若不还,寡人将无所避:如果您不回军,我将无处可避。

穆公衡彫戈出见使者:秦穆公手持装饰有花纹的戈出来见使者。

昔君之未入,寡人之忧也:以前您没有进入时,是我担忧的时候。

君入而列未成,寡人未敢忘:您进入而队列未形成,我不敢忘记。

今君既定而列成,君其整列,寡人将亲见:现在您已经安定而队列形成,请您整顿队列,我将亲自来见。

客还:使者返回。

公孙枝进谏曰:公孙枝进言劝谏说,进谏意为进言劝谏。

公子重耳:晋国公子重耳,晋献公的儿子。

是君之不置德而置服也:这是您不重视德行而重视服饰的表现。

置而不遂,击而不胜:安置了却不能成功,攻击了却不能取胜。

其若为诸侯笑何:那将会被诸侯嘲笑什么呢?

君盍待之乎:您为什么不等待呢?盍意为何不。

然:是的,表示同意。

吾又奚言哉:我又能说什么呢?奚意为什么。

杀其内主,背其外赂:杀死了他们的内主,背弃了他们的外交贿赂。

彼塞我施,若无天乎:他们堵塞我们的施舍,难道没有天理吗?

若有天,吾必胜之:如果有天理,我必定会战胜他们。

君揖大夫就车:国君向大夫们作揖,揖意为作揖。

君鼓而进之:国君击鼓进军。

戎马泞而止:战马在泥泞中停下来。

公号庆郑曰:晋献公呼喊庆郑说。

载我:载我上去,载意为乘坐。

忘善而背德:忘记善行而背离德行。

又废吉卜:又废弃了吉利的占卜。

何我之载:为什么让我载你?

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我的车不足以辱没您,让我回避。

公子絷:晋国公子絷,晋献公的儿子。

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在中原使大国的士兵感到羞耻。

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儿子想报父亲的仇,臣子想报君主的仇。

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即使秦国微小,天下又有谁不担忧呢?

吾岂将徒杀之:我怎么会仅仅杀死他?

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我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

晋君之无道莫不闻:晋国国君的无道没有人不知道。

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公子重耳的仁德没有人不知道。

战胜大国,武也:战胜大国,这是勇武的表现。

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杀死无道的人而立有德的人,这是仁义的表现。

胜无后害,智也:胜利而没有后患,这是智慧的表现。

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使一个国家的士兵感到羞耻,又说我要用有德的人来面对你们。

若不可,必为诸侯笑:如果不可行,一定会被诸侯嘲笑。

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战了却被诸侯嘲笑,不能称之为勇武。

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杀死他的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感激我而忘记他的亲人,不能称之为仁义。

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如果不忘,这是再次施舍却未能成功,不能称之为智慧。

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适子:不如让他回去,以要挟晋国的成功,恢复他的君主地位并作为人质。

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让儿子和父亲交替居住在秦国,国家可以没有危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秦侵晋止惠公于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晋国与秦国之间的一次战争。从专业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文章开篇即点明了时间背景,‘六年,秦岁定,帅师侵晋,至于韩’。这里‘秦岁定’暗示了秦国国力的强盛,而‘帅师侵晋’则表明了秦国对晋国的侵略意图。这种开篇即点明战争背景的写法,使得读者对后续的故事发展有了清晰的预期。

接着,‘公谓庆郑曰:“秦寇深矣,奈何?”’这一段展现了晋文公的犹豫和庆郑的果断。庆郑的回答‘君深其怨,能浅其寇乎?非郑之所知也,君其讯射也。’既表达了对晋文公的忠告,也反映了他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君其讯射也’这一句,更是充满了战略智慧,暗示了庆郑对晋国军事力量的信心。

‘公曰:“舅所病也?”卜右,庆郑吉。’这一段则体现了古人对占卜的重视。晋文公在决定是否出战前,通过占卜来寻求神意,而庆郑的‘吉’则是对晋国胜利的预兆。

‘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这一段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晋文公对战争的判断和对敌情的了解。韩简的回答‘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则揭示了秦国发动战争的原因,即对晋国的怨恨和报复。

‘公令韩简挑战,曰:“昔君之惠也,寡人未之敢忘。寡人有众,能合之弗能离也。君若还,寡人之愿也。君若不还,寡人将无所避。”’这一段对话,展现了晋文公的智谋和策略。他通过挑战秦国,试图让秦国退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惧战斗的决心。

‘穆公衡彫戈出见使者,曰:“昔君之未入,寡人之忧也。君入而列未成,寡人未敢忘。”’这一段则反映了秦穆公对晋文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表明了他对晋国胜利的期待。

‘客还,公孙枝进谏曰:“昔君之不纳公子重耳而纳晋君,是君之不置德而置服也。”’这一段是公孙枝对晋文公的劝谏,他认为晋文公应该以德服人,而不是仅仅依靠武力。

‘穆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这一段则展现了秦穆公在战争胜利后的决策过程,以及他对国家利益的考虑。

最后,‘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这一段总结了故事的发展,也反映了晋秦两国在战争后的关系变化。晋惠公被送回晋国,而秦穆公则通过质子圉来确保自己的利益,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春秋时期国家间关系的复杂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秦侵晋止惠公于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63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