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申生伐东山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申生伐东山-原文

十七年冬,公使太子伐东山。

里克谏曰:“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释申生也!”

公曰:“行也!”

里克对曰:“非故也。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君行,太子从,以抚军也。今君居,太子行,未有此也。”

公曰:“非子之所知也。寡人闻之,立太子之道三:身钧以年,年同以爱,爱疑决之以卜、筮。子无谋吾父子之间,吾以此观之。”

公不说。

里克退,见太子。

太子曰:“君赐我以偏衣、金玦,何也?”

里克曰:“孺子惧乎?衣躬之偏,而握金玦,令不偷矣。孺子何惧?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

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

太子遂行,狐突御戎,先友为右,衣偏衣而佩金玦。

出而告先友曰:“君与我此,何也?”

先友曰:“中分而金玦之权,在此行也。孺子勉之乎!”

狐突叹曰:“以庞衣纯,而玦之以金铣者,寒之甚矣,胡可恃也?虽勉之,狄可尽乎?”

先友曰:“衣躬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勉之而已矣。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

至于稷桑,狄人出逆,申生欲战。

狐突谏曰:“不可。突闻之:国君好艾,大夫殆;好内,适子殆,社稷危。若惠于父而远于死,惠于众而利社稷,其可以图之乎?况其危身于狄以起谗于内也?”

申生曰:“不可。君之使我,非欢也,抑欲测吾心也。是故赐我奇服,而告我权。又有甘言焉。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谮在中矣,君故生心。虽蝎谮,焉避之?不若战也。不战而反,我罪滋厚;我战死,犹有令名焉。”

果败狄于稷桑而反。

谗言益起,狐突杜门不出。

君子曰:“善深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申生伐东山-译文

十七年的冬天,国君派太子去攻打东山。里克劝谏说:‘我听说皋落氏将要开战,您应该释放申生啊!’国君说:‘你去吧!’里克回答说:‘这不是您本意。您出征,太子留守,是为了监管国家;您出征,太子随行,是为了安抚军队。现在您留守,太子出征,这样的情况前所未有。’国君说:‘这不是你所知道的。我听说立太子的原则有三:如果身份相同,就按年龄来定;如果年龄相同,就按君王的喜爱来定;如果喜爱仍有疑问,就用占卜、筮法来决定。你不要在父子之间策划,我会这样去观察。’国君对此不高兴。

里克退下后,见到了太子。太子问:‘君王赐给我偏襟的衣服和金玦,是什么意思呢?’里克说:‘小孩子害怕了吗?穿上偏襟的衣服,手里拿着金玦,就不会轻易改变主意了。小孩子有什么好怕的?作为一个儿子,应该担心的是不孝顺,而不是得不到什么。而且我听说:“尊敬贤人胜过请求。”你努力吧!’君子评论说:‘处理父子关系真是得体。’

太子于是出发了,狐突驾车,先友担任副将,太子穿着偏襟衣服,佩戴着金玦。出发时,太子问先友:‘君王赐给我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先友说:‘把权力一分为二,金玦的权力就在这次行动中。你努力吧!’狐突叹息说:‘用纯色的衣服,却用金饰来装饰,真是太冷清了,怎么能依赖呢?虽然要努力,但狄人能全部消灭吗?’先友说:‘穿上偏襟的衣服,掌握兵权,就在这次行动中,努力就好。偏襟无邪念,兵权远离灾祸,亲人无灾,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当他们到达稷桑时,狄人出来迎战,申生想要战斗。狐突劝谏说:‘不可以。我听说:国君喜好杀戮,大夫就会危险;喜好女色,嫡子就会危险,国家就会危险。如果对父亲有恩惠而远离死亡,对百姓有恩惠而有利于国家,这样是不是可以采取行动呢?何况他把自己置于狄人的危险之中,同时在内部引起谗言?’申生说:‘不可以。君王派我来的目的,不是出于高兴,而是想试探我的心思。因此赐给我奇特的衣服,并告诉我权力。还有甜言蜜语。话说得越甜,其中必然有苦。谗言已经在我心中,君王因此产生了怀疑。即使有诽谤,我又能躲避吗?不如战斗。不战斗而回去,我的罪过会更重;我战死,还能留下好名声。’结果在稷桑打败了狄人后返回。谗言越来越多,狐突闭门不出。君子评论说:‘深谋远虑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申生伐东山-注解

公:指国君,此处可能是指晋献公。

太子:指国君的儿子,此处可能是指晋献公的儿子申生。

东山:指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里克:晋国的大夫,此处可能是指里克。

皋落氏:一个部族或国家的名称,此处可能是指与晋国交战的敌对势力。

申生:晋献公的儿子,此处可能是指申生。

偏衣:指只穿一边的衣服,古代用来表示特殊身份或特殊状态。

金玦:古代的一种玉器,玦是玉的环形佩饰,此处可能是指作为信物的金玦。

御戎:指驾驭战车,戎指战车。

右:指车右,古代战车上的副手。

中分:指将某物分成两半。

权:指权力或决策权。

庞衣纯:指穿着纯色的衣服,庞衣可能是指颜色鲜艳或华丽的衣服。

金铣:指用金镶嵌的装饰,铣可能是指镶嵌。

狄:指狄族,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社稷:古代指国家,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物神。

谗言:指诽谤或中伤他人的话。

蝎谮:指遭受诬陷或诽谤。

令名:指好的名声或美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申生伐东山-评注

十七年冬,公使太子伐东山。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事件,冬日的寒冷与战争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故事背景的紧张与严肃。

里克谏曰:‘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释申生也!’里克以国家利益为重,劝谏国君放弃申生,体现了忠臣的职责与担当。

公曰:‘行也!’国君虽然听从了里克,但态度坚决,显示出其对于决策的自信与果断。

里克对曰:‘非故也。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君行,太子从,以抚军也。今君居,太子行,未有此也。’里克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强调太子不宜离开国都,以维护国家稳定。

公曰:‘非子之所知也。寡人闻之,立太子之道三:身钧以年,年同以爱,爱疑决之以卜、筮。子无谋吾父子之间,吾以此观之。’国君以立太子之道为依据,坚持自己的决策,表现出对传统礼教的尊重。

公不说。里克退,见太子。太子曰:‘君赐我以偏衣、金玦,何也?’太子对赐予自己的物品表示疑惑,体现了太子对国君的信任与尊重。

里克曰:‘孺子惧乎?衣躬之偏,而握金玦,令不偷矣。孺子何惧?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里克以长辈的身份安慰太子,教导他如何面对困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与尊贤。

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此句评价里克处理父子关系的智慧,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父子关系的和谐。

太子遂行,狐突御戎,先友为右,衣偏衣而佩金玦。出而告先友曰:‘君与我此,何也?’太子对赐予自己的物品表示疑惑,狐突以金玦之权为喻,教导太子如何面对此次出征。

先友曰:‘中分而金玦之权,在此行也。孺子勉之乎!’先友再次强调金玦之权的重要性,鼓励太子勇敢面对挑战。

狐突叹曰:‘以庞衣纯,而玦之以金铣者,寒之甚矣,胡可恃也?虽勉之,狄可尽乎?’狐突以庞衣纯与金玦之权对比,表达了对此次出征的担忧。

先友曰:‘衣躬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勉之而已矣。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先友以兵法为喻,教导太子如何应对战争。

至于稷桑,狄人出逆,申生欲战。狐突谏曰:‘不可。突闻之:国君好艾,大夫殆;好内,适子殆,社稷危。若惠于父而远于死,惠于众而利社稷,其可以图之乎?况其危身于狄以起谗于内也?’狐突以国家利益为重,劝谏申生不要轻率行事。

申生曰:‘不可。君之使我,非欢也,抑欲测吾心也。是故赐我奇服,而告我权。又有甘言焉。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谮在中矣,君故生心。虽蝎谮,焉避之?不若战也。不战而反,我罪滋厚;我战死,犹有令名焉。’申生以忠臣之心,表示宁愿战死也不愿屈服。

果败狄于稷桑而反。谗言益起,狐突杜门不出。君子曰:‘善深谋也。’此句评价申生的决策,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诚与智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申生伐东山》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63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