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献公问卜偃攻虢何月-原文
献公问于卜偃曰:‘攻虢何月也?’
对曰:‘童谣有之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
火中而旦,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献公问卜偃攻虢何月-译文
献公向卜偃问道:‘什么时候攻打虢国呢?’卜偃回答说:‘童谣里有这样的歌谣说:‘丙日早晨的时候,龙尾星隐在晨曦中,军队整齐地出发,要夺取虢国的旗帜。鹌鹑羽毛鲜艳,天空中的星宿明亮,火光中军队集结,虢公将会逃跑!’火光中天亮,那应该是在九月和十月的交界时期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献公问卜偃攻虢何月-注解
献公:指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晋献公,姓姬名诡诸。
卜偃:晋献公的卜官,负责占卜吉凶。
攻虢:指晋国准备攻打虢国,虢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何月也:问何时发动攻击。
童谣:古代民间流传的一种短小诗歌形式,常用来预言或表达某种愿望。
丙之晨:丙日清晨,丙是古代干支纪日中的第四位,指农历每月的第四天。
龙尾伏辰:龙尾星隐伏于地平线之下,古代占星术中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均服振振:指均服(古代礼服)整齐,振振有词,形容军队士气高昂。
取虢之旗:攻取虢国的旗帜,意味着占领虢国。
鹑之贲贲:鹑鸟羽毛鲜艳,贲贲有光,比喻事物美好。
天策焞焞:天策,指天上的星宿,焞焞有光,形容星光璀璨。
火中成军:火中成军,古代军事用语,指在不利条件下迅速组织起军队。
虢公其奔:虢国的君主虢公将要逃跑。
火中而旦:火中而旦,指在夜晚的火光中看到曙光,比喻转危为安。
九月十月之交:指农历九月和十月的交界时期,即农历九月三十日和十月一日之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献公问卜偃攻虢何月-评注
献公问于卜偃曰:‘攻虢何月也?’
此句中,献公向卜偃询问何时攻打虢国,体现了春秋时期国君对占卜之术的依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军事行动前占卜吉凶的风俗。‘问于卜偃’中的‘卜’字,表明了卜偃是一位精通占卜的官员,其职责可能包括为君主提供军事行动的吉凶预测。
对曰:‘童谣有之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火中而旦,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卜偃的回答引用了童谣,这是一种民间流行的预言形式,通常被认为具有神秘的力量。童谣中的‘丙之晨’、‘龙尾伏辰’等词汇,富含天文学和神话色彩,‘丙’是古代干支纪日中的第四位,‘龙尾’则可能指代某种天文现象,如流星等。‘均服振振’、‘取虢之旗’等语句,则描绘了战争的场景,暗示了虢国将被攻取。
‘鹑之贲贲,天策焞焞’中的‘鹑’可能指代某种鸟类,‘贲贲’形容其羽毛鲜艳,‘天策’可能指天上的星座,‘焞焞’形容星光璀璨。这一句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氛围,暗示了战争将如同天象一般壮观。
‘火中成军,虢公其奔!’中的‘火中成军’可能暗示了虢国军队在战争中处于劣势,‘虢公其奔’则意味着虢国的君主将逃亡。这一句体现了童谣预言的准确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战争结果的关切。
‘火中而旦,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中的‘火中而旦’是对战争时间的进一步预测,‘火’可能指代战争中的火攻,‘旦’则指日出,暗示战争将在黎明时分发生。‘九月十月之交’则具体指明了战争发生的时间,体现了占卜的精确性。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占卜和童谣的形式,展现了春秋时期人们对战争的关注和预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神秘力量的信仰。卜偃的回答不仅是对献公问题的回答,更是对当时社会风俗和信仰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