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原文
骊姬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里克、丕郑、荀息相见,
里克曰:‘夫史苏之言将及矣!其若之何?’
荀息曰:‘吾闻事君者,竭力以役事,不闻违命。君立臣从,何贰之有?’
丕郑曰:‘吾闻事君者,从其义,不阿其惑。惑则误民,民误失德,是弃民也。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若之何其民之与处而弃之也?必立太子。’
里克曰:‘我不佞,虽不识义,亦不阿惑,吾其静也。’
三大夫乃别。
蒸于武公,公称疾不与,
使奚齐莅事。
猛足乃言于太子曰:‘伯氏不出,奚齐在庙,子盍图乎!’
太子曰:‘吾闻之羊舌大夫曰:‘事君以敬,事父以孝。’受命不迁为敬,敬顺所安为孝。弃命不敬,作令不孝,又何图焉?且夫间父之爱而嘉其贶,有不忠焉;废人以自成,有不贞焉。孝、敬、忠、贞,君父之所安也。弃安而图,远于孝矣,吾其止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译文
骊姬生了奚齐,她的妹妹生了卓子。晋献公打算废掉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太子。里克、丕郑、荀息三人见面,里克说:‘史苏曾经说过的话快要应验了!我们该怎么办呢?’荀息说:‘我听说侍奉君主的人,应该竭尽全力去服务,没听说过违抗命令。君主决定的事情,臣子服从,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丕郑说:‘我听说侍奉君主的人,应该遵循道义,而不是迎合他的错误。如果迎合错误,就会误导百姓,百姓被误导就会失去道德,这就是抛弃百姓。百姓有君主,是为了治理和道义。道义可以产生利益,利益可以使百姓富裕,怎么能因为个人的私利而抛弃百姓呢?一定要立太子为太子。’里克说:‘我虽然不聪明,虽然不懂得道义,也不会迎合错误,我会保持冷静。’三位大夫于是分开。
在武公那里蒸东西,晋献公称病不去,让奚齐去处理事务。猛足就对太子说:‘伯氏不出面,奚齐在庙里,你为什么不打算怎么办呢!’太子说:‘我听羊舌大夫说过:“侍奉君主要尊敬,侍奉父亲要孝顺。”接受命令而不改变是尊敬,尊敬地顺从君主的心意是孝顺。放弃命令是不尊敬,发布命令是不孝顺,还打算做什么呢?而且,离间父亲的爱而喜欢他的赏赐,这是不忠;废弃别人而让自己得利,这是不贞。孝顺、尊敬、忠诚、贞洁,是君主和父亲所期望的。放弃这些期望而图谋私利,这远离了孝顺,我不能这样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注解
骊姬:骊姬是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妃,因其美貌和权谋,对晋国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奚齐:奚齐是骊姬所生之子,晋献公打算立他为太子。
娣:娣,指姬妾,此处指骊姬的妹妹,她所生的卓子。
公:公,指晋献公,晋国的君主。
黜:黜,意为废黜,此处指晋献公打算废黜太子申生。
太子申生:太子申生是晋献公的嫡长子,原定继承王位。
里克:里克是晋国的大夫,此处可能指里克与其他两位大夫的对话。
丕郑:丕郑是晋国的大夫,与里克、荀息一同参与讨论。
荀息:荀息是晋国的大夫,此处可能指荀息与里克、丕郑的对话。
史苏:史苏是晋国的一位史官,他的话被里克引用,表示对未来的担忧。
事君:事君,指侍奉君主。
竭力以役事:竭尽全力为君主服务。
违命:违背命令。
君立臣从:君主决定,臣子服从。
贰:贰,指二心,不忠诚。
史苏之言将及矣:史苏的话将会应验,表示史苏的话预示着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蒸于武公:蒸,指祭祀;武公,指晋武公,晋国的一位先祖。
猛足:猛足,人名,此处指猛足对太子的建议。
羊舌大夫:羊舌大夫,人名,此处指羊舌大夫的话被太子引用。
敬:尊敬,忠诚。
孝:孝顺,尊敬父母。
迁:改变,违背。
安:安定,适宜。
贶:赐予,赏赐。
贞:忠诚,坚守正道。
间父之爱而嘉其贶:在父亲之间挑拨离间并欣赏他的赏赐。
成:成就,成功。
弃安而图:放弃安定而追求其他。
远于孝:远离孝顺之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评注
骊姬生奚齐,其娣生卓子。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此句开篇点明了故事的核心冲突,骊姬与太子申生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国君的立储决策。‘骊姬生奚齐’和‘其娣生卓子’两句,分别指出了两位继承人的身份,而‘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则揭示了国君的意图,即将废黜太子申生,立奚齐为储君。
里克、丕郑、荀息相见,里克曰:‘夫史苏之言将及矣!其若之何?’
此句中,里克作为一位大夫,对史苏的预言表示担忧,并询问荀息如何应对。‘夫史苏之言将及矣’表明史苏的预言即将应验,‘其若之何’则表达了对未来局势的迷茫和担忧。
荀息曰:‘吾闻事君者,竭力以役事,不闻违命。君立臣从,何贰之有?’
荀息的回答体现了古代臣子的忠诚与服从。‘事君者,竭力以役事’强调臣子应全力以赴地服务于君主,‘不闻违命’则表明臣子不应违背君主的命令。‘君立臣从,何贰之有’则进一步强调臣子对君主的绝对服从。
丕郑曰:‘吾闻事君者,从其义,不阿其惑。惑则误民,民误失德,是弃民也。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若之何其民之与处而弃之也?必立太子。’
丕郑的观点与荀息不同,他强调臣子应遵循道义,不应迎合君主的错误决策。‘从其义,不阿其惑’表明臣子应坚守道义,不应盲目服从。丕郑进一步指出,如果君主决策失误,会导致百姓受苦,失去道德,这是对百姓的背叛。因此,他主张立太子为储君。
里克曰:‘我不佞,虽不识义,亦不阿惑,吾其静也。’
里克表示自己虽然不懂得道义,但也不会盲目迎合君主,他将保持沉默,不发表意见。
三大夫乃别。
此句表明三位大夫各自离去,故事进入新的阶段。
蒸于武公,公称疾不与,使奚齐莅事。
此句描述了武公因病不出,委托奚齐处理国事。‘蒸于武公’表示武公因病不能参与国事,‘公称疾不与’则表明武公因病无法履行职责。
猛足乃言于太子曰:‘伯氏不出,奚齐在庙,子盍图乎!’
猛足向太子提出了建议,认为太子应该有所行动。‘伯氏不出’指的是伯氏(可能指太子申生的支持者)没有出现,‘奚齐在庙’则表示奚齐已经占据了储君的位置,‘子盍图乎’则是猛足对太子的劝告,希望太子有所作为。
太子曰:‘吾闻之羊舌大夫曰:‘事君以敬,事父以孝。’受命不迁为敬,敬顺所安为孝。弃命不敬,作令不孝,又何图焉?且夫间父之爱而嘉其贶,有不忠焉;废人以自成,有不贞焉。孝、敬、忠、贞,君父之所安也。弃安而图,远于孝矣,吾其止也。’
太子引用羊舌大夫的话,表达了自己对君臣关系的理解。他认为事君应以敬,事父应以孝。‘受命不迁为敬’和‘敬顺所安为孝’表明太子认为接受命令并坚守职责是敬,顺应君父的安排是孝。太子进一步指出,违背命令是不敬,违背孝道,因此不应有所图谋。他还强调,间父之爱、嘉其贶、废人以自成都是不忠不贞的行为,而孝、敬、忠、贞是君父所期望的,因此他决定停止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