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献公作二军以伐霍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献公作二军以伐霍-原文

十六年,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以伐霍。

师未出,士蒍言于诸大夫曰:‘夫太子,君之贰也。恭以俟嗣,何官之有?今君分之土而官之,是左之也。吾将谏以观之。’

乃言于公曰:‘夫太子,君之贰也,而帅下军,无乃不可乎?’

公曰:‘下军,上军之贰也。寡人在上,申生在下,不亦可乎?’

士蒍对曰:‘下不可以贰上。’

公曰:‘何故?’

对曰:‘贰若体焉,上下左右,以相心目,用而不倦,身之利也。上贰代举,下贰代履,周旋变动,以役心目,故能治事,以制百物。若下摄上,与上摄下,周旋不动,以违心目,其反为物用也,何事能治?故古之为军也,军有左右,阙从补之,成而不知,是以寡败。若以下贰上,阙而不变,败弗能补也。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声章过数则有衅,有衅则敌入,敌入而凶,救则不暇,谁能退敌?敌之如志,国之忧也。可以陵小,难以征国。君其图之!’

公曰:‘寡人有子而制焉,非子之忧也。’

对曰:‘太子,国之栋也。栋成乃制之,不亦危乎?’

公曰:‘轻其所在,虽危何害?’

士蒍出语人曰:‘太子不得立矣。改其制而不患其难,轻其任而不忧其危,君有异心,又焉得立?行之克也,将以害之;若其不克,其因以罪之。虽克与否,无以避罪。与其勤而不入,不如逃之。君得其欲,太子远死,且有令名,为吴太伯,不亦可乎?’

太子闻之,曰:‘子舆之为我谋,忠矣。然吾闻之:为人子者,患不从,不患无名;为人臣者,患不勤,不患无禄。今我不才而得勤与从,又何求焉?焉能及吴太伯乎?’

太子遂行,克霍而反,谗言弥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献公作二军以伐霍-译文

十六年,鲁国公派兵组建了两支军队,鲁公自己带领上军,太子申生带领下军去攻打霍国。军队还没有出发,士蒍对其他大夫说:‘太子是君主的副手。他恭敬地等待继承,还需要什么官职呢?现在君主分给他土地并授予他官职,这是把他放在次要的位置。我将要劝谏君主看看。’于是他对鲁公说:‘太子是君主的副手,却带领下军,这样做难道合适吗?’鲁公说:‘下军是上军的副手。我在上军,申生在下军,不是很好吗?’士蒍回答说:‘下军不能作为上军的副手。’鲁公问:‘为什么?’士蒍回答:‘副手就像身体的一部分,上下左右相互配合,用而不倦,对身体是有益的。上军的副手负责举重,下军的副手负责行走,周旋变动,以役使心眼,因此能够处理事务,管理各种事物。如果下军取代上军,与上军取代下军,周旋不动,违背了心眼,那反被事物所利用,还有什么事情能治理得好呢?所以古代组建军队,军队有左右之分,有缺失就补充,完成而不知,因此很少失败。如果以下军取代上军,缺失而不变,失败就不能弥补。变化不是声音和标志,就不能改变。声音和标志过多就有祸患,有祸患敌人就会入侵,敌人入侵就凶险,救援就来不及,谁能击退敌人?敌人志在必得,这是国家的忧患。可以欺负小国,难以征服大国。请您考虑考虑!’鲁公说:‘我有儿子并且已经安排好了,这不是你的忧虑。’士蒍回答:‘太子是国家的栋梁。栋梁建成之后再制约,不是太危险了吗?’鲁公说:‘轻视他的位置,即使危险又有什么害处?’

士蒍出去对别人说:‘太子不能立为国君了。改变他的安排而不担心困难,轻视他的责任而不担心危险,君主有异心,他又怎么能立为国君呢?如果他成功了,将会被用来陷害他;如果他失败了,将会被用来指责他。无论成功与否,都无法避免罪责。与其勤勉却不能成功,不如逃避。君主得到他想要的,太子远走他乡,还能有美名,成为吴太伯,不是很好吗?’太子听到这些话后说:‘子舆为我出谋划策,是忠诚的。然而我听说:作为儿子,担心的是不遵从,不担心没有名声;作为臣子,担心的是不勤勉,不担心没有俸禄。现在我不才却得到了勤勉和遵从,还有什么可求的呢?怎么能比得上吴太伯呢?’太子于是出发,攻打霍国胜利后返回,诽谤之言更加盛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献公作二军以伐霍-注解

公:指某国的君主,此处可能是指晋献公。

太子申生:太子的名字,申生是晋献公的儿子,此处可能指晋国的太子。

贰:古代官职名称,指副职,此处指辅佐之职。

官:指授予官职,任命为官。

士蒍:人名,可能是晋国的官员或大夫。

大夫:古代官职,指在诸侯国中地位较高的官员。

师:军队,此处指将要出征的军队。

霍:地名,此处可能指霍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士:古代的士兵。

士蒍言于诸大夫:士蒍向众大夫进言。

恭以俟嗣:恭谨地等待继承君位。

左之:偏左,这里指被忽视或轻视。

谏:劝谏,进言。

帅:率领。

体:身体,这里比喻军队。

心目:心志和意志。

周旋变动:来回活动,变动。

役心目:役使心志和意志。

制百物:控制各种事物。

阙:空缺,不足。

成而不知:事情完成却不知道。

陵小:欺负小国。

征国:征战他国。

制焉:制约。

栋:栋梁,比喻国家的支柱。

吴太伯:吴国的太伯,此处可能是指吴太伯的仁德,用以比喻太子的仁德。

子舆:人名,士蒍的另一称呼。

勤:勤勉,尽力。

入:进入,此处指被立为太子。

逃之:逃跑。

令名:好名声。

谗言:诽谤的话,谣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献公作二军以伐霍-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记录了春秋时期晋国太子申生在军事上的争议及其后续事件。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十六年,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以伐霍。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背景,‘公’指晋献公,‘作二军’指建立两支军队,‘上军’和‘下军’分别由晋献公和太子申生率领,‘以伐霍’则说明军队的出征目的。

师未出,士蒍言于诸大夫曰:‘夫太子,君之贰也。恭以俟嗣,何官之有?今君分之土而官之,是左之也。吾将谏以观之。’

士蒍对太子的安排提出质疑,认为太子作为君主的副手,应该恭敬地等待继承,而不应过早地分封土地和官职。‘左之’指太子地位受损,士蒍打算劝谏。

乃言于公曰:‘夫太子,君之贰也,而帅下军,无乃不可乎?’

士蒍直接向晋献公提出疑问,认为太子不应率下军,这不符合其作为君副手的身份。

公曰:‘下军,上军之贰也。寡人在上,申生在下,不亦可乎?’

晋献公回答士蒍,认为下军是上军的辅助,自己在上军,太子在下军,这样的安排是合理的。

士蒍对曰:‘下不可以贰上。’

士蒍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下军不能辅助上军,这样的安排是不合适的。

公曰:‘何故?’对曰:‘贰若体焉,上下左右,以相心目,用而不倦,身之利也。上贰代举,下贰代履,周旋变动,以役心目,故能治事,以制百物。若下摄上,与上摄下,周旋不动,以违心目,其反为物用也,何事能治?故古之为军也,军有左右,阙从补之,成而不知,是以寡败。若以下贰上,阙而不变,败弗能补也。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声章过数则有衅,有衅则敌入,敌入而凶,救则不暇,谁能退敌?敌之如志,国之忧也。可以陵小,难以征国。君其图之!’

士蒍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军队中的上下关系如同人体,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有效治理国家。他批评晋献公的安排可能导致军事上的失利。

公曰:‘寡人有子而制焉,非子之忧也。’

晋献公认为自己有儿子,太子申生的问题不是士蒍所担忧的。

对曰:‘太子,国之栋也。栋成乃制之,不亦危乎?’

士蒍反驳晋献公,认为太子是国家的栋梁,如果等到栋梁成熟后再进行管制,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公曰:‘轻其所在,虽危何害?’

晋献公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即使太子地位重要,但只要处理得当,就不会有危险。

士蒍出语人曰:‘太子不得立矣。改其制而不患其难,轻其任而不忧其危,君有异心,又焉得立?行之克也,将以害之;若其不克,其因以罪之。虽克与否,无以避罪。与其勤而不入,不如逃之。君得其欲,太子远死,且有令名,为吴太伯,不亦可乎?’

士蒍对太子的未来表示担忧,认为太子无法立足,建议太子逃离。

太子闻之,曰:‘子舆之为我谋,忠矣。然吾闻之:为人子者,患不从,不患无名;为人臣者,患不勤,不患无禄。今我不才而得勤与从,又何求焉?焉能及吴太伯乎?’

太子对士蒍的建议表示感激,但他认为作为儿子和臣子,他应该尽忠职守,不需要逃避。

太子遂行,克霍而反,谗言弥兴。

太子按照自己的信念行事,成功击败了霍国,但他的忠诚却遭到了谗言的攻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献公作二军以伐霍》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62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