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灵公使麑杀赵宣子-原文
灵公虐,
赵宣子骤谏,
公患之,
使鉏麑贼之,
晨往,
则寝门辟矣,
盛服将朝,
早而假寐。
麑退,
叹而言曰:
‘赵孟敬哉!’
夫不忘恭敬,
社稷之镇也。
贼国之镇不忠,
受命而废之不信,
享一名于此,
不如死。
触庭之槐而死。
灵公将杀赵盾,
不克。
赵穿攻公于桃园,
逆公子黑臀而立之,
实为成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灵公使麑杀赵宣子-译文
灵公很残暴,赵宣子多次劝谏,灵公对此感到烦恼,便派鉏麑去刺杀赵宣子。鉏麑一大早就去了,却发现赵宣子的寝门已经打开,他身着盛装准备上朝,只是早上稍微打了个盹。鉏麑退下后,感叹地说:‘赵宣子多么敬重礼节啊!他不忘恭敬,这是国家稳定的基石。破坏国家稳定的基石是不忠,接受命令却放弃任务是不信,在这里享受一个恶名,不如去死。’于是他碰触庭院里的槐树而死。
灵公打算杀掉赵盾,但没有成功。赵穿在桃园发动攻击,反对公子黑臀,立他为君,实际上是为成公铺平了道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灵公使麑杀赵宣子-注解
灵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姓姬名籍,是晋文公的孙子。
赵宣子:赵盾,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晋文公的亲信。
骤谏:频繁地进谏,即多次劝谏。
公患之:国君感到忧虑或担心。
使鉏麑贼之:派鉏麑去刺杀他。鉏麑是晋灵公的宠臣,这里指派他去行刺。
晨往:清晨前往。
则寝门辟矣:却发现寝门已经打开,说明赵盾已经起床。
盛服将朝:穿着正式的服装准备上朝。
早而假寐:早上稍微休息了一会儿。
麑退:鉏麑退去。
叹而言曰:叹息着说。
赵孟敬哉:赵盾非常恭敬啊!赵孟是赵盾的尊称。
夫不忘恭敬:他从不忘记保持恭敬。
社稷之镇也:这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贼国之镇不忠:背叛国家的基石是不忠的表现。
受命而废之不信:接受命令却废除它是不守信用的。
享一名于此:在这里享受名声。
不如死:不如死去。
触庭之槐而死:碰触庭院里的槐树而死。
赵穿攻公于桃园:赵穿在桃园攻击国君。
逆公子黑臀而立之:背叛公子黑臀而立他为君。
实为成公:实际上是为成公即位铺路。成公是晋国的一位国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灵公使麑杀赵宣子-评注
灵公虐,赵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则寝门辟矣,盛服将朝,早而假寐。
此段古文描绘了春秋时期晋灵公的暴虐行径。灵公的暴虐不仅体现在对待百姓的残暴,也体现在对待忠臣的残忍。赵宣子敢于屡次进谏,足见其忠诚与勇气。‘骤谏’一词,凸显了赵宣子的急切与坚定,同时也反映了灵公的不可理喻。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一句,揭示了灵公的恐惧与猜忌。他担心赵宣子的直言进谏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此派出鉏麑去刺杀赵宣子。这里的‘患’字,既表达了灵公的忧虑,也透露出他内心的恐惧。
‘晨往,则寝门辟矣,盛服将朝,早而假寐’这一连串的动作,生动地描绘了赵宣子面对刺杀时的镇定自若。他并没有因为即将到来的危险而慌乱,反而以‘盛服将朝’的姿态迎接挑战,展现了他的从容与自信。
‘麑退,叹而言曰:“赵孟敬哉!夫不忘恭敬,社稷之镇也。贼国之镇不忠,受命而废之不信,享一名于此,不如死。”’这一段,是鉏麑对赵宣子的敬仰之情的表达。他看到了赵宣子的忠诚与正直,认为这样的忠臣是国家的栋梁。‘赵孟敬哉’中的‘敬哉’,是对赵宣子人格的极高评价。
‘贼国之镇不忠,受命而废之不信,享一名于此,不如死’这句话,体现了鉏麑的道德观念。他认为,作为一个刺客,如果不忠于自己的使命,不遵守承诺,那么即使享有虚名,也不如选择死亡。
‘触庭之槐而死’这一句,描绘了鉏麑的英勇牺牲。他选择以自己的生命来维护正义,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灵公将杀赵盾,不克。赵穿攻公于桃园,逆公子黑臀而立之,实为成公。’这一段,是故事的高潮部分。灵公虽然企图杀害赵盾,但未能得逞。赵穿在桃园发动政变,废黜灵公,拥立公子黑臀,最终成就了成公。这一系列事件,展现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与复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与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