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武公伐翼止栾共子无死-原文
武公伐翼,杀哀侯,
止栾共子曰:‘苟无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
辞曰:‘成闻之:‘民生于三;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
唯其所在,则致死焉。
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人之道也。
臣敢以私利废人之道,君何以训矣?
且君知成之从也,未知其待于曲沃也。
从君而贰,君焉用之?’
遂斗而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武公伐翼止栾共子无死-译文
武公攻打翼国,杀了哀侯,对栾共子说:‘如果你能不死,我将带你见天子,让你成为上卿,掌管晋国的政务。’栾共子推辞说:‘我听说:“人的一生有三种恩情;对待它们都要一样。”父亲生养我们,老师教导我们,君主养育我们。没有父亲就不会有生命,没有君主就不会成长,没有老师就不会知道如何生活。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三种恩情都一样地感激。无论恩情在哪里,都应该用生命去回报。用生命来回报生命,用力量来回报恩赐,这是做人的道理。我怎敢因为个人的利益而废弃做人的道理,君主您将如何教育我呢?而且您知道我跟随您,却不知道我在曲沃还有等待。跟随君主而心怀二心,君主您又怎么会用我呢?”说完,他们就开始搏斗,最终栾共子战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武公伐翼止栾共子无死-注解
武公:指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晋武公,名诡诸,是晋献公的儿子。
翼:指翼城,晋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山西省翼城县。
哀侯:指晋哀侯,是晋国的君主,名小子。
栾共子:指栾共,是晋国的一位大夫,姓栾,字共。
天子:指周朝的君主,是天下共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上卿:指古代中国官制中的高级官职,是诸侯国中地位极高的官员。
制晋国之政:指掌握晋国的政治大权。
民生于三:指人的生命来源有三,即父母、师者和君主。
事之如一:指对待这三者应一视同仁,同等尊重。
师教之:指师长教导人们知识和技能。
君食之:指君主提供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强调父母、食物和师长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故壹事之:因此,对这三者都应尽忠。
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以生命回报生命,以力量回报赐予。
人之道也:这是做人的道理。
私利:个人的私欲或利益。
废人之道:废弃或违背做人的道理。
君何以训矣:君主将如何教育人民?
从君而贰:虽然跟随君主,但内心仍有二心。
曲沃:指曲沃,是晋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山西省翼城县,后来成为晋国的重要政治中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武公伐翼止栾共子无死-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讲述了武公伐翼时,止栾共子因拒绝武公的利诱而英勇赴死的故事。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武公伐翼,杀哀侯,止栾共子曰:武公伐翼,杀哀侯,是古文的开篇,描绘了武公的强势与残忍。止栾共子曰,则是引出下文,止栾共子,即栾共子,是晋国的一位忠臣。
苟无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武公以极高的官位和权力诱惑栾共子,希望他能够背叛国家,为自己效力。这反映了当时权谋政治的残酷与无情。
辞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栾共子拒绝武公的诱惑,他以民生为本,强调父、师、君三者的恩情,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忠诚。
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栾共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认为人应当一心一意事奉国家,因为父、君、师的恩情是生命的基础,不能因个人私利而背弃。
唯其所在,则致死焉:栾共子表示,无论身处何地,都要以死报国,这是他对国家忠诚的体现。
报生以死,报赐以力,人之道也:栾共子认为,报答生命的方式是以死相报,报答赐予的方式是以力报恩,这是人应有的道德准则。
臣敢以私利废人之道,君何以训矣?:栾共子质问武公,如果以私利废人之道,那么武公如何教育他人,如何维护国家的道德准则。
且君知成之从也,未知其待于曲沃也:栾共子指出武公的错误,认为武公只知道自己的臣子跟随自己,却不知道自己的臣子对曲沃(晋国的一个地方)也有忠诚。
从君而贰,君焉用之?:栾共子以自己为例,表示即使跟随武公,也会保持忠诚于国家,因此武公不需要他这样的臣子。
遂斗而死:最后,栾共子与武公的斗士激战,最终英勇牺牲。这段古文通过栾共子的言行,展现了一位忠臣的气节和忠诚,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