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楚成王以周礼享重耳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楚成王以周礼享重耳-原文

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九献,庭实旅百。

公子欲辞,子犯曰:‘天命也,君其飨之。亡人而国荐之,非敌而君设之,非天,谁启之心!’

既飨,楚子问于公子曰:‘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

公子再拜稽首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旄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又何以报?’

王曰:‘虽然,不穀愿闻之。’

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令尹子玉曰:‘请杀晋公子。弗杀,而反晋国,必惧楚师。’

王曰:‘不可。楚师之惧,我不修也。我之不德,杀之何为!天之祚楚,谁能惧之?楚不可祚,冀州之土,其无令君乎?且晋公子敏而有文,约而不谄,三材待之,天祚之矣。天之所兴,谁能废之?’

子玉曰:‘然则请止狐偃。’

王曰:‘不可。《曹诗》曰:‘彼己之子,不遂其媾。’邮之也。夫邮而效之,邮又甚焉。郊邮,非礼也。’

于是怀公自秦逃归。

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楚成王以周礼享重耳-译文

于是他前往楚国,楚成王按照周朝的礼仪来款待他,进行了九次献酒,宴会上的实物丰富到有一百种。公子想要辞谢,子犯说:‘这是天命,您就接受吧。一个流亡的人被国家推荐,不是敌人却由君王设宴款待,如果不是天意,谁能打开他的心呢!’宴会结束后,楚成王问公子说:‘如果您能够收复晋国,您将如何报答我呢?’公子再次鞠躬拜谢回答道:‘如果需要子女、宝玉、丝绸,您都已经有了。如果需要羽毛、旌旗、皮革,这些都是您国土上自然生长的。那些影响到晋国的,都是您的剩余之物,我又能报答什么呢?’王说:‘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听听您的想法。’公子回答说:‘如果凭借您的神灵,我能够收复晋国,晋国和楚国准备军队,在中原会合,我们会避开您三舍的距离。如果得不到您的命令,我们左手拿着马鞭和弓箭,右手挂着箭袋,与您周旋。’

令尹子玉说:‘请杀掉晋国的公子。如果不杀他,他回到晋国后,一定会害怕楚军。’王说:‘不可以。楚军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我没有修养。我如果没有德行,杀了他又有什么用!天命庇佑楚国,谁能使它害怕?如果楚国不能得到天命,冀州的土地,难道就不会有贤明的君主吗?而且晋国的公子聪明且有文采,诚实而不谄媚,三种美德都具备,这是天命所赐。天命所兴,谁能废除呢?’子玉说:‘那么就请阻止狐偃。’王说:‘不可以。《曹诗》中说:“那个人的孩子,没有完成他的婚事。”这是在指责他。既然指责了他,再去效仿他,那就更加过分了。在郊外指责他人,这是不合礼仪的。’于是晋怀公从秦国逃回。秦伯在楚国召回公子,楚成王用丰厚的礼物送公子回到秦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楚成王以周礼享重耳-注解

周礼:周代的礼仪制度,包括祭祀、朝会、宴享等各种仪式和规范,是古代中国礼仪文化的代表。

九献:古代宴享礼仪中的一种,指献酒九次,表示极高的礼遇。

庭实旅百:庭实,指宴席上的食物;旅百,指数量众多。这里指宴席上食物丰富,多达百种。

子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名重耳,字子犯,晋文公的弟弟。

天命:古代认为由天意决定的命运,常用于解释历史事件或个人命运。

君其飨之:君,指楚成王;飨,指宴请。这里指楚成王要公子享用宴席。

亡人而国荐之:亡人,指流亡在外的人;国荐,指国家推荐。这里指晋国推荐流亡的公子。

非敌而君设之:非敌,指不是敌人;君设之,指君主安排。这里指君主安排的不是敌对关系。

非天,谁启之心:非天,指不是天意;谁启之心,指是谁启发了这个想法。这里指如果不是天意,那么是谁启发了楚成王的想法。

楚子:楚子,指楚成王。

子女玉帛:子女,指人;玉帛,指财富。这里指人财物。

羽旄齿革:羽旄,指鸟羽和旗帜;齿革,指兽皮。这里指战争所需的物资。

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波及,指影响到;君之余也,指君王的剩余物资。这里指楚国的物资也影响到晋国。

令尹子玉:令尹,是楚国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宰相;子玉,是令尹的名字。

弗杀,而反晋国,必惧楚师:弗杀,指不杀;反晋国,指返回晋国;必惧楚师,指一定会害怕楚国的军队。

天之祚楚:天之祚,指天命保佑;楚,指楚国。这里指天命保佑楚国。

三材待之,天祚之矣:三材,指才能、品德、智慧;待之,指等待;天祚之矣,指天命保佑他。这里指等待他,天命保佑他。

天之所兴,谁能废之:天之所兴,指天命所兴;谁能废之,指谁能废除它。这里指天命所兴,谁能废除它。

《曹诗》:《曹诗》,指《诗经》中的《曹风》。

彼己之子,不遂其媾:彼己之子,指那个人的儿子;不遂其媾,指不完成他的婚事。这里指不完成他的婚事是对他的侮辱。

邮之也:邮,通“诱”,引诱;之也,指他。这里指引诱他。

郊邮,非礼也:郊邮,指在郊外引诱;非礼也,指不合礼节。这里指在郊外引诱是不合礼节的。

怀公:指晋国的公子重耳,后来成为晋文公。

秦伯:秦国的君主。

厚币:厚礼,指丰厚的礼物。

于秦:到秦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楚成王以周礼享重耳-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讲述了晋公子重耳在楚国的经历及其与楚成王的对话,以及楚令尹子玉和楚成王之间的争论。以下是对每行文字的专业赏析:

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九献,庭实旅百。

此句描述了晋公子重耳到达楚国后,楚成王按照周礼的规格对他进行了隆重的接待。‘遂如楚’表明重耳终于到达了楚国,‘以周礼享之’说明楚成王以最高的礼遇接待了他。‘九献’指的是九次献酒,‘庭实旅百’则是指宴席上陈列了各种珍贵的食物和礼品,展现了楚成王对晋公子的尊重和重视。

公子欲辞,子犯曰:‘天命也,君其飨之。亡人而国荐之,非敌而君设之,非天,谁启之心!’

此段对话揭示了公子重耳内心的矛盾与子犯的坚定信念。公子重耳想要推辞楚成王的款待,但子犯以天命为由劝他接受。‘天命也’表明子犯认为这是天意,‘君其飨之’是让公子重耳享受这份礼遇。子犯进一步强调,重耳流亡在外,国家推荐他,楚成王设宴款待他,这一切都不是敌人所为,而是天意,以此来启发公子重耳接受这份礼遇。

既飨,楚子问于公子曰:‘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公子再拜稽首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旄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又何以报?’

楚成王在宴会结束后询问公子重耳,如果他能够恢复晋国,将如何报答楚国。公子重耳以谦逊的态度回答,表示如果能够回到晋国,将以财物和土地回报楚国。这里的‘子女玉帛’和‘羽旄齿革’分别代表财富和资源,‘君地生焉’则是指楚国的土地能够产出这些资源。公子重耳的回答体现了他的谦逊和感恩之情。

王曰:‘虽然,不穀愿闻之。’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楚成王表示虽然如此,他还是想听公子重耳的具体计划。公子重耳回答说,如果能够回到晋国,他将与楚国进行和平的会盟,如果遇到战争,他将遵守承诺,退避三舍,即后退九十里。这里的‘左执鞭弭,右属櫜鞬’表明他将准备战斗,但仍然表示愿意与楚国周旋。

令尹子玉曰:‘请杀晋公子。弗杀,而反晋国,必惧楚师。’王曰:‘不可。楚师之惧,我不修也。我之不德,杀之何为!天之祚楚,谁能惧之?楚不可祚,冀州之土,其无令君乎?且晋公子敏而有文,约而不谄,三材待之,天祚之矣。天之所兴,谁能废之?’

楚国的令尹子玉建议杀掉晋公子重耳,担心他回到晋国后会威胁楚国。但楚成王拒绝了这一建议,他认为楚国的强大不是靠杀戮来维持的,而是靠德行。他引用了《曹诗》中的诗句,表达了对晋公子的赞赏,认为他是天命所归,不可废。

子玉曰:‘然则请止狐偃。’王曰:‘不可。《曹诗》曰:‘彼己之子,不遂其媾。’邮之也。夫邮而效之,邮又甚焉。郊邮,非礼也。’

令尹子玉再次提出要阻止狐偃,但楚成王以《曹诗》中的诗句为由,拒绝了这一请求。这里的‘邮’指的是阻止,‘郊邮’则是指非礼的行为。楚成王通过引用古诗,表明他对狐偃的尊重和对礼节的重视。

于是怀公自秦逃归。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

最后两句说明了晋怀公从秦国逃回晋国,而秦国君主召回公子重耳到楚国,楚成王则用丰厚的礼物送他回秦国。这一系列事件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斗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楚成王以周礼享重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6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