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七年-原文
【经】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滕侯卒。
夏,城中丘。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秋,公伐邾。
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传】
七年春,滕侯卒。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告终称嗣也,以继好息民,谓之礼经。
夏,城中丘,书,不时也。
齐侯使夷仲年来聘,结艾之盟也。
秋,宋及郑平。七月庚申,盟于宿。公伐邾,为宋讨也。
初,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凡伯弗宾。冬,王使凡伯来聘。还,戎伐之于楚丘以归。
陈及郑平。十二月,陈五父如郑涖盟。壬申,及郑伯盟,歃如忘。洩伯曰:“五父必不免,不赖盟矣。”郑良佐如陈涖盟。辛巳,及陈侯盟,亦知陈之将乱也。
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郑伯许之,乃成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七年-译文
【经】
七年的春天,周王三月,叔姬回到了纪国。滕侯去世。
夏天,修建中丘城。齐侯派他的弟弟年来访问。
秋天,鲁公攻打邾国。
冬天,周天王派凡伯来访问。戎人在楚丘袭击了凡伯并带他回去。
【传】
七年的春天,滕侯去世。没有记录他的名字,因为他没有与鲁国结盟。凡是诸侯结盟的,都会记录名字,所以去世时会用名字通知,告知结束并宣布继承人,以此来继续友好关系并安抚民众,这被称为礼经。
夏天,修建中丘城,记录下来,因为不是合适的时间。
齐侯派夷仲年来访问,是为了巩固艾地的盟约。
秋天,宋国和郑国和解。七月庚申日,在宿地结盟。鲁公攻打邾国,是为了宋国讨伐。
起初,戎人朝见周王,向公卿赠送礼物,凡伯没有接受。冬天,周王派凡伯来访问。返回时,戎人在楚丘袭击了他并带他回去。
陈国和郑国和解。十二月,陈国的五父到郑国参加盟会。壬申日,与郑伯结盟,盟誓时好像忘记了。洩伯说:“五父必定无法幸免,不依赖盟约了。”郑国的良佐到陈国参加盟会。辛巳日,与陈侯结盟,也知道陈国即将发生动乱。
郑国的公子忽在周王那里,所以陈侯请求将女儿嫁给他。郑伯同意了,于是完成了婚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七年-注解
叔姬归于纪:叔姬是鲁国的公主,归于纪意味着她嫁给了纪国的君主。这是古代诸侯国之间通过婚姻来巩固联盟的常见做法。
滕侯卒:滕侯是滕国的君主,卒表示去世。在古代,诸侯的去世是国家大事,需要通报给同盟国。
城中丘:中丘是地名,城中丘指的是在中丘这个地方修建城池。这是古代国家为了防御外敌而进行的城市建设。
齐侯使其弟年来聘:齐侯派遣他的弟弟年来进行聘问,这是古代诸侯国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的一种方式,旨在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
公伐邾:公指的是鲁国的君主,伐邾意味着鲁国对邾国发动了战争。这是古代诸侯国之间常见的军事行动。
天王使凡伯来聘:天王指的是周天子,凡伯是周朝的官员,来聘表示周天子派遣凡伯来进行外交访问。
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戎是古代的一个民族,伐凡伯于楚丘意味着戎族在楚丘这个地方袭击了凡伯,并将其带回。
不书名,未同盟也:不书名指的是在记录中没有提到滕侯的名字,未同盟意味着滕国与鲁国没有建立同盟关系。
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凡诸侯同盟指的是诸侯国之间建立了同盟关系,称名意味着在记录中会提到诸侯的名字。
薨则赴以名,告终称嗣也:薨指的是诸侯去世,赴以名意味着在通报诸侯去世时会提到其名字,告终称嗣表示通报诸侯去世并宣布继承者。
以继好息民,谓之礼经:以继好息民意味着通过继承和和平来安抚民众,谓之礼经表示这是符合礼仪的经典做法。
城中丘,书,不时也:城中丘指的是在中丘修建城池,书表示记录,不时也意味着这个行动不合时宜。
齐侯使夷仲年来聘,结艾之盟也:齐侯派遣夷仲年来进行聘问,结艾之盟意味着通过这次聘问来巩固齐与艾之间的同盟关系。
宋及郑平:宋及郑平指的是宋国和郑国达成了和平协议。
盟于宿:盟于宿意味着在宿这个地方举行了盟誓仪式。
公伐邾,为宋讨也:公伐邾指的是鲁国对邾国发动战争,为宋讨也意味着这是为了帮助宋国讨伐邾国。
戎朝于周,发币于公卿:戎朝于周意味着戎族向周朝朝贡,发币于公卿表示戎族向周朝的公卿赠送礼物。
凡伯弗宾:凡伯弗宾意味着凡伯没有接受戎族的礼物。
戎伐之于楚丘以归:戎伐之于楚丘以归意味着戎族在楚丘袭击了凡伯,并将其带回。
陈及郑平:陈及郑平指的是陈国和郑国达成了和平协议。
陈五父如郑涖盟:陈五父是陈国的官员,如郑涖盟意味着他前往郑国参加盟誓仪式。
歃如忘:歃如忘意味着在盟誓仪式上,陈五父表现得心不在焉。
洩伯曰:洩伯是郑国的官员,曰表示他说。
五父必不免,不赖盟矣:五父必不免意味着陈五父必定会遭遇不幸,不赖盟矣表示他不依赖盟誓。
郑良佐如陈涖盟:郑良佐是郑国的官员,如陈涖盟意味着他前往陈国参加盟誓仪式。
及陈侯盟:及陈侯盟意味着郑良佐与陈国的君主举行了盟誓仪式。
亦知陈之将乱也:亦知陈之将乱也意味着郑良佐也知道陈国即将陷入混乱。
郑公子忽在王所:郑公子忽是郑国的公子,在王所意味着他在周天子的宫廷中。
陈侯请妻之:陈侯请妻之意味着陈国的君主请求将郑公子忽娶为妻子。
郑伯许之:郑伯许之意味着郑国的君主同意了陈侯的请求。
乃成昏:乃成昏意味着郑公子忽与陈侯的婚姻正式成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隐公-隐公七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礼仪制度。首先,文中提到叔姬归于纪,这是典型的诸侯国之间通过婚姻来巩固联盟的做法,体现了古代政治婚姻的重要性。滕侯的去世和未同盟的记录,揭示了诸侯国之间同盟关系的复杂性和礼仪的严谨性。
齐侯派遣其弟年来聘,结艾之盟,显示了诸侯国之间通过外交手段来加强联系和巩固同盟的常见做法。鲁国对邾国的战争,则是为了帮助宋国讨伐邾国,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军事互助关系。
周天子派遣凡伯来聘,显示了周朝对诸侯国的控制和影响力。然而,戎族对凡伯的袭击,则揭示了周朝在边疆地区的控制力逐渐减弱,戎族的崛起对周朝的威胁。
陈国和郑国之间的和平协议,以及陈五父在盟誓仪式上的表现,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盟誓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郑良佐对陈国即将陷入混乱的预判,则显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和诸侯国之间的相互猜忌。
最后,郑公子忽与陈侯的婚姻,再次体现了诸侯国之间通过婚姻来巩固联盟的做法。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深刻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