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栾武子立悼公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栾武子立悼公-原文

既弑厉公,栾武子使智武子、彘恭子如周迎悼公。

庚午,大夫逆于清原。

公言于诸大夫曰:

“孤始愿不及此,孤之及此,天也。

抑人之有元君,将禀命焉。

若禀而弃之,是焚谷也;其禀而不材,是谷不成也。

谷之不成,孤之咎也;成而焚之,二三子之虐也。

孤欲长处其愿,出令将不敢不成,二三子为令之不从,故求元君而访焉。

孤之不元,废也,其谁怨?

元而以虐奉之,二三子之制也。

若欲奉元以济大义,将在今日;若欲暴虐以离百姓,反易民常,亦在今日。

图之进退,愿由今日。

大夫对曰:

“君镇抚群臣而大庇荫之,无乃不堪君训而陷于大戮,以烦刑、史,辱君之允令,敢不承业。”

乃盟而入。

辛巳,朝于武宫。

定百事,立百官,育门子,选贤良,兴旧族,出滞赏,毕故刑,赦囚系,宥闲罪,荐积德,逮鳏寡,振废淹,养老幼,恤孤疾,年过七十,公亲见之,称曰王父,敢不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栾武子立悼公-译文

既然已经杀害了厉公,栾武子就派智武子和彘恭子去周朝迎接悼公。在庚午这一天,大夫们在清原迎接他们。悼公对众大夫说:‘我最初并没有想到会走到这一步,能够到达这个地步,是天的安排。但人总得有一个君主,我们将会向他禀报命令。如果我们接受了命令却又抛弃了他,就像是烧掉了谷物;如果他接受了命令却不够称职,就像是谷物没有长成。谷物长不成是我的过错;如果长成了却烧掉,那就是各位的暴虐。我想要长期维持这个愿望,发布命令时不敢不完成,但是各位却不遵从命令,所以我寻求君主并前来咨询。我没有成为君主,是因为被废弃了,难道有人会怨恨我吗?如果君主被你们以暴虐对待,那就是你们自己的行为。如果想要尊奉君主来实现大义,今天就是一个机会;如果想要以暴虐来离开百姓,改变百姓的常规,今天也是一个机会。考虑一下进退之道,希望从今天开始就做出决定。’大夫们回答说:‘君主您安抚群臣,庇护他们,我们恐怕承受不了您的教诲而陷入大难,让刑罚和史官感到困扰,辱没了您允许的命令,我们怎敢不继承大业。’于是他们宣誓并进入宫中。

在辛巳这一天,他们在武宫举行朝会。确定了一切事务,设立了百官,养育了门下的子弟,选拔了贤良之人,振兴了旧有的家族,发放了积压的赏赐,结束了旧有的刑罚,赦免了囚禁的人,宽恕了闲散的罪行,推荐了积德之人,照顾了鳏夫寡妇,振兴了废弃的产业,救济了贫困之人,照顾了老幼,关心了孤儿和病人,年过七十的人,君主亲自接见,称呼他们为王父,我们怎敢不遵从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栾武子立悼公-注解

弑:杀害,此处指杀害国君。

厉公:指被杀害的君主,厉公为周朝的一位国君。

栾武子:古代的一个人物名字,此处指栾武子,可能是当时的官员。

智武子:古代的一个人物名字,此处指智武子,可能是当时的官员。

彘恭子:古代的一个人物名字,此处指彘恭子,可能是当时的官员。

周:指周朝,古代中国的朝代之一。

悼公:指悼公,可能是周朝的一位国君。

元君:指国家的君主,元君即国君。

禀命:接受命令,禀命即接受国君的命令。

焚谷:焚烧谷物,比喻毁灭根基。

谷不成:谷物不能成熟,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咎:过错,责任。

虐:虐待,此处指残忍对待。

长处:长久停留,此处指实现愿望。

出令:发布命令。

元:国君,君主。

制:制度,规则。

大义:大道理,正义。

暴虐:凶残虐待。

离:使……离开,此处指使百姓离开。

易民常:改变百姓的常规生活。

图之进退:考虑前进或后退的策略。

愿由今日:愿望从今天开始实现。

朝于武宫:在武宫举行朝会。

定百事:确定各种事务。

立百官:设立各种官职。

育门子:培养贵族子弟。

选贤良:选拔贤能之人。

兴旧族:振兴旧有的家族。

出滞赏:发放积压的赏赐。

毕故刑:完成旧有的刑罚。

赦囚系:赦免囚禁的人。

宥闲罪:宽恕闲散之罪。

荐积德:推荐有德行的人。

逮鳏寡:救助鳏夫寡妇。

振废淹:振兴被废弃的地方。

养老幼:照顾老人和儿童。

恤孤疾:体恤孤儿和病人。

年过七十:年龄超过七十岁。

王父:尊称,类似于现代的“祖父”或“老先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栾武子立悼公-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晋国发生的一场政治变革。首先,从语言风格来看,文辞简练而富有感染力,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心理。

‘既弑厉公,栾武子使智武子、彘恭子如周迎悼公’这句话,揭示了晋国国内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弑君行为在古代被视为大逆不道,而栾武子等人迎立悼公,则表明了他们对于国家稳定的渴望。

‘孤始愿不及此,孤之及此,天也’这句话,体现了悼公对于自己成为君主的无奈和自省。他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并非出于个人意愿,而是天命所在,因此对权力持有敬畏之心。

‘若禀而弃之,是焚谷也;其禀而不材,是谷不成也’这句话,用‘焚谷’和‘谷不成’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对待国家权力的态度。悼公认为,如果得到了权力却随意丢弃,就像焚烧谷物一样;如果得到了权力却不能善用,就像谷物不成熟一样。

‘谷之不成,孤之咎也;成而焚之,二三子之虐也’这句话,悼公将国家的不幸归咎于自己,同时也批评了其他大夫的不当行为。这体现了他作为君主的谦逊和责任感。

‘孤欲长处其愿,出令将不敢不成,二三子为令之不从,故求元君而访焉’这句话,表明悼公希望能够长久地实现自己的愿望,并希望其他大夫能够遵守命令。同时,他通过寻求元君的咨询,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政治的重视。

‘君镇抚群臣而大庇荫之,无乃不堪君训而陷于大戮,以烦刑、史,辱君之允令,敢不承业’这句话,是大夫们对悼公的回答。他们表示愿意接受悼公的领导,并承诺遵守君命。

‘辛巳,朝于武宫。定百事,立百官,育门子,选贤良,兴旧族,出滞赏,毕故刑,赦囚系,宥闲罪,荐积德,逮鳏寡,振废淹,养老幼,恤孤疾,年过七十,公亲见之,称曰王父,敢不承’这句话,描述了悼公在即位后的一系列政治举措。这些举措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体现了悼公对于国家治理的全面思考。

整段古文通过对悼公与大夫们的对话,展现了当时晋国政治的复杂性和悼公作为君主的智慧与担当。同时,这段古文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君臣关系的重视,以及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栾武子立悼公》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61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