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栾书发郤至之罪-原文
既战,获王子发钩。
栾书谓王子发钩曰:‘子告君曰:‘郤至使人劝王战,及齐、鲁之未至也。且夫战也,微郤至王必不克。’吾归子。’
发钩告君,君告栾书,栾书曰:‘臣固闻之,郤至欲为难,使苦成叔缓齐、鲁之师,己劝君战,战败,将纳孙周,事不成,故免楚王。然战而擅舍国君,而受其问,不亦大罪乎?且今君若使之于周,必见孙周。’
君曰:‘诺。’
栾书使人谓孙周曰:‘郤至将往,必见之!’
郤至聘于周,公使觇之,见孙周。
是故使胥之昧与夷羊五刺郤至、苦成叔及郤锜,
郤锜谓郤至曰:‘君不道于我,我欲以吾宗与吾党夹而攻之,虽死必败,君必危,其可乎?’
郤至曰:‘不可。至闻之,武人不乱,智人不诈,仁人不党。夫利君之富,富以聚党,利党以危君,君之杀我也后矣。且众何罪,钩之死也,不若听君之命。’
是故皆自杀。
既刺三郤,栾书弑厉公,乃纳孙周而立之,实为悼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栾书发郤至之罪-译文
战斗结束后,我们得到了王子发钩。栾书对王子发钩说:‘你告诉国君说:“郤至让人劝说国君出战,趁着齐、鲁两国还没有到来。而且,如果只有郤至在场,国君必定不能取胜。”我会让你回来。’”王子发钩告诉了国君,国君又告诉了栾书。栾书说:‘我确实听说过,郤至想要制造麻烦,让苦成叔拖延齐、鲁两国的军队,他自己劝说国君出战,如果战败,他将要推荐孙周,事情没有成功,所以免除了楚王的罪责。但是,在战斗中擅自放弃国君,却接受了他的询问,这不是一个很大的罪过吗?而且现在如果国君派你去周国,你一定会见到孙周。’国君说:‘好。’栾书派人告诉孙周说:‘郤至将要前往,你一定会见到他!’郤至前往周国,国君派人暗中观察,见到了孙周。因此,派人让胥之昧和夷羊五刺杀了郤至、苦成叔以及郤锜。郤锜对郤至说:‘国君对你不公,我想让我的同族和党羽夹击你,即使我们死去,也必定失败,你也会陷入危险,这样做可以吗?’郤至说:‘不可以。我听说,勇敢的人不会制造混乱,智慧的人不会欺诈,仁慈的人不会结党营私。有利于国君的财富,财富可以用来结党,有利于党派却会危害国君,国君杀我恐怕是太迟了。而且众人都无罪,钩的死不如听从国君的命令。’因此,他们都自杀了。在刺杀了三个郤氏家族的人之后,栾书杀害了厉公,然后接纳了孙周并立他为君,这就是悼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栾书发郤至之罪-注解
王子发钩:王子发钩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王子,此处指他作为使者被俘获。
栾书:栾书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此处指他的名字。
郤至:郤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此处指他的名字。
齐、鲁:齐、鲁分别指当时的齐国和鲁国,此处指这两个国家的军队。
微郤至王必不克:微指如果没有,不克指不能取胜,这里的意思是如果没有郤至,晋王必然不能取胜。
苦成叔:苦成叔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此处指他的名字。
孙周:孙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贵族,此处指他的名字。
事不成,故免楚王:事不成指事情没有成功,免楚王指避免与楚国交战。
擅舍国君:擅舍指擅自放弃,国君指国家的君主。
受其问:受其问指接受他的询问。
胥之昧:胥之昧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此处指他的名字。
夷羊五:夷羊五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此处指他的名字。
三郤:三郤指郤至、苦成叔、郤锜三位郤姓的将领。
厉公:厉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此处指他的名字。
悼公:悼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君主,此处指他的名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栾书发郤至之罪-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次外交与军事斗争。首先,‘既战,获王子发钩’一句点明了故事的开端,‘既战’表明战争已经发生,‘获王子发钩’则暗示了晋国在战争中的胜利。
‘栾书谓王子发钩曰’这一句展现了栾书作为晋国权臣的智谋与手段。他通过王子发钩传达信息给晋国国君,既显示了对国君的忠诚,又巧妙地避免了直接冲突。
‘子告君曰’这一句中的‘子’是对王子发钩的尊称,‘告君’则体现了古代君臣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王子发钩作为中间人,传达的信息‘郤至使人劝王战,及齐、鲁之未至也’揭示了郤至的意图,同时也为晋国国君提供了决策的依据。
‘且夫战也,微郤至王必不克’这句话中的‘微’字,意为‘如果没有’,强调了郤至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栾书通过这句话暗示了郤至的野心,同时也为晋国国君提供了一个警告。
‘吾归子’一句中的‘归’字,有归还、交付之意,表明栾书愿意将王子发钩作为人质,以此换取晋国国君的信任。
‘发钩告君,君告栾书’这一句反映了古代君臣之间信息的传递过程,同时也体现了栾书在晋国政治中的影响力。
‘臣固闻之,郤至欲为难’这句话中的‘固’字,表示肯定,表明栾书对郤至的意图有确切的了解。他接着分析了郤至的动机和行动,揭示了郤至试图通过战争来巩固自己地位的目的。
‘然战而擅舍国君,而受其问,不亦大罪乎?’这句话中的‘擅舍’和‘受其问’揭示了郤至在战争中的不当行为,栾书以此指责郤至,为接下来的行动埋下伏笔。
‘且今君若使之于周,必见孙周’这句话表明栾书计划将孙周引入晋国,以进一步削弱郤至的影响力。
‘郤至聘于周,公使觇之,见孙周’这一句描述了郤至前往周国,并在那里与孙周会面的情况,为后续的事件发展奠定了基础。
‘是故使胥之昧与夷羊五刺郤至、苦成叔及郤锜’这句话中的‘刺’字,意为暗杀,表明晋国采取了暗杀行动来对付郤至及其同党。
‘郤锜谓郤至曰’这一句揭示了郤锜对郤至的忠诚,同时也表明了郤至在晋国内部的孤立无援。
‘不可。至闻之,武人不乱,智人不诈,仁人不党’这句话中的‘武人’、‘智者’、‘仁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道德品质,郤至以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强调自己并非出于私利。
‘夫利君之富,富以聚党,利党以危君,君之杀我也后矣’这句话中的‘利’字,意为利益,郤至以此指责郤至的行为,认为他是在危害国家。
‘且众何罪,钩之死也,不若听君之命’这句话中的‘众’字,指的是郤至的部下,郤至以此表达了对部下的同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愿意接受国君的命令。
‘是故皆自杀’这句话表明了郤至及其同党的结局,他们选择了自杀,以避免更大的灾难。
‘既刺三郤,栾书弑厉公,乃纳孙周而立之,实为悼公’这句话总结了整个事件的结果,揭示了栾书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手段,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同时也标志着晋国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