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曹共公不礼重耳而观其骿肋-原文
自卫过曹,曹共公亦不礼焉,闻其骿肋,欲观其状,止其舍,谍其将浴,设微薄而观之。
僖负羁之妻言于负羁曰:‘吾观晋公子贤人也,其从者皆国相也,以相一人,必得晋国。得晋国而讨无礼,曹其首诛也。子盍蚤自贰焉?’
僖负羁馈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
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
对曰:‘臣闻之:爱亲明贤,政之干也。礼宾矜穷,礼之宗也。礼以纪政,国之常也。失常不立,君所知也。国君无亲,以国为亲。先君叔振,出自文王,晋祖唐叔,出自武王,文、武之功,实建诸姬。故二王之嗣,世不废亲。今君弃之,不爱亲也。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从之,可谓贤矣,而君蔑之,是不明贤也。谓晋公子之亡,不可不怜也。比之宾客,不可不礼也。失此二者,是不礼宾,不怜穷也。守天之聚,将施于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阙。玉帛酒食,犹粪土也,爱粪土以毁三常,失位而阙聚,是之不难,无乃不可乎?君其图之。’
公弗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曹共公不礼重耳而观其骿肋-译文
自卫国到曹国去,曹共公也不以礼相待,听说他胸骨突出,想要看看他的样子,就留他在自己的住处,等他准备洗澡时,只准备了微薄的饮食来观察他。
僖负羁的妻子对负羁说:“我看晋公子是个贤人,他的随从都是国家的大臣,如果辅佐他一个人,一定能得到晋国。得到晋国后再去讨伐无礼之国,曹国可能是第一个被诛杀的。你为什么不早点表示自己的忠诚呢?”
僖负羁就给晋公子送去了食物,并在食物中放了一块玉璧。晋公子接受了食物,却把玉璧退了回去。
负羁对曹伯说:“晋公子在这里,是您的同辈,难道不应该以礼相待吗?”
曹伯说:“各诸侯国逃亡的公子多了去了,谁不会经过这里!逃亡的人都是无礼的,我怎么能对每个人都尽到礼节呢!”
负羁回答说:“我听说:爱护亲人,明辨贤能,是政治的基础。礼遇宾客,怜悯穷困,是礼的根本。礼是用来维护政治的,这是国家的常道。失去常道就无法立足,这是您知道的。国君没有亲人,国家就是亲人。先君叔振公,出自文王,晋国的祖先唐叔,出自武王,文王、武王的大功,实际上是为姬姓各国建立的。所以两位先王的子孙,世代都不废弃亲情。现在您却放弃了他们,这是不爱亲人。晋公子十七岁就失去了国家,有三个卿相级别的大臣跟随他,可以说是贤人了,而您却轻视他,这是不懂得尊重贤能。说晋公子逃亡,我们不能不同情他。把他当作宾客,我们不能不礼遇他。失去了这两点,这是不礼遇宾客,不怜悯穷困。守着天赐的财富,将要用于适当的地方。如果适当却不使用,聚集的财富必然会有所缺失。玉帛酒食,就像粪土一样,如果爱粪土而毁掉三常之道,失去地位而财富缺失,这并不难,难道不是不可行的吗?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吧。”
曹伯没有听从负羁的建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曹共公不礼重耳而观其骿肋-注解
自卫过曹:自卫,指保卫自己;过,经过。自卫过曹,即指晋公子自卫经过曹国。
曹共公:曹国的国君,这里指的是曹共公。
骿肋:骿,通‘髌’,指膝盖骨;肋,指肋骨。骿肋,形容晋公子的身材高大。
止其舍:止,停留;舍,住处。止其舍,即指曹共公让晋公子停留在他的住处。
谍其将浴:谍,暗中侦察;将,将要。谍其将浴,即指曹共公派人暗中侦察晋公子将要洗澡。
设微薄而观之:设,安排;微薄,简单。设微薄而观之,即指曹共公安排简单的食物来观察晋公子的状态。
僖负羁:僖负羁,晋国的大夫。
言于负羁曰:向负羁说。
晋公子:指晋国的公子重耳,后来成为晋文公。
其从者:他的随从。
国相:国家的宰相。
必得晋国:一定会得到晋国的支持。
讨无礼:讨伐无礼的行为。
曹其首诛也:曹国将是第一个被诛杀的国家。
子盍蚤自贰焉:你为什么不早点改变立场呢?
馈飧:馈赠食物。
置璧焉:放置玉璧。
公子受飧反璧:公子接受了食物,却将玉璧退还。
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晋公子在这里,是您的对手。
不亦礼焉:难道不应该以礼相待吗?
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诸侯国中流亡的公子有很多。
谁不过此:谁不是路过这里!
亡者皆无礼者也:流亡的人都是无礼的。
余焉能尽礼焉:我怎么能对所有的人都尽到礼节呢!
爱亲明贤,政之干也:爱护亲人,明辨贤能,是政治的关键。
礼宾矜穷,礼之宗也:礼遇宾客,同情穷困之人,是礼的根本。
礼以纪政,国之常也:礼是用来规范政治的,是国家常有的制度。
失常不立,君所知也:失去常规就无法立足,这是您知道的。
国君无亲,以国为亲:国君没有亲人,以国家为亲人。
先君叔振,出自文王,晋祖唐叔,出自武王:先前的国君叔振,出自文王;晋国的祖先唐叔,出自武王。
文、武之功,实建诸姬:文王、武王的大功,实际上是为姬姓各诸侯国建立了基础。
故二王之嗣,世不废亲:因此,文王、武王的子孙,世代都不废弃亲情。
今君弃之,不爱亲也:现在您抛弃了他们,这是不爱亲人的表现。
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晋公子十七岁时就流亡了。
卿材三人从之:有三位卿相级别的人才跟随他。
可谓贤矣:可以说是贤能了。
而君蔑之,是不明贤也:但是您轻视他,这是不懂得贤能的表现。
谓晋公子之亡,不可不怜也:说晋公子流亡,不可不怜悯。
比之宾客,不可不礼也:把他当作宾客,不可不礼遇。
是之二者,是不礼宾,不怜穷也:这两点,是不礼遇宾客,不怜悯穷困之人。
守天之聚,将施于宜:守护着天赐的财富,将会用于适宜的地方。
宜而不施,聚必有阙:如果适宜却不使用,聚集的财富必然会有所缺失。
玉帛酒食,犹粪土也:玉帛酒食,就像粪土一样。
爱粪土以毁三常,失位而阙聚,是之不难,无乃不可乎:爱惜粪土而毁掉三常,失去地位而财富缺失,这是不难做到的,难道不可吗?
君其图之:您应该考虑考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曹共公不礼重耳而观其骿肋-评注
自卫过曹,曹共公亦不礼焉,闻其骿肋,欲观其状,止其舍,谍其将浴,设微薄而观之。
此句描绘了曹共公对晋公子的无礼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贤者应有的尊重与礼遇的缺失。‘自卫过曹’表明晋公子在外流浪,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自卫,‘曹共公亦不礼焉’则是对曹共公无礼行为的直接指责。‘闻其骿肋,欲观其状’描绘了曹共公对晋公子的好奇与轻视,‘止其舍,谍其将浴,设微薄而观之’则是对曹共公无礼行为的具体描述,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贤者应有的尊重与礼遇的缺失。
僖负羁之妻言于负羁曰:‘吾观晋公子贤人也,其从者皆国相也,以相一人,必得晋国。得晋国而讨无礼,曹其首诛也。子盍蚤自贰焉?’
此句展现了僖负羁之妻的智慧和远见。她通过观察晋公子的行为和随从,判断出晋公子的贤能,并预见晋公子一旦回归晋国,必将成为晋国的领袖。她劝告负羁早早地站在晋公子一边,体现了她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人前途的深思熟虑。
僖负羁馈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此句反映了僖负羁对晋公子的尊重和信任。他不仅馈赠食物,还放置了宝玉,表达了对晋公子的敬意。而晋公子接受食物后归还宝玉,则体现了他的谦逊和自尊,同时也表明他对僖负羁的感激之情。
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
负羁对曹伯的言辞表达了他对晋公子的支持和对曹共公无礼行为的批评。他强调晋公子是曹伯的匹敌,应该受到应有的礼遇,以此提醒曹伯尊重贤者。
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
曹伯的回答体现了他的固执和狭隘。他认为诸侯国的亡公子很多,晋公子只是其中之一,因此没有必要对晋公子特别礼遇。这种观点忽视了贤者应有的尊重,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贤能的忽视。
对曰:‘臣闻之:爱亲明贤,政之干也。礼宾矜穷,礼之宗也。礼以纪政,国之常也。失常不立,君所知也。国君无亲,以国为亲。先君叔振,出自文王,晋祖唐叔,出自武王,文、武之功,实建诸姬。故二王之嗣,世不废亲。今君弃之,不爱亲也。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从之,可谓贤矣,而君蔑之,是不明贤也。谓晋公子之亡,不可不怜也。比之宾客,不可不礼也。失此二者,是不礼宾,不怜穷也。守天之聚,将施于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阙。玉帛酒食,犹粪土也,爱粪土以毁三常,失位而阙聚,是之不难,无乃不可乎?君其图之。’
此段话是负羁对曹伯的深刻批评。他引用了古代的治国理念,指出爱亲明贤、礼宾矜穷是政治的根本,而礼遇贤者是国家的常道。他通过对晋公子的评价,揭示了曹伯的不明贤、不礼宾、不怜穷的行为,并以此警示曹伯,如果不改变这种态度,将会失去民心和国运。
公弗听。
最后一句‘公弗听’表明曹伯没有接受负羁的劝告,坚持自己的错误立场。这也预示了晋公子在曹国的遭遇将不会有所改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贤能的忽视和对错误的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