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智果论智瑶必灭宗-原文
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宣子曰:‘宵也佷。’
对曰:‘宵之佷在面,瑶之佷在心。心佷败国,面佷不害。’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
如是而甚不仁。
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
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及智氏之亡也,唯辅果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智果论智瑶必灭宗-译文
智宣子打算立瑶为继承人,智果说:‘不如立宵。’宣子说:‘宵这个人太凶猛了。’智果回答说:‘宵的凶猛表现在外表上,瑶的凶猛表现在心里。心里的凶猛会败坏国家,外表的凶猛不会有害。瑶比人贤明的有五点,但比人差的地方也有一点。他的美髯长而显贤明,射箭和驾车有力气显贤明,技艺全面显贤明,文采斐然、能言善辩显贤明,坚强刚毅、果断勇敢显贤明。但是这样他却非常不仁慈。他凭借着这五点贤明去凌驾别人,却用不仁慈的行为去做事,那还有谁能忍受他呢?如果真的立瑶为继承人,智家的宗族一定会灭亡。’但宣子没有听从。智果于是离开本族,在太史那里作为辅佐,成为辅氏。等到智家灭亡的时候,只有辅果还活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智果论智瑶必灭宗-注解
智宣子:智宣子,指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智宣子,姓智,名果,是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瑶:瑶,人名,智宣子考虑立其为继承人。
智果:智果,智宣子的儿子,对继承人的选择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宵:宵,人名,智果认为比瑶更适合作为继承人。
佷:佷,形容词,意为凶猛、刚烈、强悍。
面佷:面佷,指外表凶猛、刚烈。
心佷:心佷,指内心凶猛、刚烈。
败国:败国,指导致国家衰败。
贤于人:贤于人,指比他人更有才能或德行。
美鬓长大:美鬓长大,指头发浓密且长,古代认为这是贤德的表现。
射御足力:射御足力,指射箭、驾车和脚力,古代认为这是武艺的表现。
伎艺毕给:伎艺毕给,指技艺全面,能胜任各种技艺。
巧文辩惠:巧文辩惠,指善于文辞,善于辩论,有智慧。
强毅果敢:强毅果敢,指坚强、有毅力、果断勇敢。
智宗:智宗,指智氏家族。
太史:太史,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国家大事和编修史书。
辅氏:辅氏,智果改姓的姓氏,意味着他脱离了原来的家族,自成一派。
智氏之亡:智氏之亡,指智氏家族的灭亡,发生在战国时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智果论智瑶必灭宗-评注
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
此句开篇即展现了智宣子与智果在立后问题上的分歧。智宣子倾向于选择瑶作为继承人,而智果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从古文化的角度来看,这里体现了古代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继承权的争议。
宣子曰:‘宵也佷。’
智宣子回应智果时,使用了‘佷’字来形容宵。‘佷’在古汉语中意为凶猛、刚烈,这里可能暗示宵性格上的直率或激烈,这在古代家族中可能被视为不适宜继承家业的性格特征。
对曰:‘宵之佷在面,瑶之佷在心。心佷败国,面佷不害。’
智果对智宣子的回答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他认为宵的凶猛表现在外表,而瑶的凶猛则源于内心。在古代,内心的问题往往被认为比外表更为严重,因为内心的凶猛可能导致国家的衰败,而外表的凶猛则可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智果进一步分析瑶的优点和不足,认为瑶有五个方面的优点,但有一个方面不足。这反映了古代对人才评价的全面性,既看重才能,也看重品德。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
智果列举了瑶的五个优点,包括外貌、武力、才艺、文采和性格。这些优点在古代被视为贤能的表现,反映了当时对人才的重视。
如是而甚不仁。
然而,智果指出瑶虽然有多方面的优点,但非常不仁。在古代,仁德被视为做人的根本,智果的这一评价暗示了瑶虽然才能出众,但缺乏仁德,这在古代被视为无法继承家业的严重缺陷。
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智果进一步指出,如果瑶以自己的五个优点来压制他人,同时又不具备仁德,那么没有人能够忍受他的行为。这反映了古代对领导者的道德要求,即不仅要有才能,更要有仁德。
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果断言,如果智宣子坚持立瑶为后,智氏家族必将灭亡。这不仅是智果对瑶的评价,也是对智宣子决策的警示。
弗听。
智宣子没有听从智果的建议,这可能是由于他对智果的判断持怀疑态度,或者是因为他更倾向于自己的选择。
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智果在失望之后,选择离开自己的家族,自立门户,成为太史家族的辅佐。这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于个人理想和道德的追求,即使面临家族的反对,也要坚持自己的信念。
及智氏之亡也,唯辅果在。
最后,智果在智氏家族灭亡时仍然幸存,这既是对他个人智慧的肯定,也是对他道德选择的认可。这句话总结了整个故事,强调了智果的远见和坚守,以及他最终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