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智伯国谏智襄子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智伯国谏智襄子-原文

还自卫,三卿宴于蓝台,智襄子戏韩康子而侮段规。

智伯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

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对曰:‘异于是。夫郤氏有车辕之难,赵有孟姬之谗,栾有叔祁之愬,范、中行有亟治之难,皆主之所知也。’

‘《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周书》有之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

夫谁不可喜,而谁不可惧?蜹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

弗听。

自是五年,乃有晋阳之难。

段规反,首难,而杀智伯于师,遂灭智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智伯国谏智襄子-译文

为了自卫,三位官员在蓝台举行宴会,智襄子(智伯国的一位官员)戏弄韩康子并侮辱段规。

智伯国听说了这件事,劝谏说:“君主如果不做好防备,灾难必然降临。”

智伯国回答说:“灾难是由我来引起的,我不去制造灾难,谁还敢挑起事端!”

智伯国继续说:“不是这样的。以前郤氏有过车辕之难,赵国有过孟姬的诬陷,栾氏有过叔祁的抱怨,范氏和中行氏有过紧急的灾难,这些都是君主所知道的。《夏书》中有这样的话:‘一个人三次犯错误,怨恨难道只表现在明显的地方吗?不见的是隐患。’《周书》中也有这样的话:‘怨恨不在于大小。’君子能够勤于处理小事,所以没有大的灾难。现在君主在一次宴会上就羞辱了其他国家的君主和宰相,却不做防备,说‘不敢挑起事端’,这恐怕是不妥当的吧?谁不高兴,谁不害怕?蜻蜓、蚂蚁、蜜蜂、蝎子,都能伤害人,何况是君主和宰相呢!”

智伯国没有被采纳。从那时起过了五年,晋阳城就发生了灾难。段规反叛,首先发难,并在军中杀死了智伯,随后智氏家族被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智伯国谏智襄子-注解

自卫:指保卫自己的国家或家族,防止外来的侵犯或威胁。

三卿:古代官职,指三个高级官员,这里可能指的是晋国的三位高级官员。

蓝台:古代的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指某个举行宴会的地方。

智襄子:智襄子是智伯的别称,智伯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权臣。

韩康子:韩康子是韩姓的一位官员,与智伯一同在蓝台宴会。

段规:段规是智伯的部下,这里可能是指智伯的谋士或顾问。

谏:劝告,进言。

难必至矣:困难或灾难必然会发生。

由我:由我引起或造成。

郤氏:古代的一个姓氏,这里可能指的是郤氏家族。

车辕之难:指郤氏家族遭遇的困难或灾难。

孟姬:古代的一个女性名字,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位女性引起的谗言。

谗:诽谤,中伤他人。

栾:古代的一个姓氏,这里可能指的是栾氏家族。

叔祁:古代的一个男性名字,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位男性引起的申诉。

愬:申诉,控告。

范、中行:古代的两个姓氏,这里可能指的是范氏和中行氏家族。

亟治:迅速处理,这里可能指的是处理困难或灾难的方法。

《夏书》:《夏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夏朝的历史。

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多次犯错,怨恨不在于明显的地方,而是要预见潜在的危机。

《周书》:《周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周朝的历史。

勤小物:勤于处理小事情,这里可能指的是细心处理日常事务。

蜹蚁蜂虿:蜹、蚁、蜂、虿分别指蜻蜓、蚂蚁、蜜蜂和蝎子,这里用来比喻各种可能危害人的事物。

晋阳之难:指发生在晋阳的一场灾难或战争。

段规反:段规反叛,即段规起兵反抗。

首难:首先发难,即首先发起挑战。

师:军队,这里可能指的是智伯的军队。

智氏:智伯的家族,智伯是智氏的领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智伯国谏智襄子-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描述了春秋时期晋国智伯国与韩康子、段规之间的政治斗争。从专业角度出发,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还自卫,三卿宴于蓝台,智襄子戏韩康子而侮段规。’这句话描绘了智襄子在与韩康子、段规的宴会上戏弄韩康子,侮辱段规的场景。这里的‘还自卫’表明智襄子是在自我保护,但通过戏弄和侮辱,反而暴露了自己的野心和不尊重他人的态度。

‘智伯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国的谏言体现了古人对政治预判的重视。‘主不备’意味着智伯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难必至矣’则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难的预判。这种预见性的政治思维在当时是极为重要的。

‘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智伯国的回答表现出其自信和傲慢。他认为灾难是由自己引起的,但自己不会主动制造灾难,因此别人也不敢轻易挑起事端。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对曰:“异于是。夫郤氏有车辕之难,赵有孟姬之谗,栾有叔祁之愬,范、中行有亟治之难,皆主之所知也。’这段话中,谏者引用了多个历史案例,说明了历史上类似的事件,以此警示智伯国。‘异于是’表明这些案例与智伯国当前的情况不同,但谏者仍希望智伯国能够从中吸取教训。

‘《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谏者引用《夏书》中的古训,意在说明即使是一人犯错,也不应该过于明显地指责,而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

‘《周书》有之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处理矛盾时不应过于纠结于大小,而应注重矛盾的实质。

‘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理念,即君子应该注重细节,防微杜渐,从而避免大的灾难。

‘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谏者对智伯国的行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认为他轻视了君相的地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过于自信地认为别人不敢对他发起挑战。

‘夫谁不可喜,而谁不可惧?蜹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这句话通过比喻,警示智伯国,即使是微小的生物也可能造成伤害,更不用说君相这样的重要人物了。

‘弗听。’智伯国没有听取谏言,最终导致了晋阳之难的爆发。

‘自是五年,乃有晋阳之难。段规反,首难,而杀智伯于师,遂灭智氏。’这段话总结了智伯国的失败和智氏的灭亡,揭示了政治斗争中听取谏言和谨慎行事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智伯国谏智襄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60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