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晋阳之围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晋阳之围-原文

晋阳之围,张谈曰:‘先主为重器也,为国家之难也,盍姑无爱宝于诸侯乎?’

襄子曰:‘吾无使也。’

张谈曰:‘地也可。’

襄子曰:‘吾不幸有疾,不夷于先子,不德而贿。夫地也求饮吾欲,是养吾疾而干吾禄也。吾不与皆斃。’

襄子出,曰:‘吾何走乎?’

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

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斃死以守之,其谁与我?’

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

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

乃走晋阳,晋师围而灌之,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晋阳之围-译文

晋阳城被围困的时候,张谈说:‘先主是国家的重宝,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为什么不把宝物留给诸侯呢?’赵襄子说:‘我没有使者去送。’张谈说:‘土地是可以的。’赵襄子说:‘我不幸生病,不像先父那样健康,我不愿意用土地去换取财富。土地就像是要我喝它的水,这是在滋养我的病,同时也在消耗我的俸禄。我不愿意这样做。’赵襄子出去后说:‘我该往哪里去呢?’随从的人说:‘长子城离这里近,而且城墙坚固。’赵襄子说:‘百姓们已经用尽了力气去加固城墙,又牺牲生命来守卫它,还有谁会支持我呢?’随从的人说:‘邯郸的仓库很充实。’赵襄子说:‘这是用百姓的膏脂积累起来的,如果因此而杀害他们,还有谁会支持我呢?难道是晋阳吗!那是先主所信任的地方,尹铎所宽恕的地方,百姓们一定会团结一致。’于是赵襄子逃往晋阳,晋国的军队围困并灌城,沉没的灶台上生出了青蛙,但百姓们并没有背叛的念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晋阳之围-注解

晋阳之围:指赵国都城晋阳城被敌人围困的情况。晋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是赵国的都城。

先主:指赵国的国君,此处指赵武灵王。

重器:比喻国家的重要基石或宝贵的财产。

为国家之难:指为了国家的危难。

盍:古汉语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何不”或“为什么不”,用于表示建议或反问。

姑:姑且,暂且。

无爱宝于诸侯:不要因为吝啬珍贵的宝物而让诸侯国家看轻。

襄子:指赵襄子,即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无恤,赵国的国君。

使:使者,指派的人。

地:土地,这里指晋阳。

吾不幸有疾:我不幸生了病。

不夷于先子:不如先父,指自己比不上父亲。

不德而贿:不修德行而受贿。

夫地也求饮吾欲:这片土地需要我供应它的需求。

是养吾疾而干吾禄也:这是在滋养我的疾病,同时剥夺我的俸禄。

皆斃:全部死去。

吾何走乎:我该往哪里去呢?

从者:随从的人,随从。

长子:赵国的长子,即赵无恤的儿子赵章。

且城厚完:而且城池坚固。

民罢力以完之:民众竭尽全力来完善它。

又斃死以守之:又死去保卫它。

其谁与我:有谁能与我一同坚守?

邯郸之仓库实:邯郸的仓库充实。

浚民之膏泽以实之:挖掘百姓的财富来充实它。

因而杀之:因此杀害他们。

其谁与我?:有谁能与我一同坚守?

其晋阳乎:难道不是晋阳吗?

先主之所属也:这是先主所托付的。

尹铎之所宽也:尹铎所宽恕的地方。

民必和矣:民众必定会和睦。

沈灶产蛙:沉入灶中的水产生了青蛙。

民无叛意:民众没有叛逃的意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晋阳之围-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战国时期赵国襄子面对晋阳之围时的内心独白,以及他与谋士张谈的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政治家在面对国家危机时的智慧和决断力。

首先,张谈的‘先主为重器也,为国家之难也,盍姑无爱宝于诸侯乎?’这句话表达了忠诚于国家和君主的观念。他认为襄子应该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过分关注个人财富。

襄子的回答‘吾无使也’表明了他对于个人欲望的克制和对国家利益的忠诚。他不愿意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的利益,这种高尚的品质在古代政治家中是极为难得的。

接着,襄子对张谈提出的‘地也可’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占有土地并不能解决国家的困境,反而会因为征税和征兵而加重百姓的负担,这与他的治国理念相悖。

在襄子出城时,他对于何去何从的犹豫反映了他的深思熟虑。他的从者建议他去长子,因为那里城池坚固,但襄子却认为民众已经因为守城而疲惫不堪,再让他们继续牺牲是不人道的。

从者的另一个建议是去邯郸,因为那里的仓库充实。然而,襄子认为这样做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并导致他们的反抗,这同样不符合他的治国理念。

最终,襄子选择了回到晋阳。他认为晋阳是先主的属地,尹铎(赵国的大臣)在那里实行了宽政,民众必定会支持他。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襄子回到晋阳后,尽管晋国军队围困并灌城,但民众并没有叛变。这表明襄子的治国理念得到了民众的认可,他的领导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段古文通过襄子的言行,展现了一位古代政治家的高尚品质和治国智慧,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它不仅是对襄子个人的赞扬,也是对那个时代政治智慧的一种总结。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晋阳之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60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