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遽见竖头须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遽见竖头须-原文

文公之出也,竖头须,守藏者也,不从。

公入,乃求见,公辞焉以沐。

谓谒者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

从者为羁绁之仆,居者为社稷之守,何必罪居者!

国君而雠匹夫,惧者众矣。

谒者以告,公遽见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遽见竖头须-译文

文公逃亡的时候,竖头须,他是负责保管藏物的官员,没有跟随他。

文公回来后,竖头须就想要见文公,但文公以正在洗头为由推辞。

竖头须对通报的人说:“洗头的时候心情会变得浮躁,心情浮躁就会看问题反常,这就是为什么我见不到文公的原因。跟随的人就像是被束缚的仆人,而留在家中的则是国家的守护者,为什么要怪罪留在家的人呢!如果国君和普通百姓为敌,那担心的人就太多了。”

通报的人把这话告诉了文公,文公立刻就接见了竖头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遽见竖头须-注解

文公: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鲁文公。

竖头须:竖头须是文公的宠臣,这里指的是一个地位较低的官员。

守藏者:守藏者,古代官职,负责保管国库、文献等。

辞焉以沐:辞,推辞;焉,于此;沐,洗沐,指洗澡。这里的意思是推辞见面,因为要洗澡。

谒者:谒者,古代官职,负责传达消息、接待宾客。

心覆:心覆,心绪不宁,心情沉重。

图反:图反,指计划或意图反叛。

羁绁之仆:羁绁,束缚;仆,仆人。这里指的是被束缚的仆人,比喻自己。

居者:居者,指留在国内的人,这里指国内的官员。

社稷之守:社稷,古代指国家;守,守护。这里指守护国家的人。

雠匹夫:雠,通“仇”,仇敌;匹夫,普通百姓。这里指国君与普通百姓为敌。

惧者众矣:惧者,害怕的人;众矣,很多。这里指害怕的人很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遽见竖头须-评注

文公之出也,竖头须,守藏者也,不从。

此句描述了文公出行时,竖头须作为守藏者,没有跟随文公。竖头须,即竖发之人,此处可能指代文公身边的亲信或近臣。‘守藏者’一语双关,既指其职责为守护藏书,也暗示其身份为文公的顾问或谋士。‘不从’表明竖头须没有随行,可能是出于对文公的忠诚,也可能是对文公决策的保留意见。

公入,乃求见,公辞焉以沐。

文公进入宫中后,竖头须便请求觐见。‘公辞焉以沐’中的‘公’指文公,‘辞’是推辞的意思,‘沐’则指沐浴。这里文公以沐浴为由推辞了竖头须的请求,可能是出于对个人卫生的重视,也可能是故意拖延时间。

谓谒者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

竖头须对谒者说:‘沐浴会使人心绪不宁,心绪不宁则思考反常,因此我恐怕无法见到文公了。’这里竖头须巧妙地运用了‘心覆’和‘图反’这两个词,暗示了文公的心思可能因为沐浴而变得难以捉摸,从而表达了自己无法得到文公接见的担忧。

从者为羁绁之仆,居者为社稷之守,何必罪居者!

竖头须接着说:‘随行的仆从是受到羁绊的仆人,而留守的人是国家的守护者,为什么要责怪留守的人呢!’这里竖头须通过对比‘从者’和‘居者’的角色和责任,表达了对留守者的同情和辩护,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于忠诚与职责的重视。

国君而雠匹夫,惧者众矣。

竖头须进一步说:‘如果国君与匹夫为敌,那么害怕的人就多了。’这句话中,竖头须用‘雠匹夫’来形容国君与普通人的对立,暗示了国君的决策可能会引起民众的恐慌和不安,从而强调了国君行为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谒者以告,公遽见之。

谒者将竖头须的话告诉了文公,文公立刻接见了竖头须。这一句表明文公对竖头须的忠诚和意见给予了重视,也反映了文公的开明和宽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遽见竖头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60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