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称霸-原文
文公即位二年,
欲用其民,
子犯曰:
‘民未知义,盍纳天子以示之义?’
乃纳襄王于周。
公曰:‘可矣乎?’
对曰:‘民未知信,盍伐原以示之信?’
乃伐原。
曰:‘可矣乎?’
对曰:‘民未知礼,盍大蒐,备师尚礼以示之。’
乃大蒐于被庐,作三军。
使郤縠将中军,以为大政。
郤溱佐之。
子犯曰:‘可矣。’
遂伐曹、卫,
出谷戍,
释宋围,
败楚师于城濮,
于是乎遂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称霸-译文
文公即位第二年,想要使用他的百姓,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什么是正义,为什么不请天子来展示正义呢?’于是把周襄王接到周国。文公问:‘这样可以了吗?’回答说:‘百姓还不懂得什么是信用,为什么不攻打原国来展示信用呢?’于是攻打原国。文公又问:‘这样可以了吗?’回答说:‘百姓还不懂得什么是礼节,为什么不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准备军队并重视礼节来展示呢?’于是文公在被庐举行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组建了三军。让郤縠率领中军,作为大政。郤溱辅佐他。子犯说:‘可以了。’于是攻打曹国和卫国,出兵谷戍,解救了宋国的围困,在城濮打败了楚军,从此文公就成为了霸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称霸-注解
文公:指晋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晋国国力强盛,对周边国家有较大影响力。
即位二年:即位后的第二年,指晋文公在位第二年的事情。
民未知义:民众还不懂得什么是正义,这里的‘义’指的是道德规范和社会伦理。
盍:何不,表示建议或反问。
纳天子:迎立天子,这里指迎立周襄王。
襄王:周襄王,周朝的君主,晋文公曾帮助他复位。
周:周朝的都城,这里指周王室。
民未知信:民众还不懂得什么是信任,这里的‘信’指的是信用和诚信。
伐原:攻打原国,原国是当时的一个小国。
民未知礼:民众还不懂得什么是礼节,这里的‘礼’指的是社会礼仪和规范。
大蒐: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古代常以此作为展示国力和礼仪的一种方式。
被庐:晋国的地名,晋文公在这里举行大蒐。
三军:古代军队的编制,分为上、中、下三军,这里指晋国的军队。
郤縠:晋国的大夫,被任命为中军将领。
大政:重大的政治事务。
郤溱:晋国的大夫,郤縠的辅佐。
出谷戍:派遣军队到谷地驻守。
释宋围:解除对宋国的包围。
败楚师于城濮:在城濮战役中击败了楚国军队。
伯:通‘霸’,成为霸主,指成为诸侯中的领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称霸-评注
文公即位二年,欲用其民,子犯曰:‘民未知义,盍纳天子以示之义?’乃纳襄王于周。
此句描绘了晋文公即位初期,他渴望利用民力,但面临民众对国家义理认知不足的问题。子犯,即狐偃,是晋文公的谋士,他建议通过实际行动来向民众展示国家的大义。‘纳天子’即迎立周天子,这一举措具有象征意义,表明晋国尊重周室,维护周朝的权威,同时也向民众传达了国家的大义所在。
公曰:‘可矣乎?’对曰:‘民未知信,盍伐原以示之信?’乃伐原。
晋文公询问子犯是否可以这样做,子犯回答说民众对国家的信用度不够,建议通过攻打原国来展示国家的信用。‘伐原’是一种军事行动,通过对外用兵,可以提升国家在民众心中的信用度,同时也展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曰:‘可矣乎?’对曰:‘民未知礼,盍大蒐,备师尚礼以示之。’乃大蒐于被庐,作三军。
晋文公再次询问是否可行,子犯进一步建议民众对国家的礼仪认知不足,应该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即‘大蒐’,以此来展示国家的礼仪。‘大蒐’是一种军事训练,通过这种活动,既锻炼了军队,又向民众展示了国家的礼仪规范。
使郤縠将中军,以为大政。郤溱佐之。
晋文公采纳了子犯的建议,任命郤縠为中军主将,郤溱为副将,以执行这一政治和军事上的重要决策。这体现了晋文公对子犯建议的信任,同时也显示了晋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高度集中。
子犯曰:‘可矣。’遂伐曹、卫,出谷戍,释宋围,败楚师于城濮,于是乎遂伯。
子犯认为一切准备就绪,于是晋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包括攻打曹、卫两国,出兵谷戍,解救宋国的围困,并在城濮之战中击败了楚国。这一系列的胜利使得晋文公成为了中原的霸主,即‘遂伯’。这一段描述了晋文公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手段,巩固了国家的地位,提升了国家的威望,同时也展现了晋文公的治国才能和军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