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原文
文公立四年,楚成王伐宋,公率齐、秦伐曹、卫以救宋。
宋人使门尹班告急于晋,公告大夫曰:‘宋人告急,舍之则宋绝,告楚则不许我。我欲击楚,齐、秦不欲,其若之何?’
先轸曰:‘不若使齐、秦主楚怨。’
公曰:‘可乎?’
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分曹、卫之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齐、秦。齐、秦不得其请,必属怨焉,然后用之,蔑不欲矣。’
公说,是故以曹田、卫田赐宋人。
令尹子玉使宛春来告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
舅犯愠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必击之。’
先轸曰:‘子与之。我不许曹、卫之请,是不许释宋也。宋众无乃强乎!是楚一言而有三施,子一言而有三怨。怨已多矣,难以击人。不若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
公说,是故拘宛春于卫。
子玉释宋围,从晋师。
楚既陈,晋师退舍,军吏请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必败。何故退?’
子犯曰:‘二三子忘在楚乎?偃也闻之: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
退三舍避楚。
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果战,楚众大败。
君子曰:‘善以德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译文
文公在位第四年,楚成王攻打宋国,文公带领齐国和秦国攻打曹国和卫国来救援宋国。宋国派人让门尹班向晋国求救,文公告诉大夫们说:‘宋国人来求救,如果我们放弃他们,宋国就会断绝与我们的关系;如果我们告诉楚国,他们也不会答应我们。我想攻打楚国,但齐国和秦国不想参与,我们该怎么办呢?’先轸说:‘不如让齐国和秦国主导对楚国的怨恨。’文公问:‘可以吗?’先轸说:‘让宋国放弃我们而贿赂齐国和秦国,借助他们来告诉楚国,我们分给曹国和卫国的土地给宋国人。楚国爱惜曹国和卫国,一定不会答应齐国和秦国。齐国和秦国得不到他们的请求,一定会怨恨,然后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怨恨。’文公很高兴,因此把曹国和卫国的土地赐给了宋国人。
令尹子玉派宛春来告知说:‘请恢复卫侯的爵位并封赏曹国,我也解除对宋国的包围。’舅犯生气地说:‘子玉太无礼了!君主得到一件,臣子得到两件,一定要攻打他。’先轸说:‘给他吧。我们不答应曹国和卫国的请求,就是不同意解除宋国的包围。宋国的人可能很强壮吧!这样楚国一句话就做了三件好事,我们一句话就积累了三份怨恨。怨恨已经很多了,很难攻击别人。不如私下答应恢复曹国和卫国的请求来离间他们,抓住宛春来激怒楚国,战斗后再想办法对付他们。’文公很高兴,因此把宛春拘禁在卫国。
子玉解除了对宋国的包围,跟随晋国的军队。楚军已经摆好阵势,晋国军队撤退,军吏请求说:‘君主躲避臣子,这是耻辱。而且楚军已经疲惫了,一定会失败。为什么撤退呢?’子犯说:‘你们忘了在楚国的时候吗?我听说战斗,直接进攻是勇敢,迂回是老练。我们没有报答楚国的恩惠就抵抗宋国,我们是迂回而楚国是直接进攻,他们的士兵没有一个不愤怒的,不能说他们老了。如果我们以君主躲避臣子的方式撤退而不离开,他们也会认为是迂回的。’撤退了三十里来避开楚国。楚军想要停止追击,但子玉不同意,一直追到城濮,最终战斗,楚军大败。君子说:‘善于用德行来鼓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注解
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姓姬名重耳,在位期间推行改革,使晋国强盛。
楚成王: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姓芈名熊,在位期间楚国的国力强盛。
宋: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公:指晋文公。
齐: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东部。
秦: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部。
曹: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曹县一带。
卫: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卫辉市一带。
门尹班:宋国的一位官员,负责传达紧急情况。
大夫:古代官职,指晋国的高级官员。
先轸:晋国的大夫,以智谋著称。
齐、秦:指齐、秦两国。
曹田、卫田:指曹、卫两国的土地。
令尹子玉: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姓鬬(dòu)名宜申。
宛春:楚国的使者。
舅犯:晋国的大夫,以勇猛著称。
子玉无礼哉:表示对子玉的不满,认为他的行为无礼。
君取一,臣取二:指子玉想要得到的东西比舅犯多。
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指在战斗中,主动进攻是壮烈的,被动防守是老弱的。
楚惠:指楚成王给予晋国的恩惠。
退三舍:指晋军后退三十里,以避开楚军。
城濮:晋、楚两国交战的地方,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滑县。
善以德劝:指晋文公通过道德感化来激励军队,这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救宋败楚于城濮-评注
文公立四年,楚成王伐宋,公率齐、秦伐曹、卫以救宋。
此句开篇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和主要冲突。文公立四年,表明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楚成王伐宋,公率齐、秦伐曹、卫以救宋,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和军事斗争。‘公’指晋文公,‘率’字则体现了晋文公的领导力和战略眼光。
宋人使门尹班告急于晋,公告大夫曰:‘宋人告急,舍之则宋绝,告楚则不许我。我欲击楚,齐、秦不欲,其若之何?’
此段描写了晋文公面临的两难抉择。宋人告急,若舍之则宋国可能灭亡,若告楚则可能得不到楚国的支持。晋文公的犹豫和困惑,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和军事战略。
先轸曰:‘不若使齐、秦主楚怨。’公曰:‘可乎?’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分曹、卫之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齐、秦。齐、秦不得其请,必属怨焉,然后用之,蔑不欲矣。’公说,是故以曹田、卫田赐宋人。
此段展现了先轸的谋略和晋文公的果断。先轸提出的策略是巧妙地利用齐、秦与楚之间的矛盾,通过分赐曹、卫之地给宋国,使得齐、秦对楚产生怨恨,从而联合晋国对抗楚国。晋文公采纳了先轸的建议,展现了其善于采纳谋士意见、果断决策的领导风范。
令尹子玉使宛春来告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舅犯愠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必击之。’先轸曰:‘子与之。我不许曹、卫之请,是不许释宋也。宋众无乃强乎!是楚一言而有三施,子一言而有三怨。怨已多矣,难以击人。不若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公说,是故拘宛春于卫。
此段描写了晋楚之间的外交斗争。子玉提出复卫封曹的条件,舅犯则认为子玉无礼,主张坚决打击。先轸则提出了一种更为巧妙的策略,即通过私许复曹卫来争取楚国的支持,同时拘捕宛春以激怒楚国,为后续战斗做准备。这一段展现了春秋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和谋略的多样性。
子玉释宋围,从晋师。楚既陈,晋师退舍,军吏请曰:‘以君避臣,辱也。且楚师老矣,必败。何故退?’子犯曰:‘二三子忘在楚乎?偃也闻之:战斗,直为壮,曲为老。未报楚惠而抗宋,我曲楚直,其众莫不生气,不可谓老。若我以君避臣,而不去,彼亦曲矣。’退三舍避楚。
此段描写了晋楚两军对峙的情景。子玉释放了宋国,跟随晋军,而晋军则采取退避的策略。子犯的话揭示了晋军退避的原因,即避免与楚军正面冲突,同时表明晋军并非惧怕楚军,而是有备无患。
楚众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果战,楚众大败。
此句描绘了晋楚两军的决战,以及晋军的大胜。楚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由于战略失误和内部矛盾,最终败给了晋军。
君子曰:‘善以德劝。’
此句是对晋文公领导晋国取得胜利的评价。‘善以德劝’表明晋文公通过道德和仁德赢得了民众的支持,这是他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