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学读书于臼季-原文
文公学读书于臼季,
三日,
曰:‘吾不能行也咫,闻则多矣。’
对曰:‘然而多闻以待能者,不犹愈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学读书于臼季-译文
文公向臼季学习读书,学习了三天后,说:‘我无法做到出行千里,但听到的知识却很多。’臼季回答说:‘那么,多听多学,等待有能力的人来实践,难道不是更好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学读书于臼季-注解
文公:指春秋时期鲁国的文公,即鲁文公,名兴,是鲁国的君主。
学:学习,研究。
读书:阅读书籍,获取知识。
臼季:人名,臼季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贤臣。
三日:三天,表示时间短暂。
不能行也咫:这里的‘不能行也咫’是古汉语中的一种表达方式,意思是‘不能亲自实践’或‘不能亲身体验’。‘咫’是古代长度单位,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八寸。
闻:听到,得知。
多矣:很多,表示数量多。
然而:但是,表示转折。
多闻:广泛地听到或学习。
待:等待,等待时机。
能者:有才能的人,有能力的人。
不犹愈也:难道不是更好吗?‘不犹’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否定表达方式,相当于‘难道’或‘岂非’。‘愈’是更加,更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学读书于臼季-评注
文公学读书于臼季,三日,曰:‘吾不能行也咫,闻则多矣。’
此句描述了文公在臼季那里学习读书三天后的感悟。‘文公’指的是古代的一位学者,‘臼季’则是他的老师。‘学读书’表明文公在学习读书的方法和知识。‘三日’说明学习的时间并不长,但文公已经有所体会。
‘吾不能行也咫,闻则多矣。’这句话反映了文公的学习态度。‘吾’是文公的自称,‘不能行也咫’意味着他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能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程度,‘咫’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距离’或‘程度’。‘闻则多矣’则表明他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
‘对曰:“然而多闻以待能者,不犹愈也?”’
这句话是臼季对文公的回答。‘对’表示回应,‘然而’是转折词,表明臼季对文公的观点有所补充。‘多闻以待能者’意为通过广泛地学习来积累知识,以便将来能够运用这些知识。‘不犹愈也’中的‘不’是否定词,‘犹’是‘如同’或‘似乎’,‘愈’是‘更好’。整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多学习来等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的人,这难道不是更好吗?
臼季的回答体现了古代儒家教育思想中‘学以致用’的理念。他认为,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积累上,更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
‘多闻以待能者’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视教育、重视知识传承的传统。在古代,人们认为通过学习可以获得智慧,而智慧是治国理政、造福社会的重要资本。
‘不犹愈也’则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和目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能够服务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无数人的学习和行为方式。
总体来说,这段古文通过文公和臼季的对话,展现了古代学者对学习的深刻理解和追求,以及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视知识、重视实践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