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出阳人-原文
二年春,公以二军下,次于阳樊。
右师取昭叔于温,杀之于隰城。
左师迎王于郑。
王入于成周,遂定之于郏。
王飨礼,命公胙侑。
公请隧,弗许。
曰:‘王章也,不可以二王,无若政何。’
赐公南阳阳樊、温、原、州、陉、、组、攒茅之田。
阳人不服,公围之,将残其民,
仓葛呼曰:‘君补王阙,以顺礼也。’
阳人未狎君德,而未敢承命。
君将残之,无乃非礼乎!
阳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师旅,
樊仲之官守焉,
其非官守,则皆王之父兄甥舅也。
君定王室而残其姻族,民将焉放?
敢私布于吏,唯君图之!
公曰:‘是君子之言也。’
乃出阳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出阳人-译文
二年春天,鲁国国君带领鲁国的二军出征,驻扎在阳樊。
右军抓捕了昭叔在温地,然后在隰城杀了他。
左军到郑国迎接周王。
周王进入成周,于是又在郏地确定了这件事。
周王设宴款待,并命令国君享用酒食。
国君请求在祖庙中设置隧门,但周王没有答应。
周王说:‘这是按照王的礼制来的,不能有两个王,怎么能这样对待政治呢。’
周王赏赐给国君南阳的阳樊、温、原、州、陉、 、组、攒茅等地的田地。
阳人不服从,国君包围了他们,准备残害那里的百姓。
仓葛喊道:‘国君您应该弥补周王的不足,这是顺应礼制的。阳人还没有亲近国君您的恩德,所以不敢接受命令。国君您要残害他们,这不合乎礼制吧!阳人有夏、商两代的法典,有周室的军队,有樊仲的官职,如果不是官职,那么他们都是周王的家臣、兄弟、外甥、舅舅。国君确定了王室的事务却要残害他们的姻亲,百姓将何去何从?我敢私下告诉官吏,希望国君您考虑一下!’
国君说:‘这是君子的话。’于是撤出了阳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出阳人-注解
二年春:指鲁国国君鲁僖公的第二个春季,即公元前659年。
公:指鲁僖公,鲁国的国君。
二军:鲁国军队中的两个部分,通常指精锐部队。
下:指军队前进至某个地方。
阳樊: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
右师:鲁国军队中的一个军事单位,负责右翼作战。
昭叔:人名,鲁国的一位贵族。
温: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温县。
隰城: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沁阳市。
左师:鲁国军队中的一个军事单位,负责左翼作战。
王:指周天子,周王朝的君主。
郑:地名,指郑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成周:周王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定:安定、稳定。
郏: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郏县。
王飨礼:周天子设宴款待鲁僖公的礼仪。
命公胙侑:命令鲁僖公作为陪祭的人。
公请隧:鲁僖公请求按照周王室的礼仪进行隧葬。
弗许:不允许。
王章也:这是符合周王室的法度。
不可以二王:不可以有两个王,即不可以有两个君王。
无若政何:无法处理政务。
赐公南阳阳樊、温、原、州、陉、组、攒茅之田:赐予鲁僖公南阳、阳樊、温、原、州、陉、组、攒茅等地的田地。
阳人:指阳樊的居民。
不服:不服从。
公围之:鲁僖公包围了阳樊。
将残其民:打算残害那里的百姓。
仓葛:人名,阳樊的一位官员。
君补王阙:国君弥补王的不足。
以顺礼也:以此来顺应礼制。
未狎君德:还没有亲近国君的恩德。
未敢承命:不敢接受命令。
无乃非礼乎:这样做恐怕不符合礼制吧!
夏、商之嗣典:夏商两代的典章制度。
周室之师旅:周王朝的军队。
樊仲之官守:樊仲所担任的官职。
官守:官职。
其非官守:如果不是官职。
王之父兄甥舅:王的父辈、兄弟、外甥、舅舅。
君定王室而残其姻族:国君安定王室却残害自己的姻亲。
民将焉放:百姓将何去何从?
敢私布于吏:敢于私下告诉官吏。
唯君图之:希望国君考虑这件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出阳人-评注
二年春,公以二军下,次于阳樊。
此句开篇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二年春’表明了时间背景,‘公以二军下’则揭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行动。‘次’字表明军队在此处驻扎,为后续事件的发生埋下伏笔。
右师取昭叔于温,杀之于隰城。
此句描述了右师的行为,‘取昭叔于温’表明了昭叔的身份和被带往的地方,‘杀之于隰城’则是对昭叔命运的交代。这一行为为故事增添了紧张和残酷的气氛。
左师迎王于郑。
此句讲述了左师的行动,‘迎王于郑’说明左师的任务是迎接国王,这一行为与右师的行为形成对比,预示着故事的发展方向。
王入于成周,遂定之于郏。
此句描述了国王的行动,‘入于成周’表明了国王的目的地,‘遂定之于郏’则是对国王行动结果的说明。‘成周’和‘郏’均指代了古代的都城,反映了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
王飨礼,命公胙侑。
此句描绘了国王对公的礼遇,‘王飨礼’表明了国王的宴请,‘命公胙侑’则是国王对公的赐予。‘胙’和‘侑’均为古代的宴飨礼仪中的食物,体现了古代礼仪的严谨。
公请隧,弗许。
此句说明了公的请求被拒绝,‘公请隧’表明了公的请求内容,‘弗许’则是对请求的否定。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森严。
曰:‘王章也,不可以二王,无若政何。’
此句是国王对公请求的回应,‘王章也’表明了国王引用了古代的典章制度,‘不可以二王’则是国王对公请求的否定,‘无若政何’则是国王对公的劝告,反映了古代政治的严肃和秩序。
赐公南阳阳樊、温、原、州、陉、组、攒茅之田。
此句描述了国王对公的赏赐,‘赐公’表明了赏赐的对象,‘南阳阳樊、温、原、州、陉、组、攒茅之田’则是赏赐的具体内容。这些地名反映了古代地理的分布,也体现了古代土地制度的特色。
阳人不服,公围之,将残其民。
此句描绘了阳人的反抗和公的回应,‘阳人不服’表明了阳人的不满,‘公围之’则是公对阳人的军事行动,‘将残其民’则是对阳人命运的描述,这一情节揭示了古代战争的残酷。
仓葛呼曰:‘君补王阙,以顺礼也。阳人未狎君德,而未敢承命。君将残之,无乃非礼乎!’
此句是仓葛对公的劝告,‘君补王阙,以顺礼也’表明了仓葛认为公应该弥补国王的不足,‘阳人未狎君德,而未敢承命’则是仓葛对阳人态度的分析,‘君将残之,无乃非礼乎’则是仓葛对公行为的质疑,反映了古代礼仪的约束力。
其非官守,则皆王之父兄甥舅也。
此句说明了阳人的身份,‘其非官守’表明了阳人并非官职人员,‘则皆王之父兄甥舅也’则是说明阳人与国王的亲属关系,这一情节强调了古代社会中的家族和血缘关系。
君定王室而残其姻族,民将焉放?
此句是仓葛对公行为的进一步质疑,‘君定王室而残其姻族’表明了仓葛对公行为的批判,‘民将焉放’则是仓葛对阳人命运的担忧,反映了古代社会中民众对政治动荡的恐惧。
敢私布于吏,唯君图之!
此句是仓葛对公的忠告,‘敢私布于吏’表明了仓葛的勇气,‘唯君图之’则是仓葛对公的期望,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忠诚和责任的重要性。
公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阳人。
此句是公对仓葛言辞的回应,‘是君子之言也’表明了公对仓葛的认同,‘乃出阳人’则是公对阳人围困的解除,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君臣之间的互动和决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