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修内政纳襄王-原文
元年春,公及夫人嬴氏至自王城。
秦伯纳卫三千人,实纪纲之仆。
公属百官,赋职任功。
弃责薄敛,施舍分寡。
救乏振滞,匡困资无。
轻关易道,通商宽农。
懋穑劝分,省用足财。
利器明德,以厚民性。
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
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耈老,礼宾旅,友故旧。
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
诸姬之良,掌其中官。
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
政平民阜,财用不匮。
冬,襄王避昭叔之难,居于郑地汜。
使来告难,亦使告于秦。
子犯曰:‘民亲而未知义也,君盍纳王以教之义。若不纳,秦将纳之,则失周矣,何以求诸侯?不能修身而又不能宗人,人将焉依?继文之业,定武之功,启土安疆,于此乎在矣,君其务之。’
公说,乃行赂于革中之戎与丽土之狄,以启东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修内政纳襄王-译文
元年春天,国君和他的夫人嬴氏从王城回来。秦伯接纳了卫国的三千人,实际上是为了加强国家的纪律和秩序。国君安排了百官,让他们各自承担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减少赋税,广泛施舍,分给贫穷的人。救济贫困,帮助困境中的人,提供资金。简化关卡,方便道路,鼓励商业,放宽对农业的限制。鼓励农业生产,节约使用资源,保证财物充足。使用先进的武器,传播道德,以此来培养民众的良好品德。提拔善良和有才能的人,规范官场,正名分,培养各类人才。显扬古老的家族,爱护亲戚,尊敬贤良,宠爱贵族,奖励有功的人,照顾年老的,礼遇宾客,与老朋友保持友谊。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等人实际掌握了近处的官职。姬姓中的人才掌握中级的官职。非姬姓中有才能的人掌握远处的官职。国君享用贡品,大夫享用封地,士享用田地,平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工商人士依赖官府,奴隶依靠自己的职务,官员享用额外的食物。政治清明,人民安康,财物不缺乏。
冬天,晋文公因为昭叔的困难而避难,住在郑国的汜地。派人来报告困难,也派人去秦国报告。子犯说:‘百姓亲近但还不懂得道义,君主为什么不接纳周王来教育他们道义呢?如果不接纳,秦国将会接纳他,那么我们就失去了周王的支持,还怎么去争取其他诸侯的支持?如果不能修养自己的品德,又不能团结宗族,人们将无处依靠。继承文公的事业,巩固武公的功绩,开拓土地,安定边疆,就在这个时候了,君主一定要努力。’国君很高兴,于是贿赂了革中的戎人和丽土的狄人,以开辟通往东边的道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修内政纳襄王-注解
元年春:指秦穆公即位的第一年春季,古代帝王即位后,第一年为元年。
公:指秦穆公,即秦国的君主。
夫人嬴氏:秦穆公的妻子,嬴姓是秦国国君的姓氏。
王城:指秦国的都城,即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秦伯:对秦国君主的尊称。
卫三千人:指秦国从卫国借来的三千士兵。
纪纲之仆:指负责维持纪律和秩序的仆从。
公属百官:公,指秦穆公;属,归属;百官,指所有的官员。
赋职任功:分配职责,任用有功之人。
弃责薄敛:放弃过重的责任,减轻百姓的赋税。
施舍分寡:施舍给贫穷的人,分配资源给需要的人。
救乏振滞:救助贫困的人,振兴停滞不前的经济。
匡困资无:帮助困难的人,资助无财的人。
轻关易道:减轻关卡税收,简化道路通行。
通商宽农:促进商业发展,放宽农业政策。
懋穑劝分:鼓励农业生产,劝导分配。
省用足财:节约使用,使财富充足。
利器明德:使用有用的工具,弘扬美德。
以厚民性:以此来培养民众的品德。
举善援能:提拔善良的人,支持有能力的人。
官方定物:规范官方行为,确定物品的标准。
正名育类:正确定义名称,培养各类人才。
昭旧族:显扬古老的家族。
爱亲戚:爱护亲戚。
明贤良:表彰贤良之人。
尊贵宠:尊重并宠爱有地位的人。
赏功劳:奖励有功的人。
事耈老:侍奉年老的老人。
礼宾旅:以礼待客,尊重旅行者。
友故旧:与老朋友保持友谊。
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这些是古代的姓氏,这里指代不同的官员或贵族。
实掌近官:实际掌握近处的官职。
诸姬之良:各姬姓贵族中的优秀人才。
掌其中官:掌握中级的官职。
异姓之能:非姬姓的有才能的人。
掌其远官:掌握远处的官职。
公食贡:国君享用贡品。
大夫食邑:大夫享用封地。
士食田:士人享用田地。
庶人食力:普通百姓靠自己的劳动力生活。
工商食官: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人由官府供养。
皂隶食职:奴隶按照职责领取食物。
官宰食加:官员和家宰享用额外的食物。
政平民阜: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康。
财用不匮:财富充足,用度不缺。
襄王:指周朝的襄王。
昭叔之难:昭叔引发的困难或灾难。
居于郑地汜:在郑国的汜地居住。
使来告难:派人前来报告困难。
亦使告于秦:同时也派人向秦国报告。
子犯:晋国的大夫,名犯,字子犯。
民亲而未知义也:百姓亲近但不知道义。
君盍纳王以教之义:君主为什么不接纳国王来教育百姓懂得义。
若不纳,秦将纳之,则失周矣:如果不接纳,秦国将会接纳他,那么就会失去周朝的支持。
何以求诸侯:那还怎么去争取其他诸侯的支持?
不能修身而又不能宗人,人将焉依:如果不能修养自身,又不能尊重他人,人们将依靠谁?
继文之业,定武之功,启土安疆,于此乎在矣:继承文公的事业,完成武公的功业,开拓土地,安定边疆,就在这里了。
君其务之:君主应该努力去做。
革中之戎:居住在革地(今山西境内)的戎族。
丽土之狄:居住在丽地(今山西境内)的狄族。
以启东道:以此来开辟通往东边的大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文公修内政纳襄王-评注
元年春,公及夫人嬴氏至自王城。
这句古文描绘了秦公在春季带着夫人嬴氏从王城返回的情景,展现了秦公的威仪和家庭的和睦。‘公’字在此处不仅指秦公本人,也体现了古代对君王的尊称,彰显了君王的地位和威严。
秦伯纳卫三千人,实纪纲之仆。
秦伯接纳了三千名卫兵,实际上是将他们作为维护国家纲纪的仆从。这里的‘纳’字,不仅表示接纳,更体现了秦公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和对军队的信任。
公属百官,赋职任功。
秦公将百官各自分配职责,让他们各司其职,以功绩来衡量他们的表现。这体现了秦公的用人之道,强调功绩和责任。
弃责薄敛,施舍分寡。
秦公放弃了一些不必要的责任,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并进行了适当的施舍。这里的‘弃责’和‘薄敛’体现了秦公的仁政思想,注重减轻百姓的负担。
救乏振滞,匡困资无。
秦公救助贫困之人,振兴经济,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这里的‘救乏’和‘振滞’体现了秦公的扶贫济困政策,关注民生。
轻关易道,通商宽农。
秦公简化了关卡,方便了交通,促进了商业和农业的发展。这里的‘轻关’和‘易道’体现了秦公的开放政策,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繁荣。
懋穑劝分,省用足财。
秦公鼓励农业生产,提倡合理分配,节约使用资源,使财富充足。这里的‘懋穑’和‘劝分’体现了秦公对农业的重视和对财富管理的智慧。
利器明德,以厚民性。
秦公认为使用有利器的同时,也要明德,以此来培养民众的品德。这里的‘利器’和‘明德’体现了秦公的治国理念,强调德治。
举善援能,官方定物,正名育类。
秦公选拔贤能之人,规范官方行为,正名分,培养各类人才。这里的‘举善’和‘援能’体现了秦公的用人策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耈老,礼宾旅,友故旧。
秦公尊重旧族,爱护亲戚,明辨贤良,尊重贵族,奖赏有功之人,照顾老人,礼遇宾客,与故旧保持友谊。这里的描述体现了秦公的仁爱之心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
这些姓氏的人物实际上掌握了近官的职位。这表明秦公在用人上注重家族和血缘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
诸姬之良,掌其中官。
姬姓中的优秀人物掌握了中官的职位。这体现了秦公对姬姓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他对人才的广泛选拔。
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非姬姓的有才能之人掌握了远官的职位。这显示了秦公的用人政策不拘一格,注重能力。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
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食物来源,这体现了秦公的等级制度,同时也保障了各阶层的生活。
政平民阜,财用不匮。
政治清明,百姓安康,财富充足。这总结了秦公的治国成果,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冬,襄王避昭叔之难,居于郑地汜。
这句描述了襄王在冬季躲避昭叔的灾难,选择在郑地汜居住。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战争。
使来告难,亦使告于秦。
襄王派人前来报告灾难,同时也通知了秦国。这显示了秦国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子犯曰:‘民亲而未知义也,君盍纳王以教之义。若不纳,秦将纳之,则失周矣,何以求诸侯?不能修身而又不能宗人,人将焉依?继文之业,定武之功,启土安疆,于此乎在矣,君其务之。’
子犯的话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他建议襄王接纳王,以教育民众懂得义理,否则秦国会介入,导致周朝的失去。这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外交策略的重要性。
公说,乃行赂于革中之戎与丽土之狄,以启东道。
秦公同意了子犯的建议,并采取了行贿的策略,与革中的戎族和丽土的狄族建立联系,以开辟东道。这显示了秦公的外交手段和开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