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杀丕郑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杀丕郑-原文

惠公既即位,乃背秦赂。

使丕郑聘于秦,且谢之。

而杀里克,曰:‘子杀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

丕郑如秦谢缓赂,乃谓穆公曰:‘君厚问以召吕甥、郤称、冀芮而止之,以师奉公子重耳,臣之属内作,晋君必出。’

穆公使泠至报问,且召三大夫。

郑也与客将行事,冀芮曰:‘郑之使薄而报厚,其言我与秦也,必使诱我。弗杀,必作难。’

是故杀丕郑及七舆大夫:共华、贾华、叔坚、骓歂、纍虎、特宫、山祁,皆里、丕之党也。

丕豹出奔秦。

丕郑之自秦反也,闻里克死,见共华曰:‘可以入乎?’

共华曰:‘二三子皆在而不及,子使于秦,可哉!’

丕郑入,君杀之。

共赐谓共华曰:‘子行乎?其及也!’

共华曰:‘夫子之入,吾谋也,将待也。’

赐曰:‘孰知之?’

共华曰:‘不可。知而背之不信,谋而困人不智,困而不死无勇。任大恶三,行将安入?子其行矣,我姑待死。’

丕郑之子曰豹,出奔秦,谓穆公曰:‘晋君大失其众,背君赂,杀里克,而忌处者,众固不说。今又杀臣之父及七舆大夫,此其党半国矣。君若伐之,其君必出。’

穆公曰:‘失众安能杀人?且夫祸唯无毙,足者不处,处者不足,胜败若化。以祸为违,孰能出君?尔俟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杀丕郑-译文

惠公即位之后,就背叛了秦国,并贿赂了秦国。他派丕郑去秦国道歉,并且感谢秦国。

丕郑去秦国道歉并感谢秦国的缓慢贿赂,他对秦穆公说:‘您用丰厚的礼物邀请吕甥、郤称、冀芮并阻止他们,用军队支持公子重耳,我的人在晋国内部活动,晋国的国君一定会被驱逐。’秦穆公派泠至回报询问,并且召回三大夫。丕郑也和客人一起准备行事,冀芮说:‘丕郑的使者礼物少而回报多,他提到我和秦国,一定是想诱骗我。如果不杀他,他一定会制造麻烦。’因此,丕郑和七位车夫:共华、贾华、叔坚、骓歂、纍虎、特宫、山祁,都是里克和丕郑的同党,都被杀了。丕豹逃到了秦国。

丕郑从秦国回来后,听说里克死了,见到共华说:‘可以进去吗?’共华说:‘其他人都还在,你没有赶上,你去秦国当使者是可以的。’丕郑进去了,国君却杀了他。共赐对共华说:‘你走吧?现在还来得及!’共华说:‘丕郑的进入,是我的计谋,我将等待机会。’赐说:‘谁知道这个计谋?’共华说:‘不可以。知道后背叛他不诚信,策划后使他不自由不聪明,困顿而不死不勇敢。承担了这三个大恶,还能往哪里去?你走吧,我暂时等待死亡。’

丕郑的儿子丕豹逃到了秦国,他对秦穆公说:‘晋国的国君失去了民心,背叛了您,贿赂了秦国,杀了里克,而忌恨在位者,民众肯定不高兴。现在又杀了臣的父亲和七位车夫,他的党羽已经占据了半个国家。如果您攻打晋国,他们的国君一定会逃走。’秦穆公说:‘失去了民心怎么还能杀人?而且灾祸只有不停止,富足的人不会停止,困顿的人不足,胜败就像变化一样。把灾祸当作违背,谁能驱逐您?你先等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杀丕郑-注解

惠公:指晋惠公,即姬夷吾,晋国国君。

即位:即位,指登上君位。

背秦赂:背,违背;秦,秦国;赂,贿赂。指晋惠公违背了对秦国的贿赂承诺。

丕郑:丕郑,晋国大夫。

聘于秦:聘,出使;于,到;秦,秦国。指丕郑出使秦国。

谢之:谢,道歉;之,指秦国。指丕郑向秦国道歉。

里克:里克,晋国大夫。

二君:指晋惠公和晋献公。

一大夫:一大夫,指里克。

止之:止,阻止;之,指吕甥、郤称、冀芮三人。

师:军队。

公子重耳:公子重耳,晋献公之子,后来的晋文公。

属内作:属,属于;内作,内乱。

晋君必出:晋君,指晋惠公;出,流亡。指晋惠公必然会被迫流亡。

泠至:泠至,晋国大夫。

三大夫:三大夫,指吕甥、郤称、冀芮。

诱我:诱,引诱;我,指丕郑。

七舆大夫:七舆大夫,指共华、贾华、叔坚、骓歂、纍虎、特宫、山祁。

出奔秦:出奔,逃亡;秦,秦国。

大失其众:大失,大大失去;其众,他的民众。

背君赂:背,违背;君,指晋惠公;赂,贿赂。

忌处者:忌,忌恨;处者,指留在国内的人。

说:通“悦”,高兴。

俟我:俟,等待;我,指丕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杀丕郑-评注

惠公既即位,乃背秦赂。使丕郑聘于秦,且谢之。

此句描绘了惠公即位后对秦国的态度转变。‘背秦赂’意味着惠公背弃了与秦国的盟约,这可能是由于政治利益的考量或是个人恩怨。‘使丕郑聘于秦,且谢之’表明惠公派遣丕郑前往秦国进行外交活动,并对其进行道歉,这显示出惠公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缓和与秦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也反映出他试图通过个人行动来修复关系。

而杀里克,曰:‘子杀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

这句话揭示了里克被杀的原因。里克可能是惠公的前任君主,惠公认为里克杀了两任君主和一位大夫,作为君主的他,处理这种情况是困难的。这里的‘子君’指的是里克,‘子’在这里是对人的尊称。惠公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里克的不满,同时也暗示了他对里克权力的威胁。

丕郑如秦谢缓赂,乃谓穆公曰:‘君厚问以召吕甥、郤称、冀芮而止之,以师奉公子重耳,臣之属内作,晋君必出。’

丕郑在秦国谢缓了惠公的贿赂,并向秦穆公提出了一个计划。他建议秦穆公以厚礼邀请吕甥、郤称、冀芮等人,阻止他们支持公子重耳,并派遣军队支持公子重耳。丕郑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惠公,他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外部支持,同时也表现出他对晋国内部政治的深刻理解。

穆公使泠至报问,且召三大夫。

秦穆公对丕郑的计划表示支持,并派遣泠至前往晋国进行回复,同时召回三大夫。这表明秦穆公对丕郑的信任,并准备采取行动。

郑也与客将行事,冀芮曰:‘郑之使薄而报厚,其言我与秦也,必使诱我。弗杀,必作难。’是故杀丕郑及七舆大夫:共华、贾华、叔坚、骓歂、纍虎、特宫、山祁,皆里、丕之党也。

冀芮对丕郑的行为表示怀疑,并认为丕郑是在诱骗他们。因此,冀芮决定杀掉丕郑和七位舆大夫,这些人都属于里克和丕郑的党羽。这表明晋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各方势力之间的猜忌和争斗。

丕豹出奔秦。

丕郑的儿子丕豹逃离晋国,前往秦国寻求庇护。这反映出晋国内部政治的不稳定和残酷,以及个人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助。

丕郑之自秦反也,闻里克死,见共华曰:‘可以入乎?’共华曰:‘二三子皆在而不及,子使于秦,可哉!’丕郑入,君杀之。

丕郑从秦国返回晋国后,得知里克被杀,他询问共华是否可以返回晋国。共华表示,由于其他人在晋国,丕郑可以返回。然而,丕郑最终还是被惠公所杀。这表明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即使是忠诚的人也可能无法逃脱政治斗争的残酷。

共赐谓共华曰:‘子行乎?其及也!’共华曰:‘夫子之入,吾谋也,将待也。’赐曰:‘孰知之?’共华曰:‘不可。知而背之不信,谋而困人不智,困而不死无勇。任大恶三,行将安入?子其行矣,我姑待死。’

共赐劝共华离开,共华表示他参与了丕郑的入晋计划,因此决定等待命运的安排。共华的这一番话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认识,以及他对忠诚和勇气的理解。

丕郑之子曰豹,出奔秦,谓穆公曰:‘晋君大失其众,背君赂,杀里克,而忌处者,众固不说。今又杀臣之父及七舆大夫,此其党半国矣。君若伐之,其君必出。’

丕郑的儿子丕豹向秦穆公报告了晋国内部的动荡,并建议秦穆公出兵攻打晋国。丕豹的分析表明他对晋国内部政治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显示出他对秦国军事行动的支持。

穆公曰:‘失众安能杀人?且夫祸唯无毙,足者不处,处者不足,胜败若化。以祸为违,孰能出君?尔俟我!’

秦穆公对丕豹的建议表示怀疑,他认为失去人心的君主不可能杀人,同时也认为胜败是变化的,因此不建议出兵。这表明秦穆公在决策时更加谨慎,他希望通过等待更好的时机来采取行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杀丕郑》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58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