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斩庆郑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斩庆郑-原文

惠公未至,蛾析谓庆郑曰:‘君之止,子之罪也。今君将来,子何俟?’

庆郑曰:‘郑也闻之曰:‘军败,死之;将止,死之。’二者不行,又重之以误人,而丧其君,有大罪三,将安适?君若来,将待刑以快君志;君若不来,将独伐秦。不得君,必死之。此所以待也。臣得其志,而使君瞢,是犯也。君行犯,犹失其国,而况臣乎?’

公至于绛郊,闻庆郑止,使家仆徒召之,曰:‘郑也有罪,犹在乎?’

庆郑曰:‘臣怨君始入而报德,不降;降而听谏,不战;战而用良,不败。既败而诛,又失有罪,不可以封国。臣是以待即刑,以成君政。’

君曰:‘刑之!’

庆郑曰:‘下有直言,臣之行也;上有直刑,君之明也。臣行君明,国之利也。君虽弗刑,必自杀也。’

蛾析曰:‘臣闻奔刑之臣,不若赦之以报仇。君盍赦之,以报于秦?’

梁由靡曰:‘不可。我能行之,秦岂不能?且战不胜,而报之以贼,不武;出战不克,入处不安,不智;成而反之,不信;失刑乱政,不威。出不能用,入不能治,败国且杀孺子,不若刑之。’

君曰:‘斩郑,无使自杀。’

家仆徒曰:‘有君不忌,有臣死刑,其闻贤于刑之。’

梁由靡曰:‘夫君政刑,是以治民。不闻命而擅进退,犯政也;快意而丧君,犯刑也。郑也贼而乱国,不可失也!且战而自退,退而自杀;臣得其志,君失其刑,后不可用也。’

君令司马说刑之。

司马说进三军之士而数庆郑曰:‘夫韩之誓曰:失次犯令,死;将止不面夷,死;伪言误众,死。今郑失次犯令,而罪一也;郑擅进退,而罪二也;女误梁由靡,使失秦公,而罪三也;君亲止,女不面夷,而罪四也:郑也就刑!’

庆郑曰:‘说!三军之士皆在,有人能坐待刑,而不能面夷?趣行事乎!’

丁丑,斩庆郑,乃入绛。

十五年,惠公卒,怀公立,秦乃召重耳于楚而纳之。

晋人杀怀公于高梁,而授重耳,实为文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斩庆郑-译文

惠公还没有到达,蛾析对庆郑说:‘君主停下来的决定,是你的过错。现在君主即将到来,你还在等待什么?’庆郑回答:‘我听说:“军队战败,应该死去;将领停战,也应该死去。”这两种情况我都没有做到,还加重了误导人,导致君主丧命,我有三大罪,还能去哪里呢?如果君主来了,我将等待受刑以满足君主的意愿;如果君主不来,我将独自攻打秦国。如果不能得到君主的宽恕,我必将死去。这就是我等待的原因。我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却让君主盲目,这是我的过错。君主的行为如果是错误的,仍然会失去国家,何况是我呢?’

惠公到达了绛郊,听说庆郑阻止了他,就派家仆去召回庆郑,说:‘庆郑,你有罪,还在这里吗?’庆郑回答:‘我怨恨君主一开始进入就报复我,不降低对我的态度;降低态度后,不听我的劝告,不战斗;战斗时使用优秀的人才,没有失败。既然已经失败了,还来惩罚我,又失去了有罪的人,不能封赏国家。因此我等待接受刑罚,来完成君主的政令。’君主说:‘处以刑罚!’庆郑说:‘下面有直言的人,是我的行为;上面有直行的刑罚,是君主的明智。我的行为君主明智,对国家有利。君主即使不处以刑罚,也必将自杀。’蛾析说:‘我听说逃亡的罪臣,不如赦免他来报仇。君主为什么不赦免他,来报复秦国?’梁由靡说:‘不可以。我能执行,秦国难道不能?而且战败了,却用叛徒来报复,这是不勇武的;出战不能取胜,退守又不安全,这是不明智的;完成了事情却反悔,这是不诚信的;失去刑罚,政治混乱,这是不威严的。出征不能使用,退守不能治理,败坏了国家,还杀害了君主,不如处以刑罚。’君主说:‘斩杀庆郑,不要让他自杀。’家仆徒说:‘有君主不忌讳,有臣子死刑,这在人们看来比刑罚还要好。’梁由靡说:‘君主的政令和刑罚,是用来治理民众的。没有听到命令就擅自行动,这是违反政令;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愿而丧失君主,这是违反刑罚。庆郑是叛徒,扰乱了国家,不能放过!而且战败后自己撤退,撤退后自杀;臣子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君主失去了刑罚,以后不能再使用。’君主命令司马说处以刑罚。司马说召集了三军士兵,列举庆郑的罪行说:‘韩国的誓言说:失去位置违反命令,死;将领停战不面对面接受死刑,死;说假话误导众人,死。现在庆郑失去位置违反命令,这是第一条罪;庆郑擅自行动,这是第二条罪;你误导梁由靡,使他失去了秦公,这是第三条罪;君主亲自阻止,你不面对面接受死刑,这是第四条罪:庆郑应该接受刑罚!’庆郑说:‘司马说!三军士兵都在这里,有人能坐等刑罚,却不能面对面接受死刑吗?快去执行吧!’在丁丑那天,斩杀了庆郑,然后进入了绛城。

十五年,惠公去世,怀公即位,秦国于是召回重耳并让他回国。晋国人杀死了怀公于高梁,然后立重耳为君,实际上成为了文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斩庆郑-注解

惠公:指晋惠公,晋国的一位君主。

蛾析:晋国的一位官员,此处可能为官职名。

庆郑:晋国的一位将领,因军事失败被诛。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代的‘您’或‘先生’。

军败:军队战败。

死之:古代的一种军事惩罚,指战败后自杀。

将止:将领被阻止。

误人:误导他人。

丧其君:使君主丧命。

大罪三:犯下三大罪行。

君志:君主的意愿。

独伐秦:独自去攻打秦国。

待刑:等待被处刑。

犯:犯上,指对君主不敬。

绛郊:晋国都城绛的郊外。

家仆徒:家仆中的徒役,可能指负责传达命令的仆人。

报德:报答恩德。

不降:不屈服。

听谏:听取劝谏。

用良:使用优秀的将领。

有罪:有罪之人。

即刑:立即接受刑罚。

犯政:违反政令。

犯刑:违反刑法。

贼:叛逆。

不武:不符合武德。

不智:不明智。

不信:不守信用。

不威:没有威严。

孺子:年幼的人,此处指国君。

司马说:晋国的司马,负责军事事务。

韩之誓:韩国的军令。

失次犯令:失去次序,违反命令。

将止不面夷:将领阻止而不亲自上前。

伪言误众:说假话误导众人。

面夷:亲自上前。

趣行事乎:快去执行吧!

丁丑:古代的干支纪年法,指某年某月某日。

重耳:晋文公,晋国的一位君主。

怀公:晋怀公,晋国的一位君主。

高梁:地名,晋怀公被杀的地方。

文公:晋文公,晋国的一位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斩庆郑-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左传》,讲述了晋惠公与庆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庆郑最终的命运。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惠公未至,蛾析谓庆郑曰:‘君之止,子之罪也。’

此句中,蛾析指责庆郑阻止惠公的行为是他的罪过,反映了春秋时期君臣关系的紧张和臣子对君主的忠诚与责任。

‘今君将来,子何俟?’

蛾析进一步质问庆郑,为何还要等待惠公的到来,暗示庆郑的行为已经不合时宜。

庆郑曰:‘郑也闻之曰:‘军败,死之;将止,死之。’二者不行,又重之以误人,而丧其君,有大罪三,将安适?’

庆郑以古代军法自辩,表示自己阻止惠公是为了避免更大的罪过,表现了他的忠诚和责任感。

‘君若来,将待刑以快君志;君若不来,将独伐秦。不得君,必死之。此所以待也。’

庆郑表明自己的立场,无论惠公是否到来,他都将接受惩罚或独自对抗秦国,表现了他的坚定和决心。

‘臣得其志,而使君瞢,是犯也。君行犯,犹失其国,而况臣乎?’

庆郑进一步阐述,即使他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却让君主陷入了困境,这是更大的罪行。

公至于绛郊,闻庆郑止,使家仆徒召之,曰:‘郑也有罪,犹在乎?’

惠公到达绛郊,得知庆郑阻止他的消息,派人召见庆郑,询问他的罪行。

庆郑曰:‘臣怨君始入而报德,不降;降而听谏,不战;战而用良,不败。既败而诛,又失有罪,不可以封国。’

庆郑以自己的行为为正当,认为自己是在保护国家利益,不应该受到惩罚。

‘臣是以待即刑,以成君政。’

庆郑表示自己等待受刑是为了完成君主的政事,进一步强调自己的忠诚。

‘君曰:“刑之!”庆郑曰:“下有直言,臣之行也;上有直刑,君之明也。臣行君明,国之利也。’

庆郑与惠公的对话,反映了春秋时期君主与臣子之间的权力斗争和道德观念的碰撞。

‘君虽弗刑,必自杀也。’

庆郑以自杀相威胁,表达了自己对正义的坚持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蛾析曰:“臣闻奔刑之臣,不若赦之以报仇。君盍赦之,以报于秦?”’

蛾析建议惠公赦免庆郑,以报复秦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复仇观念的认同。

‘梁由靡曰:“不可。我能行之,秦岂不能?且战不胜,而报之以贼,不武;出战不克,入处不安,不智;成而反之,不信;失刑乱政,不威。’

梁由靡反对赦免庆郑,认为这样做不符合武德、智谋和诚信,同时也可能导致国家政治混乱。

‘君曰:“斩郑,无使自杀。”家仆徒曰:“有君不忌,有臣死刑,其闻贤于刑之。”’

惠公决定处决庆郑,家仆徒则认为庆郑的死刑比赦免更有价值,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臣的尊敬。

‘梁由靡曰:“夫君政刑,是以治民。不闻命而擅进退,犯政也;快意而丧君,犯刑也。郑也贼而乱国,不可失也!且战而自退,退而自杀;臣得其志,君失其刑,后不可用也。”’

梁由靡进一步阐述处决庆郑的必要性,认为庆郑的行为已经严重扰乱了国家政治。

‘君令司马说刑之。司马说进三军之士而数庆郑曰:“夫韩之誓曰:失次犯令,死;将止不面夷,死;伪言误众,死。”’

司马说根据军法列举了庆郑的罪行,为处决庆郑提供了法律依据。

‘今郑失次犯令,而罪一也;郑擅进退,而罪二也;女误梁由靡,使失秦公,而罪三也;君亲止,女不面夷,而罪四也:郑也就刑!”’

司马说详细列举了庆郑的罪行,为处决庆郑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庆郑曰:“说!三军之士皆在,有人能坐待刑,而不能面夷?趣行事乎!”’

庆郑在临刑前仍表现出不屈的精神,表明他对自己的行为有着坚定的信念。

‘丁丑,斩庆郑,乃入绛。’

庆郑最终被处决,晋惠公进入绛城,这段古文也标志着晋国政治斗争的一个阶段。

‘十五年,惠公卒,怀公立,秦乃召重耳于楚而纳之。晋人杀怀公于高梁,而授重耳,实为文公。’

这段古文最后提到了晋惠公的去世和晋文公的继位,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政治的动荡和变迁。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斩庆郑》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58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