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悔杀里克-原文
惠公既杀里克而悔之,
曰:‘芮也,使寡人过杀我社稷之镇。’
郭偃闻之,
曰:‘不谋而谏者,冀芮也。不图而杀者,君也。不谋而谏,不忠。不图而杀,不祥。不忠,受君之罚。不祥,罹天之祸,受君之罚,死戮。罹天之祸,无后。志道者勿忘,将及矣!’
及文公入,
秦人杀冀芮而施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悔杀里克-译文
惠公杀了里克之后又后悔了,说:‘芮啊,都是因为我的错误,导致我错杀了我国家的重要支柱。’郭偃听说了这件事,说:‘没有经过商量就劝谏的人是冀芮。没有考虑清楚就杀人的人是君王。没有经过商量就劝谏是不忠的表现。没有考虑清楚就杀人是不吉利的。不忠会受到君王的惩罚。不吉利会遭受天灾,受到君王的惩罚,就会死无葬身之地。遭受天灾,不会有后代。追求正道的人不要忘记,灾祸将要降临了!’等到文公回来,秦人杀了冀芮并且将他处决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悔杀里克-注解
惠公:指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晋惠公,名夷吾,是晋献公的儿子。
里克:晋国的大夫,曾因惠公的猜忌而被杀害。
悔之:后悔自己的行为。
芮:指冀芮,晋国的大夫,此处可能是指里克。
社稷:社稷是古代中国对国家和国家的象征,社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常用来代指国家。
镇:指国家的基石或支柱。
郭偃:晋国的大夫,此处可能是作为惠公的谋士或顾问。
谏:劝告,进言。
冀芮:此处可能是指里克,因为前文提到里克被杀。
图:计划,考虑。
不忠:不忠诚,指不忠于君主。
不祥:不吉利,指行为或决策可能带来不幸。
罹天之祸:遭受天灾人祸,指不幸的命运。
死戮:被杀。
无后:没有后代,指断绝了家族的传承。
志道者:有志于追求道德的人。
将及矣:将会到来,指不幸的事情即将发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悔杀里克-评注
惠公既杀里克而悔之,曰:‘芮也,使寡人过杀我社稷之镇。’
此句开篇即揭示了惠公在杀死里克后的悔恨之情。‘既’字表明了事件的连续性,即惠公在杀死里克之后,心中产生了悔意。‘既杀’一词简洁有力,直接点明了惠公的罪行。‘悔之’则表达了惠公内心的痛苦与懊悔,‘社稷之镇’则是对里克地位的尊称,暗示了里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这一句通过对惠公悔恨情绪的描写,突出了里克在国家政治中的地位,以及惠公对此的深刻反思。
郭偃闻之,曰:‘不谋而谏者,冀芮也。不图而杀者,君也。不谋而谏,不忠。不图而杀,不祥。不忠,受君之罚。不祥,罹天之祸,受君之罚,死戮。罹天之祸,无后。志道者勿忘,将及矣!’
郭偃的这段话,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惠公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不谋而谏’与‘不图而杀’分别指出了冀芮和惠公的不当行为。‘不忠’与‘不祥’是对他们行为的定性,‘受君之罚’和‘罹天之祸’则是对他们所受惩罚的描述。郭偃的言论中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思想,强调忠诚与谨慎的重要性,同时也警示了惠公和冀芮,如果不改正错误,将面临严重的后果。‘志道者勿忘,将及矣!’这句话则是对惠公的劝诫,提醒他不要忘记道德之路,否则将自食其果。
及文公入,秦人杀冀芮而施之。
这句话交代了事件的后续发展。文公的归来,以及秦人对冀芮的处决,都是对惠公和冀芮行为的回应。‘及文公入’表明了文公的归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秦人杀冀芮而施之’则是对冀芮的惩罚,同时也体现了秦人对正义的维护。这一句的结尾,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完整,也使得读者对惠公和冀芮的命运有了明确的了解。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惠公悔恨、郭偃劝诫和文公介入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同时,它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的影响,以及忠诚、谨慎等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这段古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伦理思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