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原文
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
舆人诵之曰:
佞之见佞,果丧其田。
诈之见诈,果丧其赂。
得国而狃,终逢其咎。
丧田不惩,祸乱其兴。
既里、丕死,祸,公陨于韩。
郭偃曰:
善哉!夫众口祸福之门。
是以君子省众而动,监戒而谋,谋度而行,故无不济。
内谋外度,考省不倦,日考而习,戒备毕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译文
惠公进入宫中后,背叛了内外大臣的贿赂。
车夫们唱着歌说:‘谄媚的人遇到了谄媚的人,果然失去了他的田地。欺诈的人遇到了欺诈的人,果然失去了他的贿赂。得到国家后却变得傲慢,最终遭遇了灾祸。失去田地却不引以为戒,祸乱就会兴起。’
既然里和不丕都死了,灾祸也随之而来,惠公在韩地遭遇了不幸。
郭偃说:‘说得好啊!众人的口是祸福的根源。因此君子在考虑众人意见后再行动,谨慎地谋划,审慎地行事,所以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内部要谋划,外部要考量,不断检查,不懈努力,每天都进行自我检查和练习,这样就可以做到万无一失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注解
惠公:指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惠公,名弗扰。
背外内之赂:背,违背;外内之赂,指内外来的贿赂。这里指鲁惠公不接受外来的贿赂。
舆人:古代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普通百姓。
诵:吟诵,传颂。
佞:指谄媚的人,善于奉承。
见佞:遇到谄媚的人。
果丧其田:果然失去了他的田地。这里的田地比喻权力或财产。
诈:欺诈,欺骗。
见诈:遇到欺诈。
果丧其赂:果然失去了他的贿赂。
得国而狃:得到国家(权力)后变得骄纵。
终逢其咎:最终会遇到自己的灾祸。
丧田不惩:失去田地却不加惩罚。
祸乱其兴:祸乱就会兴起。
既里、丕死:既里和丕是鲁惠公的两位臣子,此处指这两位臣子已经去世。
公陨于韩:公,指鲁惠公;陨,死亡;韩,指韩国。这里指鲁惠公在韩国去世。
郭偃:鲁惠公的臣子,郭姓,名偃。
众口:众人的舆论。
祸福之门:祸福的根源。
省众而动:观察众人(舆论)然后行动。
监戒而谋:警戒自己并策划。
谋度而行:策划周密然后行动。
无不济:没有不成功的。
内谋外度:内部策划,外部度量。
考省不倦:考察和反省不知疲倦。
日考而习:每天进行考察和练习。
戒备毕矣:戒备周全,没有疏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评注
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这句话描绘了惠公(即晋惠公)的行为,‘入’字暗示了惠公的进入或介入某种情况,而‘背’字则强调了其背离或违背了某种原则或约定。‘外内之赂’指的是内外之间的贿赂行为,这表明惠公在政治上可能存在贪污受贿的问题,从而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和正义。
舆人诵之曰:‘佞之见佞,果丧其田。诈之见诈,果丧其赂。得国而狃,终逢其咎。丧田不惩,祸乱其兴。’这段话是民间对惠公行为的讽刺和评论。‘舆人’指的是普通百姓,他们的言论反映了社会的普遍看法。‘佞’和‘诈’分别指谄媚和欺诈,这里用来形容惠公的行为。‘丧其田’和‘丧其赂’分别指失去了土地和贿赂,这反映了惠公因贪婪而失去的后果。‘得国而狃’表示惠公在得到国家权力后变得骄纵自满,‘终逢其咎’意味着最终会遭遇不幸。‘丧田不惩,祸乱其兴’则是对惠公行为的总结,指出他不思悔改,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祸乱。
既里、丕死,祸,公陨于韩。这句话叙述了惠公在位期间发生的一系列不幸事件。‘既里’和‘丕’可能是指惠公身边的亲信或重臣,他们的死亡可能对惠公的政权产生了影响。‘公陨于韩’则意味着惠公在韩地遭遇了不幸,可能是被推翻或去世。
郭偃曰:‘善哉!夫众口祸福之门。是以君子省众而动,监戒而谋,谋度而行,故无不济。’郭偃的话是对惠公行为的反思和批评。‘善哉’是一种赞叹的表达,但紧接着的‘众口祸福之门’则是对惠公所遭遇不幸的总结。郭偃认为,民众的舆论是祸福的源头,因此君子应该审慎地观察民众的反应,以警戒自己,谨慎地策划和行动。‘省众而动’、‘监戒而谋’、‘谋度而行’这三句话强调了君子应该具备的智慧和谨慎。
故无不济。内谋外度,考省不倦,日考而习,戒备毕矣。’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郭偃的观点。‘无不济’意味着没有什么是无法成功的,这强调了君子行动的果断和成功。‘内谋外度’、‘考省不倦’、‘日考而习’、‘戒备毕矣’这些词语则强调了君子在行动前应该进行的深入思考和周密计划,以及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智慧和审慎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