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悼公使魏绛佐新军-原文
悼公使张老为卿,
辞曰:
臣不如魏绛。
夫绛之智能治大官,
其仁可以利公室不忘,
其勇不疚于刑,
其学不废先人之职。
若在卿位,外内必平。
且鸡丘之会,
其官不犯而辞顺,
不可不赏也。
公五命之,
固辞,
乃使为司马。
使魏绛佐新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悼公使魏绛佐新军-译文
悼公要任命张老为卿,张老推辞说:‘我不如魏绛。魏绛的智慧足以治理高官职位,他的仁爱可以使国家利益得到保障而不忘本,他的勇敢在刑法面前不会有过错,他的学问也不会废弃祖先的职业。如果他担任卿的职位,内外事务必然能够平衡。而且,在鸡丘的会议上,他的官职没有被侵犯,他的辞令也很得体,这是不应该不给予奖励的。’悼公连续五次命令他接受任命,但他坚决推辞,于是悼公就任命他为司马。同时,让魏绛辅助新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悼公使魏绛佐新军-注解
悼公:悼公,指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悼公,名周。
张老:张老,人名,此处可能指悼公的一位官员或亲信。
卿:卿,古代官职,位高权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
魏绛:魏绛,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以智勇著称。
智能治大官:智能治大官,指魏绛具有治理高级官职的能力。
仁可以利公室不忘:仁可以利公室不忘,指魏绛的仁德可以使国家利益得到保障,且不会被遗忘。
勇不疚于刑:勇不疚于刑,指魏绛勇敢而不至于因犯罪而受到惩罚。
学不废先人之职:学不废先人之职,指魏绛能够继承和发扬前人的职务。
若在卿位,外内必平:若在卿位,外内必平,指如果魏绛担任卿的职位,内外必能保持和谐。
鸡丘之会:鸡丘之会,指晋悼公在鸡丘举行的一次集会。
其官不犯而辞顺:其官不犯而辞顺,指魏绛在鸡丘之会上,官职没有被侵犯,而且辞令得体。
不可不赏也:不可不赏也,指魏绛的行为值得奖励。
公五命之:公五命之,指悼公五次命令魏绛接受任命。
固辞:固辞,指坚决推辞。
乃使为司马:乃使为司马,指最终让魏绛担任司马的职位。司马是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使魏绛佐新军:使魏绛佐新军,指让魏绛辅助新军,即新组建的军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悼公使魏绛佐新军-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晋悼公对张老辞官为卿的情景。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悼公使张老为卿,辞曰:悼公,即晋悼公,古代君主之称。使,派遣。张老,人名,为当时晋国的一位官员。此句表明晋悼公想要任命张老为卿,而张老却表示辞谢。
臣不如魏绛。夫绛之智能治大官,其仁可以利公室不忘,其勇不疚于刑,其学不废先人之职。若在卿位,外内必平。此句是张老辞谢的理由。他认为自己不如魏绛,魏绛的智慧足以治理高官,仁爱能够使国家利益得到保障,勇敢而不惧刑罚,学问能够继承先人的职责。如果魏绛担任卿位,内外必定能够得到平衡。
且鸡丘之会,其官不犯而辞顺,不可不赏也。张老进一步说明魏绛的优点,指出在鸡丘之会上,魏绛处理事务既不失官职之礼,又言辞得体,这是值得奖励的。
公五命之,固辞,乃使为司马。使魏绛佐新军。晋悼公多次命令张老接受任命,但张老坚持辞谢。最终,晋悼公任命魏绛为司马,并派遣他辅助新军。
这段古文体现了春秋时期君臣之间的互动和官员的道德品质。张老辞官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认为自己不如魏绛,更是因为他注重官员的道德和才能。晋悼公尊重张老的意见,最终选择了更加合适的魏绛担任要职,这体现了当时政治的理性和对人才的重视。
此外,古文中的‘鸡丘之会’也反映了当时官员在处理政务时的礼仪和规矩,以及他们对于言辞的重视。这种重视礼仪和言辞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总之,这段古文通过对张老辞官和魏绛受命的描述,展现了春秋时期官员的道德标准、政治智慧和礼仪文化,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