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帅胜而范文子后入-原文
靡笄之役,郤献子师胜而返,范文子后入。
武子曰:‘燮乎,女亦知吾望尔也乎?’
对曰:‘夫师,郤子之师也,其事臧。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故不敢。’
武子曰:‘吾知免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帅胜而范文子后入-译文
靡笄之役,郤献子率领的军队取得了胜利后返回,范文子是在后面才进入战场的。武子说:‘燮啊,你也知道我对你的期望吗?’范文子回答说:‘军队是郤子的军队,他处理事情很得体。如果我先进入战场,我担心国人会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所以我不敢先行动。’武子说:‘我知道你不会让我失望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帅胜而范文子后入-注解
靡笄之役:靡笄之役指的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战役。靡笄,古代女子用以束发的一种簪子,这里比喻为战争,靡笄之役即指这场战争。
郤献子:郤献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姓郤,名献子。
师胜而返:师胜而返指的是军队在战斗中取得胜利后返回。
范文子:范文子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将领,姓范,名武子。
武子:武子是对范文子的尊称,武子是他的字。
燮乎:燮乎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感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或“啊”,用来表达惊讶、惋惜等情感。
女亦知吾望尔也乎:女亦知吾望尔也乎是武子对燮子说的话,意思是“你也知道我对你的期望吗?”这里的“女”是古代汉语中女性的通称。
夫师,郤子之师也,其事臧:夫师,郤子之师也,其事臧的意思是“因为那支军队是郤子的军队,他处理事情很得体。”其中,“夫”是发语词,用于引出话题;“事臧”指的是处理事情得当。
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故不敢: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故不敢的意思是“如果我先走,恐怕国人会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所以我不敢先走。”这里的“属耳目于我也”指的是国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我身上,可能是因为我走在前面,显得突出。
吾知免矣:吾知免矣的意思是“我知道我没事了。”这里的“免”指的是免除灾祸或责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帅胜而范文子后入-评注
靡笈之役,郤献子师胜而返,范文子后入。
此句描绘了战国时期的一次战役,靡笈之役指的是一场战役的名称。郤献子率领的军队取得了胜利,胜利归来的场景被生动地描绘出来。‘师胜而返’四个字简洁而有力,传递出胜利的喜悦和军队的荣耀。
武子曰:‘燮乎,女亦知吾望尔也乎?’
武子是范燮的称呼,这里的‘燮乎’是对范燮的亲切呼唤。‘女亦知吾望尔也乎’这句话表达了武子对范燮的期望和询问。‘望’在这里不仅是对范燮个人能力的期待,也包含了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对曰:‘夫师,郤子之师也,其事臧。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故不敢。’
范燮的回答充满了智慧和谨慎。他首先承认郤子是其师,并且对其行事表示赞赏。‘其事臧’中的‘臧’意为好,表示对郤子行事作风的肯定。接着,范燮解释了自己为何没有率先进入的原因,即担心国人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从而引发不必要的关注和压力。
‘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故不敢’这句话反映了范燮的政治智慧和为人之道。他深知在胜利之后,自己若先行,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因此选择退居其后,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武子曰:‘吾知免矣。’
武子听后,表示自己已经明白了范燮的用意,并感到安心。‘免’在这里指的是避免麻烦或责任,武子的话表明他理解了范燮的顾虑,并对其选择表示认同。这也体现了武子与范燮之间深厚的信任和默契。
整段古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将领之间的信任、智慧和策略。范燮的回答不仅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也体现了其为人处世的谨慎和谦逊。这段对话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军事和政治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