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寺人勃鞮求见文公-原文
初,献公使寺人勃鞮伐公于蒲城,
文公逾垣,勃鞮斩其袪。
及入,勃鞮求见,公辞焉,曰:
‘骊姬之谗,尔射余于屏内,困余于蒲城,斩余衣袪。
又为惠公从余于渭滨,命曰三日,若宿而至。
若干二命,以求杀余。
余于伯楚屡困,何旧怨也?
退而思之,异日见我。’
对曰:
‘吾以君为已知之矣,故入;
犹未知之也,又将出矣。
事君不贰是谓臣,好恶不易是谓君。
君君臣臣,是谓明训。
明训能终,民之主也。
二君之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
除君之恶,唯力所及,何贰之有?
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
伊尹放太甲而卒以为明王,
管仲贼桓公而卒以为侯伯。
乾时之役,申孙之矢集于桓钩,
钩近于袪,而无怨言,佐相以终,克成令名。
今君之德宇,何不宽裕也?
恶其所好,其能久矣?
君实不能明训,而弃民主。
余,罪戾之人也,又何患焉?
且不见我,君其无悔乎!’
于是吕甥、冀芮畏偪,悔纳文公,
谋作乱,将以己丑焚公宫,
公出救火而遂杀之。
伯楚知之,故求见公。
公遽出见之,曰:
‘岂不如女言,然是吾恶心也,
吾请去之。’
伯楚以吕、郤之谋告公。
公惧,乘驲自下,
脱会秦伯于王城,告之乱故。
及己丑,公宫火,
二子求公不获,
遂如河上,
秦伯诱而杀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寺人勃鞮求见文公-译文
起初,献公派宦官勃鞮在蒲城攻打公,文公翻墙逃跑,勃鞮砍断了他的袖子。等文公回来后,勃鞮想要见文公,但文公拒绝了他,说:‘骊姬的诬陷,你曾在屏风后射我,在蒲城围困我,还砍断了我的袖子。后来你还跟惠公一起在渭河边追我,下令说三天内必须赶到,如果超过三天就杀了我。我在伯楚那里多次受到困扰,这是为什么?我回去想了想,觉得我们之间有什么旧怨呢?等会儿我再来看你。’勃鞮回答说:‘我以为您已经知道了,所以进来了;如果还不了解,我马上就会出去。忠诚于君主叫做臣子,喜好和厌恶不改变叫做君主。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这就是明智的教导。明智的教导能够坚持到底,就是民众的主人。至于两位君主的时代,蒲人和狄人,我有什么呢?除去君主的恶行,只要是我能做的,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现在君主您即位了,难道就不会有蒲人和狄人了吗?伊尹放逐太甲最终成为了明君,管仲刺杀桓公最终成为了诸侯之长。乾时之战中,申孙的箭射中了桓公的带钩,带钩靠近袖子,但并没有怨言,辅佐君主直到最后,成就了美名。现在君主的德行,为什么不宽容一些呢?厌恶他所喜欢的,难道能长久吗?您实际上不能坚持明智的教导,却放弃了民众的主人。我,是一个罪孽深重的人,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而且不见我,您应该不会后悔吧!’
于是吕甥和冀芮害怕逼迫,后悔接纳了文公,他们密谋作乱,计划在己丑这一天焚烧公宫,让文公出去救火然后趁机杀了他。伯楚知道了这件事,所以想要见文公。文公急忙出去见他,说:‘难道不是像你说的那样吗,但这是我内心的恶意,我请求离开这里。’伯楚把吕甥和郤芮的阴谋告诉了文公。文公害怕了,骑着马逃到下边,去王城会见了秦伯,告诉他乱事的原因。到了己丑这一天,公宫起火,那两个儿子找不到文公,于是去了河边,秦伯引诱并杀死了他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寺人勃鞮求见文公-注解
献公:晋献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文公的父亲。
寺人:古代宫廷中的宦官。
勃鞮:勃鞮是寺人的名字,此处指代寺人勃鞮。
伐公:指发动攻击。
蒲城: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晋国的一个城池。
文公:晋文公,晋献公之子,后来成为晋国国君。
逾垣:翻越城墙。
袪:古代衣服的袖口。
骊姬:晋献公的宠妃,因她陷害导致晋献公对儿子晋文公的猜疑。
谗:诽谤,中伤。
屏内:屏风后面。
困:困扰,使处于困境。
命:命令。
伯楚:晋文公的别称,此处指晋文公。
旧怨:过去的怨恨。
退:退步,退让。
思之:思考。
事君不贰:忠诚于君主。
臣:臣子。
好恶不易:喜好和厌恶不会轻易改变。
君:君主。
君君臣臣: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
明训:明智的教导。
民之主:民众的领袖。
伊尹:商汤的大臣,以辅佐商汤建立商朝而著称。
太甲:商汤的儿子,后来被伊尹放逐,后改过自新。
管仲:齐桓公的大臣,辅佐齐桓公成为霸主。
贼:杀害。
桓公: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侯伯:诸侯中的霸主。
乾时之役:春秋时期齐国与宋国之间的一次战役。
申孙:申孙是齐国将领的名字。
矢:箭。
钩:古代衣服的带钩。
佐相:辅佐君主。
令名:美好的名声。
德宇:德行和胸怀。
宽裕:宽容大度。
恶其所好:厌恶他所喜欢的。
去之:离开。
吕甥:吕甥是晋国的大夫。
冀芮:冀芮是晋国的大夫。
畏偪:害怕被逼迫。
纳:接纳,允许。
己丑: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此处指某一年。
焚公宫:焚烧国君的宫殿。
驲:古代四匹马拉的车。
秦伯:秦国的君主。
王城:秦国的国都。
乱故:混乱的原因。
河上:黄河边。
诱:诱骗。
二子:指吕甥和冀芮这两个大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寺人勃鞮求见文公-评注
初,献公使寺人勃鞮伐公于蒲城,文公逾垣,勃鞮斩其袪。
此句描绘了晋献公派寺人勃鞮在蒲城对晋文公进行追杀的场景。‘使’字表明了献公的命令,‘寺人’指宫廷中的宦官,‘伐’字则强调了追杀的残酷性。‘逾垣’和‘斩其袪’生动地展现了晋文公在逃亡中的狼狈和勃鞮追杀的凶狠,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及入,勃鞮求见,公辞焉,曰:‘骊姬之谗,尔射余于屏内,困余于蒲城,斩余衣袪。又为惠公从余于渭滨,命曰三日,若宿而至。若干二命,以求杀余。余于伯楚屡困,何旧怨也?退而思之,异日见我。’
晋文公拒绝勃鞮的求见,并列举了勃鞮的罪行,包括参与骊姬的谗言、在蒲城追杀他、以及在渭滨追杀他的事件。这里的语言充满了愤怒和怨恨,‘骊姬之谗’和‘困余于蒲城’等词语揭示了宫廷斗争的残酷和无情。晋文公的质问‘何旧怨也?’表达了他对勃鞮追杀的疑惑和不满,同时也为勃鞮的辩解提供了机会。
对曰:‘吾以君为已知之矣,故入;犹未知之也,又将出矣。事君不贰是谓臣,好恶不易是谓君。君君臣臣,是谓明训。明训能终,民之主也。二君之世,蒲人、狄人,余何有焉?除君之恶,唯力所及,何贰之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伊尹放太甲而卒以为明王,管仲贼桓公而卒以为侯伯。乾时之役,申孙之矢集于桓钩,钩近于袪,而无怨言,佐相以终,克成令名。今君之德宇,何不宽裕也?恶其所好,其能久矣?君实不能明训,而弃民主。余,罪戾之人也,又何患焉?且不见我,君其无悔乎!’
勃鞮的回答中,他首先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但随后以忠诚和忠诚于君主的原则进行辩解。他引用了古代的例子,如伊尹放太甲和管仲贼桓公,来说明即使有罪,也可以通过忠诚和贡献来获得认可。勃鞮的言辞中充满了对君臣关系的思考和对晋文公的劝诫,他试图以古代的智慧和忠诚来影响晋文公,使其能够宽恕自己。
于是吕甥、冀芮畏偪,悔纳文公,谋作乱,将以己丑焚公宫,公出救火而遂杀之。
此句描述了吕甥和冀芮因为害怕晋文公的报复而密谋作乱,计划焚烧晋文公的宫殿,并在他外出救火时将其杀害。这里的‘畏偪’表明了他们的恐惧和紧张,‘焚公宫’和‘杀之’则揭示了他们阴谋的残酷性。
伯楚知之,故求见公。公遽出见之,曰:‘岂不如女言,然是吾恶心也,吾请去之。’
伯楚得知吕甥和冀芮的阴谋后,主动求见晋文公,并立即被晋文公接见。晋文公在听到伯楚的告知后,表现出悔恨和决心,表示愿意离开。这里的‘遽出见之’和‘请去之’展现了晋文公的果断和决绝,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权力斗争中的复杂心理。
伯楚以吕、郤之谋告公。公惧,乘驲自下,脱会秦伯于王城,告之乱故。
伯楚将吕甥和冀芮的阴谋告知晋文公后,晋文公感到恐惧,他选择逃离,并前往王城与秦伯会面,向他报告了叛乱的真相。这里的‘乘驲自下’和‘脱会秦伯’表现了晋文公在危机中的果断行动和对秦伯的信任。
及己丑,公宫火,二子求公不获,遂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最后一句描述了晋文公在己丑年遭遇火灾,吕甥和冀芮未能找到他,于是前往河上,被秦伯诱捕并杀害。这里的‘公宫火’和‘秦伯诱而杀之’揭示了晋文公的悲剧命运,同时也为整个故事画上了悲剧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