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宰周公论晋侯将死-原文
宰孔谓其御曰:‘晋侯将死矣!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渠,戎、狄之民实环之。汪是土也,苟违其违,谁能惧之!’
今晋侯不量齐德之丰否,不度诸侯之势,释其闭修,而轻于行道,失其心矣。
君子失心,鲜不夭昏。
是岁也,献公卒。
八年,为淮之会。
桓公在殡,宋人伐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宰周公论晋侯将死-译文
宰孔对他的车夫说:‘晋献公将要死了!他把景霍作为城墙,以汾河、黄河、涑水、浍水作为护城河,戎狄的百姓围绕着它。这片土地如此肥沃,如果违背它的规律,谁能畏惧它!现在晋献公不衡量齐国的德行是否丰厚,不估量诸侯国的实力,放弃了他的闭关自守,轻易地走上了道路,已经失去了民心。君子失去了民心,很少有不早早衰败的。’那一年,晋献公去世了。在晋献公去世后的第八年,举行了淮水的会盟。齐桓公去世不久,宋国人便来攻打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宰周公论晋侯将死-注解
宰孔:宰孔,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孔子曾师从于他。
晋侯:晋侯,指晋国的国君,此处可能指的是晋献公。
景霍:景霍,即霍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
城:城,指筑城,这里可能是指晋献公打算在霍山一带筑城。
汾、河、涑、浍:汾、河、涑、浍分别是四条河流的名字,都是古代中国的重要河流。
渠:渠,指人工开凿的水道。
戎、狄之民:戎、狄,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
环:环绕,指戎、狄之民围绕着这些地区。
汪是土也:汪,广阔的土地;是,这个;土,土地。整句话的意思是这里是一片广阔的土地。
违:违背,指不遵循某种规则或原则。
违其违:违反其违反,即多次违反规则。
谁能惧之:谁能害怕它,这里的‘它’指的是这片土地。
不量齐德之丰否:量,衡量;齐,指齐国的德行;丰否,是否丰富。整句话的意思是晋侯没有衡量齐国的德行是否丰富。
不度诸侯之势:度,估量;势,势力。整句话的意思是晋侯没有估量诸侯国的势力。
释其闭修:释,放弃;闭修,指闭关修整,即停止某项工作。
轻于行道:轻于,过于轻率;行道,指实行正道。
失其心:失去其心,指失去民心。
鲜不夭昏:鲜,很少;夭,短命;昏,愚昧。整句话的意思是很少有不短命而愚昧的。
献公:献公,指晋献公,晋国的国君。
八年:八年,指从献公去世的年份开始算起,经过八年。
淮之会:淮之会,指在淮水地区举行的诸侯会盟。
桓公:桓公,指齐桓公,齐国的国君。
在殡:在殡,指国君去世后,尸体还未下葬。
宋人伐之:宋人,指宋国的军队;伐,攻打。整句话的意思是宋国的军队攻打齐桓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宰周公论晋侯将死-评注
宰孔谓其御曰:‘晋侯将死矣!’此句开篇即点明主题,宰孔对晋侯的预言具有强烈的预知色彩,反映了古人对天命和命运的敬畏。‘晋侯将死’不仅是对晋侯个人的命运预测,也暗示了晋国未来的动荡不安。
‘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渠,戎、狄之民实环之。’这句话描绘了晋国的地理环境,景霍、汾河、涑水、浍水等地形地貌构成了晋国的天然屏障,而戎狄民族的环绕则暗示了晋国面临的边疆问题。这里运用了地理环境与民族关系的对比,突出了晋国国力的强大与边疆的脆弱。
‘汪是土也,苟违其违,谁能惧之!’宰孔在此表达了对晋侯治国理念的批评。‘汪是土也’意指晋国的土地肥沃,但晋侯却未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苟违其违’则是指晋侯违背了正确的治国之道。此句反映了古人对治国理念的重视,以及对领导者决策失误的忧虑。
‘今晋侯不量齐德之丰否,不度诸侯之势,释其闭修,而轻于行道,失其心矣。’宰孔进一步分析了晋侯的失策。‘不量齐德之丰否’指晋侯未能正确评估齐国的德行,‘不度诸侯之势’则是指晋侯对诸侯国的力量没有准确的判断。‘释其闭修’与‘轻于行道’反映了晋侯在治国过程中的急躁与轻率,‘失其心’则是对晋侯失去正确判断力的批评。
‘君子失心,鲜不夭昏。’宰孔以此警示晋侯,如果领导者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国家必将陷入混乱。此句强调了领导者智慧与决策对于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是岁也,献公卒。’此句表明了宰孔预言的实现,献公的去世预示着晋国即将面临新的变革。
‘八年,为淮之会。’这句话描述了晋国在献公去世后,为了应对国家危机而召开的淮之会。‘淮之会’反映了晋国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下的应对策略。
‘桓公在殡,宋人伐之。’这句话描绘了桓公即位后,面对宋国的侵略。‘在殡’表明桓公即位之初就面临着战争的威胁,‘宋人伐之’则揭示了晋国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