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宫之奇知虞将亡-原文
伐虢之役,师出于虞。
宫之奇谏而不听,出,谓其子曰:
“虞将亡矣!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
除暗以应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
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
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衅而归图焉。
已自拨其本矣,何以能久?
吾不去,惧及焉。
以其孥适西山,三月,虞乃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宫之奇知虞将亡-译文
在攻打虢国的战役中,军队是从虞国出发的。
宫之奇劝谏国君但国君没有听从,宫之奇离开后,对他的儿子说:“虞国将要灭亡了!只有忠诚和守信的人才能留住外敌而不受到伤害。
用光明磊落的行为来应对外敌叫做忠诚,用坚定自己的行为来处理事务叫做守信。
现在国君对他人施加他所厌恶的行为,暗地里不去做坏事,但用贿赂来灭掉亲戚,自己的行为就不坚定了。
一个国家没有忠诚就无法立足,没有守信就无法稳固。
既然不忠诚也不守信,却还留有外敌,敌人知道虞国的弱点就会回来图谋它。
已经自己挖掉了国家的根基,怎么能长久呢?我不离开,担心会牵连到我们。
于是带着妻子孩子搬到西山去住,三个月后,虞国就灭亡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宫之奇知虞将亡-注解
伐虢之役:指春秋时期晋国攻打虢国的战役。虢国是当时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
师出于虞:这里的‘师’指的是军队,‘出’表示出发,‘虞’是国名,指虞国。这句话的意思是晋国的军队从虞国出发。
宫之奇:宫之奇是虞国的大夫,具有很高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谏而不听:谏,指劝谏;不听,表示国君没有接受他的劝告。
出:离开,指宫之奇离开虞国。
谓:告诉,对…说。
其子:他的儿子。
虞将亡矣:虞国将要灭亡了。
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只有忠诚和守信的人才能留住外来的敌人而不受到伤害。
除暗以应外谓之忠:除去内心的阴暗面,以应对外敌的行为被称为忠诚。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稳定自己的行为,按照一定的原则行事被称为守信。
君施其所恶于人:国君做了别人所厌恶的事情。
暗不除矣:内心的阴暗面没有被除去。
以贿灭亲:用贿赂来消灭亲族。
身不定矣:自己的行为不稳定。
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一个国家没有忠诚就不能立足,没有信用就不能稳固。
既不忠信,而留外寇:既然不忠诚也不守信,却留住了外敌。
寇知其衅而归图焉:敌人知道了虞国的弱点,就会回来图谋攻占。
已自拨其本矣:已经自己挖掉了国家的根基。
何以能久:怎么能长久呢?
吾不去,惧及焉:我不离开,担心自己也会受到牵连。
以其孥适西山: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去了西山。
三月,虞乃亡:三个月后,虞国就灭亡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宫之奇知虞将亡-评注
《伐虢之役,师出于虞》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历史事件的开端,虢国与虞国之间的战争即将爆发。‘师’字在这里指代军队,‘出’字则暗示着军事行动的开始。‘虞’国作为故事背景,其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在古代战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宫之奇谏而不听’反映了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谏’字表明宫之奇试图以忠言劝谏,但‘不听’则暗示了他的忠告未被采纳,这可能是由于当时君主或权臣的短视或自私。
‘出,谓其子曰:“虞将亡矣!”’这句话充满了深沉的忧虑和对未来的预感。宫之奇对虞国的命运深感忧虑,他的预言预示着虞国即将面临的危机。
‘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这句话强调了忠诚和信任在处理外交关系中的重要性。宫之奇认为,只有具备这两种品质的国家才能在外交中保持独立,避免被外敌侵害。
‘除暗以应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忠信的具体含义。‘除暗’意味着清除内部的腐败和阴谋,‘定身’则是指坚定自己的立场和原则。宫之奇认为,只有做到这两点,国家才能稳固。
‘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这句话揭示了虞国当时政治腐败的现状。‘施其所恶于人’意味着君主的行为不受欢迎,‘暗不除’和‘身不定’则分别指出了忠诚和信任的缺失。
‘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这句话是宫之奇对国家治理的深刻见解。他认为,一个国家若没有忠诚和信任作为基石,就无法立足和稳固。
‘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衅而归图焉’这句话指出了虞国面临的直接威胁。由于内部的不忠不信,外敌得以趁虚而入,虞国的灭亡似乎不可避免。
‘已自拨其本矣,何以能久?’这句话表达了宫之奇对虞国未来的悲观看法。他认为,虞国已经失去了其根本,因此无法长久存在。
‘吾不去,惧及焉’这句话显示了宫之奇对个人命运的担忧。他担心自己如果不离开虞国,也会受到连累。
‘以其孥适西山,三月,虞乃亡’这句话描绘了宫之奇离开虞国后的情景。他带着家人迁移到西山,而虞国在三个月后灭亡。这一情节反映了宫之奇对虞国命运的深刻影响,以及他个人的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