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吕甥逆惠公于秦-原文
公在秦三月,闻秦将成,乃使郤乞告吕甥。
吕甥教之言,令国人于朝曰:‘君使乞告二三子曰:‘秦将归寡人,寡人不足以辱社稷,二三子其改置以代圉也。’’且赏以悦众,众皆哭,焉作辕田。
吕甥致众而告之曰:‘吾君惭焉其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不亦惠乎?君犹在外,若何?’
众曰:‘何为而可?’
吕甥曰:‘以韩之病,兵甲尽矣。若征缮以辅孺子,以为君援,虽四邻之闻之也,丧君有君,群臣辑睦,兵甲益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
众皆说,焉作州兵。
吕甥逆君于秦,穆公讯之曰:‘晋国和平?’
对曰:‘不和。’
公曰:‘何故?’
对曰:‘其小人不念其君之罪,而悼其父兄子弟之死丧者,不惮征缮以立孺子,曰:‘必报仇,吾宁事齐、楚,齐、楚又交辅之。’其君子思其君,且知其罪,曰:‘必事秦,有死无他。’故不和。
比其和之而来,故久。’
公曰:‘而无来,吾固将归君,国谓君何?’
对曰:‘小人曰不免,君子则否。’
公曰:‘何故?’
对曰:‘小人忌而不思,愿从其君而与报秦,是故云。其君子则否,曰:‘吾君之入也,君之惠也。能纳之,能执之,则能释之。德莫厚焉,惠莫大焉。纳而不遂,废而不起,以德为怨,君其不然?’’
秦君曰:‘然。’乃改馆晋君,馈七牢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吕甥逆惠公于秦-译文
晋公在秦国待了三个月,听说秦国即将胜利,于是派郤乞去告诉吕甥。吕甥教他如何说,就让他对国人说:‘君主让我告诉你们,秦国要将我送回,但我觉得自己不足以辱没国家,你们应该另选人代替我去守卫边疆。’并且用赏赐来取悦众人,众人都哭了,于是开始准备车辆和耕田。
吕甥召集众人告诉他们:‘我们的君主对于失去国家并不关心,而臣子们却非常担忧,这不是一种仁慈吗?君主还在外面,我们该怎么办呢?’众人问:‘该怎么办才好呢?’吕甥说:‘因为韩国已经筋疲力尽,武器装备都耗尽了。如果我们征召兵员来辅助幼主,作为君主的支援,即使四邻国家知道了,失去君主但有君主,群臣和睦,兵力增强,喜欢我们的人会鼓励我们,讨厌我们的人会害怕我们,这样或许有益处吧?’众人都很高兴,于是开始组织州兵。
吕甥在秦国迎接君主,秦穆公询问他:‘晋国和平吗?’他回答说:‘不和平。’秦穆公问:‘为什么?’他回答说:‘那些小人并不怀念君主犯下的罪过,而是悲痛他们的父兄子弟的死亡,他们不怕征召兵员来拥立幼主,说:“一定要报仇,我们宁愿侍奉齐国和楚国,齐楚两国也会互相帮助。”而那些君子思念他们的君主,也知道他的罪过,说:“一定要侍奉秦国,宁死也不做其他。”所以国家不和平。等到他们和平的时候再来,所以时间拖得久。’秦穆公说:‘如果他们不来,我本来就要送君主回去,国家会如何看待君主呢?’他回答说:‘小人认为君主不能幸免于难,而君子则不然。’秦穆公问:‘为什么?’他回答说:‘小人因为嫉妒而不思考,愿意跟随君主去报复秦国,所以这样说。而君子则不然,他们说:“我们的君主被俘,是君主的恩惠。如果能够接纳他,能够拘禁他,那么也能够释放他。没有比这更厚的恩德,没有比这更大的恩惠。接纳他但不顺利,废弃他而不起用,用恩德换取怨恨,君主您不会这样做的吧?”’秦穆公说:“是的。”于是改变了对晋君的待遇,用七牢的礼遇款待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吕甥逆惠公于秦-注解
公:指晋惠公,晋国的君主。
秦:指秦国,古代中国的一个强国。
三月:指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三月。
秦将:指秦国的将领。
成:完成,指秦将完成了某项任务或计划。
郤乞:晋国的大夫,此处的名字可能是化名或别称。
吕甥:晋国的大夫,此处可能是化名或别称。
教之言:教导的话语,指吕甥给出的建议。
国人:指国家的百姓。
朝:朝廷,指国家的政治中心。
二三子:指一些重要的人物,相当于现代的“诸位”或“各位”。
圉:古代的监狱,此处指代国家。
赏:奖赏,指给予某种奖励以取悦或激励人们。
辕田:指耕田,这里可能是指耕作以示忠诚。
致众:召集众人。
孺子:年幼的君主,指晋惠公的儿子。
兵甲:武器装备,指军事力量。
州兵:地方上的军队,指地方武装力量。
逆君:迎接君主,指吕甥到秦国迎接晋惠公。
穆公:秦国的君主,指秦穆公。
讯之:询问他。
和平:国家政治稳定,没有战争或冲突。
小人:指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通常指那些只顾个人利益的人。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通常指那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罪:过错,指晋惠公的过错。
父兄子弟:指家族中的长辈和晚辈。
征缮:征集修缮,指征集物资进行军事准备。
齐、楚:指齐国的国君和楚国的国君,都是晋国的邻国。
辑睦:和睦相处,指国家内部和谐。
馆:住所,这里指接待晋惠公的住处。
七牢:古代的一种宴请规格,指丰盛的宴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吕甥逆惠公于秦-评注
公在秦三月,闻秦将成,乃使郤乞告吕甥。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事件,‘公’指晋惠公,‘秦将’指秦穆公派往晋国的使者,‘成’指使命完成。‘乃使郤乞告吕甥’表明晋惠公在秦国的三个月中,得知秦穆公的使者即将完成使命,于是派遣郤乞去告知吕甥,这里的吕甥是晋国的大夫,也是晋惠公的亲信,可见晋惠公对吕甥的信任。‘乃’字的使用,强调了晋惠公的决断迅速。
吕甥教之言,令国人于朝曰:‘君使乞告二三子曰:‘秦将归寡人,寡人不足以辱社稷,二三子其改置以代圉也。’’且赏以悦众,众皆哭,焉作辕田。
吕甥在此处展现出其智谋与策略。他教导国人,让国人在朝堂上听到晋惠公的命令,表示自己无法继续担任君位,请求国人另立新君。‘改置以代圉’意味着要另立新君以代替被俘的晋惠公。‘且赏以悦众’则显示了他为了安抚民心而采取的赏赐措施。‘焉作辕田’则是对国人情绪的描述,‘辕田’意为耕作,这里指国人因悲伤而无法工作,表现了晋国国人在国难当头的悲痛与无奈。
吕甥致众而告之曰:‘吾君惭焉其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不亦惠乎?君犹在外,若何?’众曰:‘何为而可?’吕甥曰:‘以韩之病,兵甲尽矣。若征缮以辅孺子,以为君援,虽四邻之闻之也,丧君有君,群臣辑睦,兵甲益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众皆说,焉作州兵。
吕甥在此处通过一番演讲,试图说服国人。他提到晋惠公的惭愧与群臣的忧虑,以此来唤起国人的同情心。‘以韩之病,兵甲尽矣’指的是晋国因为与韩国的战争而国力受损,‘征缮’则是指征收物资以支持新君。吕甥的言辞中透露出他对晋国未来的展望,以及通过团结来振兴国家的策略。‘州兵’指的是地方武装力量,这里表示国人被吕甥的演讲所打动,愿意支持新君。
吕甥逆君于秦,穆公讯之曰:‘晋国和平?’对曰:‘不和。’公曰:‘何故?’对曰:‘其小人不念其君之罪,而悼其父兄子弟之死丧者,不惮征缮以立孺子,曰:‘必报仇,吾宁事齐、楚,齐、楚又交辅之。’其君子思其君,且知其罪,曰:‘必事秦,有死无他。’故不和。
此段对话揭示了晋国内部的矛盾。吕甥在回答秦穆公时,表明晋国内部并不和平。‘小人不念其君之罪’指的是晋惠公的亲信不顾晋惠公的罪行,而怀念那些为国捐躯的父兄子弟。‘君子思其君’则指晋国的贵族阶层对晋惠公的忠诚。吕甥通过对比小人君子,展现了晋国内部的政治斗争。
比其和之而来,故久。公曰:‘而无来,吾固将归君,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曰不免,君子则否。’公曰:‘何故?’对曰:‘小人忌而不思,愿从其君而与报秦,是故云。其君子则否,曰:‘吾君之入也,君之惠也。能纳之,能执之,则能释之。德莫厚焉,惠莫大焉。纳而不遂,废而不起,以德为怨,君其不然?’’
吕甥在回答秦穆公时,进一步阐述了晋国内部的分歧。‘比其和之而来,故久’表明晋国内部的不和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秦穆公询问如果晋惠公不能回国,晋国将会如何。吕甥的回答揭示了晋国内部小人与君子的不同态度。小人希望追随晋惠公报复秦国,而君子则认为晋惠公的归来是晋国的福祉。
秦君曰:‘然。’乃改馆晋君,馈七牢焉。
最后一句表明秦穆公被吕甥的话所打动,决定改变对晋惠公的待遇。‘改馆’意味着改善晋惠公的居住条件,‘馈七牢’则是指赠送七份丰盛的食物。这一举动体现了秦穆公对晋惠公的尊重和对晋国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