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司马侯荐叔向-原文
悼公与司马侯升台而望曰:‘乐夫!’
对曰:‘临下之乐则乐矣,德义之乐则未也。’
公曰:‘何谓德义?’
对曰:‘诸侯之为,日在君侧,以其善行,以其恶戒,可谓德义矣。’
公曰:‘孰能?’
对曰:‘羊舌肸习于春秋。’
乃召叔向使傅太子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司马侯荐叔向-译文
悼公和司马侯一起登上台子远望,说:‘快乐啊!’对方回答说:‘统治下的人民的快乐是快乐的,但德行和义理的快乐还没有达到。’悼公问:‘什么是德行和义理?’对方回答:‘诸侯的行为,每天都在君王的身边,用他们的善行来教导,用他们的恶行来告诫,这样就可以说是德行和义理了。’悼公问:‘谁能够做到?’对方回答:‘羊舌肸对《春秋》很熟悉。’于是悼公召唤叔向,让他去辅佐太子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司马侯荐叔向-注解
悼公:悼公指的是悼公,古代诸侯国的一种称号,此处指悼公,是某个诸侯国的君主。
司马侯:司马侯指的是司马侯,古代诸侯国的一种官职,此处指司马侯,是悼公的辅佐官员。
升台:升台指的是登上高台,此处可能是指悼公和司马侯一同登上高台,可能是为了观察四周的景色或者进行某种仪式。
乐夫:乐夫是一个感叹词,表示赞叹或者高兴的情感。
临下之乐:临下之乐指的是君王对于统治下的百姓安乐、国家太平的喜悦之情。
德义:德义指的是道德和正义,此处指君王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和正义行为。
诸侯之为:诸侯之为指的是诸侯国君的行为或作为。
君侧:君侧指的是君王身边,此处指诸侯国君的身边。
善行:善行指的是好的行为,指有益于人民和国家的好事。
恶戒:恶戒指的是不良行为的警示或戒律,指对错误行为的警告。
羊舌肸:羊舌肸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人物,此处可能是指羊舌肸的学识和品行。
春秋:春秋是指《春秋》这部史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叔向:叔向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傅太子彪:傅太子彪指的是担任太子彪的师傅,太子彪是悼公的儿子,将来可能继承王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司马侯荐叔向-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悼公与司马侯的一次对话,通过对话内容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一种政治哲学和道德观念。
首先,悼公与司马侯升台而望,此情此景象征着他们站在高处,俯瞰国家,体现了古代贵族对于天下大事的关注和责任。
悼公发出‘乐夫’之声,表达了他对于统治的满足和喜悦。然而,司马侯的回答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临下之乐’虽乐,但‘德义之乐’尚未达到。
这里‘临下之乐’指的是统治者的权力带来的快乐,而‘德义之乐’则是指通过德行和义理获得的快乐。司马侯的这一观点强调了道德和义理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
悼公追问‘何谓德义’,司马侯的回答揭示了‘德义’的具体内容,即诸侯的行为应时刻以君王的利益为重,通过善行来感化民众,通过恶行来警示他人,这样的行为才能称之为‘德义’。
司马侯提到的‘羊舌肸习于春秋’是对‘德义’的具体例证。羊舌肸是春秋时期的一位贤臣,他熟悉《春秋》这部史书,通过学习历史来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以此来辅助君王。
最后,悼公召见叔向,让他傅太子彪,这表明悼公接受并采纳了司马侯的建议,希望通过叔向的教育来培养太子,使其成为具备德义之才的君主。
整段古文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政治道德的重视,以及通过历史教育和贤臣辅佐来培养统治者的理念。这种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教育和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