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史黯论良臣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史黯论良臣-原文

赵简子曰:‘吾愿得范、中行之良臣。’

史黯侍,曰:‘将焉用之?’

简子曰:‘良臣,人之所愿也,又何问焉?’

对曰:‘臣以为不良故也。’

夫事君者,谏过而赏善,荐可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择材而荐之,朝夕诵善败而纳之。

道之以文,行之以顺,勤之以力,致之以死。

听则进,否则退。

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难;君出在外,又不能定,而弃之,则何良之为?

若弗弃,则主焉得之?

夫二子之良,将勤营其君,复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来?

若来,乃非良臣也。

简子曰:‘善。吾言实过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史黯论良臣-译文

赵简子说:‘我希望得到范氏和中行氏的忠良大臣。’史黯在一旁陪侍,问:‘为什么要用他们呢?’赵简子回答:‘忠良大臣是人们都希望得到的,你问这个做什么?’史黯回答说:‘我认为是因为他们不是忠良大臣。那些侍奉君主的人,应该劝谏君主犯的错误,奖励他们的善行,推荐合适的人选来代替不合适的人,贡献自己的能力并推荐贤能的人,挑选有才能的人并推荐他们,早晚都要诵读成败的经验并吸取教训。用文雅的方式引导君主,按照顺理成章的方式来行动,用尽全力,甚至愿意以死相随。君主听从就进用,不听就退去。现在范氏和中行氏的大臣们不能帮助他们的君主纠正错误,反而让君主陷入了困境;君主被放逐在外,他们又不能帮助稳定局势,就这样抛弃了君主,那还谈什么忠良大臣呢?如果他们没有被抛弃,那么君主怎么能得到他们呢?这两个人的所谓忠良,将会勤勉地辅佐他们的君主,即使君主被放逐在外,也会坚持到底,直到死去。如果他们回来了,那就不是真正的忠良大臣。’赵简子说:‘说得好。我的话确实说错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史黯论良臣-注解

赵简子: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晋国六卿之一。

范、中行氏:范、中行氏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两个贵族家族,此处指的是这两个家族的良臣。

良臣:良臣,指忠诚有才能、能够辅佐君主的好臣子。

谏过而赏善:谏过,指劝谏君主改正错误;赏善,指奖励君主的善行。

荐可而替否:荐可,指推荐合适的人才;替否,指罢免不称职的人。

献能而进贤:献能,指贡献自己的才能;进贤,指推荐贤能之人。

择材而荐之:择材,指挑选有才能的人;荐之,指推荐他们。

朝夕诵善败而纳之:朝夕,指早晚;诵善败,指学习善行和失败的教训;纳之,指接受并应用于实践。

道之以文,行之以顺,勤之以力,致之以死:道之以文,指用文化教育引导;行之以顺,指按照正确的道路行事;勤之以力,指用尽全力;致之以死,指不惜生命。

听则进,否则退:听,指接受意见;进,指晋升;退,指贬退。

匡相:匡,指纠正;相,指辅佐。匡相其君,指帮助君主纠正错误。

难:指国家或君主面临的困难或危机。

弃之:弃,指抛弃;之,指代范、中行氏的良臣。

主焉得之:主,指君主;焉得之,指怎么能得到他们。

勤营:勤,指勤勉;营,指经营。勤营其君,指勤勉地辅佐君主。

立于外:立于外,指在朝外任职。

死而后止:死而后止,指直到死去才停止。

乃非良臣也:乃,指就是;非,指不是。乃非良臣也,指这样就不是良臣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史黯论良臣-评注

赵简子曰:‘吾愿得范、中行之良臣。’此句开篇即点明了赵简子的愿望,表达了他对范、中行两位良臣的渴望。‘愿得’二字,透露出一种对贤能的渴求和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史黯侍,曰:‘将焉用之?’史黯的提问看似直接,实则是在质疑赵简子对良臣的理解。‘将焉用之’的疑问,反映出史黯对赵简子所提愿望的深刻思考。

简子曰:‘良臣,人之所愿也,又何问焉?’赵简子对史黯的质疑不以为然,他认为良臣是人们共同追求的,因此无需多问。这句话体现了赵简子对良臣的坚定信念。

对曰:‘臣以为不良故也。’史黯的回答直截了当,他认为赵简子所期望的并非真正的良臣。‘不良’二字,揭示了史黯对赵简子期望的深刻批判。

夫事君者,谏过而赏善,荐可而替否,献能而进贤,择材而荐之,朝夕诵善败而纳之。道之以文,行之以顺,勤之以力,致之以死。听则进,否则退。”史黯在此处详细阐述了良臣的职责和行为准则。‘谏过而赏善’体现了良臣的忠诚与正直;‘荐可而替否’则表现了良臣的公正与智慧;‘献能而进贤’、‘择材而荐之’则彰显了良臣的识人用人能力;‘朝夕诵善败而纳之’则说明了良臣的自我修养与学习态度;‘道之以文,行之以顺,勤之以力,致之以死’则展现了良臣的道德品质与忠诚精神。

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难;君出在外,又不能定,而弃之,则何良之为?若弗弃,则主焉得之?”史黯以范、中行氏为例,指出他们所拥有的并非真正的良臣。‘不能匡相其君’、‘使至于难’、‘不能定’等词语,揭示了范、中行氏的失败与不足。

夫二子之良,将勤营其君,复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来?若来,乃非良臣也。”史黯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真正的良臣会勤勉地为国家服务,即使面临困境也要坚守岗位,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何日以来’、‘若来,乃非良臣也’等词语,强调了史黯对良臣的严格要求和高度评价。

简子曰:‘善。吾言实过矣。’赵简子最终认同了史黯的观点,表示自己的言论确实有过失。这句话体现了赵简子的谦逊与自省,也说明了史黯的言辞具有说服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史黯论良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54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