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史苏论骊姬必乱晋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史苏论骊姬必乱晋-原文

献公伐骊戎,克之,灭骊子,获骊姬以归,立以为夫人,生奚齐。

其娣生卓子。

骊姬请使申生主曲沃以速悬,重耳处蒲城,夷吾处屈,奚齐处绛,以儆无辱之故。

公许之。

史苏朝,告大夫曰:

“二三大夫其戒之乎,乱本生矣!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

昔者之伐也,兴百姓以为百姓也,是以民能欣之,故莫不尽忠极劳以致死也。

今君起百姓以自封也,民外不得其利,而内恶其贪,则上下既有判矣;

然而又生男,其天道也?

天强其毒,民疾其态,其乱生哉!

吾闻君之好好而恶恶,乐乐而安安,是以能有常。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

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今君灭其父而言其子,祸之基也。

畜其子,又从其欲,子思报父之耻而信其欲,虽好色,必恶心,不可谓好。

好其色,必授之情。

彼得其情以厚其欲,从其恶心,必败国且深乱。

乱必自女戎,三代皆然。

骊姬果作难,杀太子而逐二公子。

君子曰:

“知难本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史苏论骊姬必乱晋-译文

献公攻打骊戎,战胜了他们,消灭了骊戎的君主,俘虏了骊姬并带回来,立她为夫人,她生下了奚齐。她的妹妹生下了卓子。骊姬请求让申生负责曲沃,以便迅速平定叛乱,重耳居住在蒲城,夷吾居住在屈地,奚齐居住在绛地,以此来防止有人受到侮辱。献公同意了她的请求。

史苏上朝,告诉大夫们说:‘你们几位大夫要小心啊,祸根已经产生了!’他说,‘君王把骊姬立为夫人,民众的痛恨已经到了极点。以前那次征伐,是为了百姓而兴起,因此百姓都乐意支持,没有人不尽心竭力,甚至不惜生命。现在君王调动百姓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百姓在外面得不到好处,而在内心里又厌恶他们的贪婪,这样上下之间就有了裂痕;然而又生了一个儿子,这是天意吗?天意强化了他们的恶行,民众又痛恨他们的行为,祸乱由此产生。我听说君王喜欢善良而厌恶邪恶,喜欢快乐而安于平静,因此能够保持常态。砍伐树木如果不从根部开始,必定会重新生长;堵塞河流如果不从源头开始,必定会再次流淌;消除祸患如果不从根基开始,必定会再次陷入混乱。现在君王消灭了父亲却谈论儿子,这是祸患的根基。宠爱儿子,又顺着他们的欲望,儿子想要为父亲的耻辱报仇并相信他们的欲望,即使是好色,也必定心怀恶意,不能说是好的。喜欢他们的美色,必定会给予他们情感。他们得到了情感就会增强他们的欲望,顺着他们的恶意,必定会导致国家衰败并且陷入混乱。混乱必定会从女性那里开始,三代都是这样。’骊姬果然制造了动乱,杀害了太子并驱逐了两位公子。君子说:‘知道了祸乱的根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史苏论骊姬必乱晋-注解

献公:晋献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名诡诸,是晋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君主。

骊戎:古代民族名,居住在今陕西省骊山一带,与晋国相邻。

克之:战胜它。

灭骊子:消灭了骊戎的首领。

获骊姬以归:俘虏了骊姬并带回国。

夫人:古代称诸侯王的正妻。

奚齐:晋献公与骊姬所生的儿子,后来成为晋国国君。

娣:古代称诸侯王的妾,此处指骊姬的妹妹。

卓子:骊姬妹妹的儿子。

申生:晋献公的儿子,被封于曲沃,是太子。

主曲沃:管理曲沃。

速悬:迅速安排。

蒲城:晋国的一个城邑。

夷吾:晋献公的儿子,封于屈。

绛:晋国的一个城邑。

儆:警惕,警醒。

无辱:不受侮辱。

公:指晋献公。

史苏:晋国的一位史官。

大夫:古代的高级官职,相当于现代的部长或大臣。

乱本生矣:乱源已经产生。

疾心:痛恨之心。

昔者之伐也:以前那次征伐。

兴百姓以为百姓也:为了百姓而征伐。

欣之:高兴地接受。

尽忠极劳以致死:竭尽忠诚,劳累到死。

自封:为了自己的利益。

判:分裂,不和谐。

天道:自然规律,天意。

毒:恶毒,狠毒。

态:态度,行为。

伐木不自其本:砍伐树木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塞水不自其源:堵塞河流不从源头解决问题。

灭祸不自其基:消除祸患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畜其子:宠爱他的儿子。

女戎:指骊姬。

作难:发动变乱。

逐二公子:驱逐两位公子。

君子:古代对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尊称。

知难本矣:知道乱的根源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史苏论骊姬必乱晋-评注

献公伐骊戎,克之,灭骊子,获骊姬以归,立以为夫人,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此段文字描述了晋献公征伐骊戎的胜利,以及他迎娶骊姬并将其立为夫人的事情。骊姬的介入,为后续的故事埋下了伏笔。‘克之’和‘灭之’展现了晋献公的军事力量,而‘获’字则暗示了骊姬的特殊身份。

骊姬请使申生主曲沃以速悬,重耳处蒲城,夷吾处屈,奚齐处绛,以儆无辱之故。

骊姬请求将申生、重耳、夷吾分别安置在不同的地方,这种安排看似是为了防止他们之间的争斗,实则暗藏了她的野心。‘以儆无辱之故’表明了她的目的,即防止自己的儿子受到侮辱。

公许之。

晋献公同意了骊姬的请求,这一决定为后来的乱局埋下了隐患。‘公许之’体现了晋献公对骊姬的宠爱,同时也暴露了他决策的草率。

史苏朝,告大夫曰:‘二三大夫其戒之乎,乱本生矣!’

史苏朝作为晋国的大夫,对骊姬的野心和晋献公的决策表示担忧,并提醒其他大夫警惕乱局的到来。‘乱本生矣’一语双关,既指骊姬的野心是乱局的根源,也暗示了晋国将面临动荡。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

史苏朝指出,晋献公立骊姬为夫人,引起了民众的不满。‘疾心’一词形容了民众对骊姬的痛恨,‘固皆至矣’则强调了这种不满的普遍性。

昔者之伐也,兴百姓以为百姓也,是以民能欣之,故莫不尽忠极劳以致死也。

史苏朝回顾了晋献公征伐骊戎时的情景,指出那时晋献公的目的是为了百姓,因此民众能够积极参与,甚至不惜牺牲生命。

今君起百姓以自封也,民外不得其利,而内恶其贪,则上下既有判矣;然而又生男,其天道也?

史苏朝批评晋献公现在的行为,认为他利用百姓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导致民众内外不得其利,上下矛盾加剧。‘其天道也’则是对晋献公行为的质疑,暗示了天意的不满。

天强其毒,民疾其态,其乱生哉!

史苏朝认为,天意对晋献公的行为表示不满,民众也对他的态度感到厌恶,这预示着晋国将陷入混乱。

吾闻君之好好而恶恶,乐乐而安安,是以能有常。

史苏朝提醒晋献公,一个君主应该公正无私,才能保持国家的稳定。‘好好而恶恶’、‘乐乐而安安’是君主应有的品质。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史苏朝用伐木、塞水、灭祸的比喻,说明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么问题会再次出现。

今君灭其父而言其子,祸之基也。

史苏朝指出,晋献公虽然灭掉了骊戎,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为祸根埋下了隐患。

畜其子,又从其欲,子思报父之耻而信其欲,虽好色,必恶心,不可谓好。

史苏朝批评骊姬,认为她虽然喜欢美色,但内心却充满了恶意,这种心态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好其色,必授之情。

史苏朝认为,骊姬对美色的追求,让她对晋献公产生了感情。

彼得其情以厚其欲,从其恶心,必败国且深乱。

史苏朝警告,如果骊姬的恶意得以满足,那么晋国必将陷入混乱。

乱必自女戎,三代皆然。

史苏朝认为,骊姬的介入将导致晋国乱局,这与历史上的教训相似。

骊姬果作难,杀太子而逐二公子。

事实证明了史苏朝的预言,骊姬发动政变,杀害太子,驱逐了两位公子。

君子曰:‘知难本矣。’

这段话是对史苏朝的肯定,认为他能够洞察问题的本质,预见未来的乱局。‘知难本矣’意味着他知道问题的根源所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史苏论骊姬必乱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5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