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原文
献公卜伐骊戎,史苏占之,曰:‘胜而不吉。’
公曰:‘何谓也?’
对曰:‘遇兆,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戎、夏交捽。交捽,是交胜也,臣故云。且惧有口,携民,国移心焉。’
公曰:‘何口之有!口在寡人,寡人弗受,谁敢兴之?’
对曰:‘苟可以携,其入也必甘受,逞而不知,胡可壅也?’
公弗听,遂伐骊戎,克之。
获骊姬以归,有宠,立以为夫人。
公饮大夫酒,令司正实爵与史苏,曰:‘饮而无肴。夫骊戎之役,女曰‘胜而不吉’,故赏女以爵,罚女以无肴。克国得妃,其有吉孰大焉!’
史苏卒爵,再拜稽首曰:‘兆有之,臣不敢蔽。蔽兆之纪,失臣之官,有二罪焉,何以事君?大罚将及,不唯无肴。抑君亦乐其吉而备其凶,凶之无有,备之何害?若其有凶,备之为瘳。臣之不信,国之福也,何敢惮罚。’
饮酒出,史苏告大夫曰:‘有男戎必有女戎。若晋以男戎胜戎,而戎亦必以女戎胜晋,其若之何!’
里克曰:‘何如?’
史苏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今晋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宠,虽当三季之王,不亦可乎?且其兆云:‘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我卜伐骊,龟往离散以应我。夫若是贼之兆也,非吾宅也,离则有之。不跨其国,可谓挟乎?不得其君,能衔骨乎?若跨其国而得其君,虽逢齿牙,以猾其中,谁云不从?诸夏从戎,非败而何?从政者不可以不戒,亡无日矣!’
郭偃曰:‘夫三季王之亡也宜。民之主也,纵惑不疚,肆侈不违,流志而行,无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获追鉴。今晋国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虽欲纵惑,未获专也。大家、邻国将师保之,多而骤立,不其集亡。虽骤立,不过五矣。且夫口,三五之门也。是以谗口之乱,不过三五。且夫挟,小鲠也。可以小戕,而不能丧国。当之者戕焉,于晋何害?虽谓之挟,而猾以齿牙,口弗堪也,其与几何?晋国惧则甚矣,亡犹未也。商之衰也,其铭有之曰:‘嗛嗛之德,不足就也,不可以矜,而只取忧也。嗛嗛之食,不足狃也,不能为膏,而只罹咎也。’虽骊之乱,其罹咎而已,其何能服?吾闻以乱得聚者,非谋不卒时,非人不免难,非礼不终年,非义不尽齿,非德不及世,非天不离数。今不据其安,不可谓能谋;行之以齿牙,不可谓得人;废国而向己,不可谓礼;不度而迂求,不可谓义;以宠贾怨,不可谓德;少族而多敌,不可谓天。德义不行,礼义不则,弃人失谋,天亦不赞。吾观君夫人也,若为乱,其犹隶农也。虽获沃田而勤易之,将不克飨,为人而已。’
士偃曰:‘诚莫如豫,豫而后给。夫子诫之,抑二大夫之言其皆有焉。’
既,骊姬不克,晋正于秦,五立而后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译文
献公占卜要攻打骊戎,史苏占卜后说:‘虽然胜利但不是吉兆。’献公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史苏回答说:‘遇到的是不吉的征兆,像是用骨头衔着,牙齿咬得狡猾,戎族和夏族互相扭打。互相扭打,就是互相胜利,所以我才说不是吉兆。而且我担心会有口舌之争,引起民众不满,国家的民心可能会动摇。’献公说:‘有什么口舌之争!口舌在我这里,我不接受,谁敢挑起争端?’史苏说:‘如果有人能引起民众不满,他们一定会甘愿接受,如果他们得逞而不自知,怎么能堵住他们的口呢?’献公没有听史苏的话,于是攻打骊戎,并取得了胜利。俘获了骊姬带回,她得到了宠爱,被立为夫人。献公在宴请大夫时,让司正给史苏倒酒,说:‘喝酒没有食物。因为骊戎之战,你说“胜利但不是吉兆”,所以我赏你酒,罚你无食物。攻克国家得到妃子,还有什么比这更吉利的呢!’史苏喝完酒,再次拜了两拜,叩头说:‘征兆就是这样,我不敢隐瞒。如果隐瞒征兆,我就会失去官职,有两个罪过,怎么还能侍奉君主?大罚将要降临,不仅仅是无食物。而且君主你也喜欢吉兆而防备凶兆,凶兆如果没有,防备有什么害处?如果真的有凶兆,防备就能化解。我的不诚实,是国家的福气,怎么敢害怕惩罚。’
喝酒结束后,史苏告诉大夫们:‘有男戎必有女戎。如果晋国用男戎战胜戎族,戎族也一定会用女戎战胜晋国,那该怎么办呢!’里克问:‘怎么办呢?’史苏说:‘以前夏桀攻打有施,有施人把妺喜送给他,妺喜得到了宠爱,于是和伊尹一起灭亡了夏朝。商纣王攻打有苏,有苏氏把妲己送给他,妲己得到了宠爱,于是和胶鬲一起灭亡了商朝。周幽王攻打褒国,褒人把褒姒送给他,褒姒得到了宠爱,生下了伯服,于是和虢石甫一起废黜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逃到申国,申人和鄫人召来西戎攻打周朝,周朝于是灭亡了。现在晋国缺少德行却安心接纳俘虏的女子,并且增加了她的宠爱,即使像夏桀、商纣王、周幽王那样的三季之王,不也可以吗?而且那个征兆说:“用骨头衔着,牙齿咬得狡猾。”我们占卜攻打骊戎,龟甲显示的是离散的征兆,来响应我们的占卜。如果是这样的凶兆,不是我们的居所,离散是有可能的。不跨越他们的国家,怎么能说是用骨头衔着呢?得不到他们的君主,怎么能衔着骨头呢?如果跨越他们的国家并得到他们的君主,即使遇到狡猾的牙齿,也能以狡猾来应对,谁会不听从呢?中原地区听从戎族,不是失败又是什么呢?执政者不能不警惕,灭亡的日子不远了!’
郭偃说:‘三季之王灭亡是应该的。作为民众的君主,即使迷惑也不感到愧疚,纵情奢侈也不违背,随心所欲地行事,无所不至,因此导致灭亡而未能得到追悔的机会。现在晋国的状况,就像一个偏僻的诸侯国。它的土地又小,大国在旁边,即使想要放纵自己的欲望,也无法专权。大家和邻国都会保护它,虽然频繁更换,但不会集体灭亡。即使频繁更换,也不会超过五次。而且那个口舌,是三和五的关口。因此,谗言的扰乱,不会超过三和五。而且那个用骨头衔着,是小麻烦。可以小有伤害,但不能导致国家灭亡。面对它的人会受到伤害,对晋国有什么害处?即使说是用骨头衔着,但牙齿狡猾,口舌难以承受,它能持续多久呢?晋国如果害怕,那就非常严重了,灭亡的日子还远着呢。商朝衰落时,它的铭文上有这样的话:“小小的德行,不足以成就大业,不能自满,只会招致忧虑。小小的食物,不足以满足欲望,不能成为美食,只会招致灾祸。”即使骊戎的混乱,也只会招致灾祸,怎么能制服它呢?我听说因为混乱而聚集的人,不是策略不及时,不是人不免于难,不是礼节不能持久,不是道义不能贯彻,不是德行不能长久,不是天意不能脱离规律。现在不利用他们的安定,不能说有策略;用狡猾的手段行事,不能说得到人心;废弃国家而追求个人利益,不能说有礼节;不量力而行,不能说有道义;用宠爱换取怨恨,不能说有德行;弱小的家族而多敌对,不能说有天意。德行和道义不实行,礼节和道义不遵循,抛弃人才失去策略,天意也不会支持。我看君主的夫人,如果引起混乱,她就像一个隶农。即使得到了肥沃的土地而辛勤耕作,也将不能享受,她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士偃说:‘最好的办法是预先做好准备,做好准备才能应对。两位大夫的话都包含了这个意思。’
后来,骊姬未能得逞,晋国在秦国得到正位,经过五次更换君主后才安定下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注解
献公:晋献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骊戎:古代民族,居住在今陕西省西部。
史苏:晋国的一位占卜官,擅长占卜和预言。
兆:占卜时出现的征兆,指占卜的结果。
挟:夹持,此处指夹持骨片进行占卜。
衔骨:用骨头进行占卜,古代的一种占卜方法。
猾:狡猾,此处指占卜结果不吉利。
戎、夏:戎指戎族,夏指夏族,此处指不同民族。
交捽:相互扭打,此处指战争。
携民:带领民众。
国移心焉:国家人心变动。
口:指言语,此处指可能引起争端的言论。
司正:官名,负责酒宴的礼仪。
实爵:盛满酒的酒杯。
史苏占之:史苏进行占卜。
遇兆:遇到征兆。
苟可以携:如果可以带领。
其入也必甘受:他们必然乐意接受。
逞而不知:放纵而不自知。
胡可壅也:怎么能堵塞呢?
克之:战胜。
骊姬:骊戎的女子,后来成为晋献公的宠妃。
夫人:古代对贵族妇女的尊称。
司正实爵与史苏:让司正给史苏盛满酒的酒杯。
克国得妃:战胜国家并得到妃子。
其有吉孰大焉:还有什么比这更吉祥的呢?
卒爵:喝完酒杯。
再拜稽首:再次行礼并磕头。
兆有之:征兆就是这样。
蔽兆之纪:隐瞒征兆的记录。
失臣之官:失去我的官职。
大罚将及:大罚即将到来。
抑君亦乐其吉而备其凶:而且君主也乐于看到吉祥而准备凶险。
备之何害:准备它有什么害处?
瘳:治愈。
男戎:男性战士。
女戎:女性战士,此处指美女。
有施:古代民族。
妺喜:夏桀的宠妃。
伊尹:商汤的贤臣。
殷辛:商朝的君主。
有苏:古代民族。
妲己:商纣王的宠妃。
胶鬲:商朝的贤臣。
周幽王:周朝的君主。
褒姒:周幽王的宠妃。
虢石甫:周朝的官员。
太子宜臼:周朝的太子。
申人、鄫人:古代民族。
西戎:古代民族。
三季之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君主。
大家:指有势力的大族。
邻国:指邻近的国家。
师保:古代的官员,负责教育和保护君主。
三五之门:指三和五,这里可能是指某些特定的数字或阶段。
谗口:说坏话的人。
小鲠:小的障碍。
戕:伤害。
三季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君主。
嗛嗛之德:微小的德行。
嗛嗛之食:微小的食物。
矜:夸耀。
狃:习惯。
膏:肥美。
罹咎:遭受灾祸。
聚:聚集。
卒时:及时。
免难:避免困难。
终年:度过一生。
尽齿:尽享天年。
及世:延续到下一代。
离数:违背天命。
据其安:保持其安宁。
行之以齿牙:用牙齿和牙齿来执行。
废国而向己:放弃国家而向自己。
不度而迂求:不衡量而追求。
以宠贾怨:用宠爱换取怨恨。
少族而多敌:小家族而多敌人。
弃人失谋:放弃人才和失去计谋。
天亦不赞:天也不支持。
君夫人:国君的妻子。
隶农:奴隶农民。
勤易之:勤劳地耕种。
不克飨:不能享受。
为人而已:只是做人而已。
豫:预先准备。
给:供应。
骊姬不克:骊姬未能成功。
晋正于秦:晋国在秦国得到平定。
五立而后平:经过五次变动才得到平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评注
献公卜伐骊戎,史苏占之,曰:‘胜而不吉。’
此句开篇即揭示了占卜的预兆,‘胜而不吉’四字,点明了战争的胜利却伴随着不祥之兆。史苏的占卜,反映了古人对战争结果的谨慎态度,以及对天意的敬畏。
公曰:‘何谓也?’对曰:‘遇兆,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戎、夏交捽。交捽,是交胜也,臣故云。且惧有口,携民,国移心焉。’
献公询问史苏何意,史苏以占卜之兆解释‘胜而不吉’的含义,指出战争虽然胜利,但可能导致国家内部的不和,民众离心,国家动荡。
‘苟可以携,其入也必甘受,逞而不知,胡可壅也?’
史苏进一步指出,如果国家内部有人能够拉拢民众,那么民众就会甘愿接受,而不自知,这样的局面是无法堵塞的。
公弗听,遂伐骊戎,克之。
献公不听史苏的劝告,坚持出兵,最终获胜,这体现了古代君主对于占卜的轻视,以及对战争胜利的盲目自信。
获骊姬以归,有宠,立以为夫人。
战争胜利后,献公获得了骊姬,并立她为夫人,这反映了古代君主对于战争胜利的奖励,以及对个人情感的重视。
公饮大夫酒,令司正实爵与史苏,曰:‘饮而无肴。夫骊戎之役,女曰‘胜而不吉’,故赏女以爵,罚女以无肴。克国得妃,其有吉孰大焉!’
献公在宴会上对史苏进行赏罚,一方面肯定了史苏的预言,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胜利的庆祝。
史苏卒爵,再拜稽首曰:‘兆有之,臣不敢蔽。蔽兆之纪,失臣之官,有二罪焉,何以事君?大罚将及,不唯无肴。抑君亦乐其吉而备其凶,凶之无有,备之何害?若其有凶,备之为瘳。臣之不信,国之福也,何敢惮罚。’
史苏虽然被赏罚,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占卜的预兆是真实的,而且表示即使面临惩罚,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饮酒出,史苏告大夫曰:‘有男戎必有女戎。若晋以男戎胜戎,而戎亦必以女戎胜晋,其若之何!’
史苏在宴会后警告大夫,认为战争的胜利可能会带来新的威胁,即戎族可能会以女性作为武器来对付晋国。
里克曰:‘何如?’史苏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今晋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宠,虽当三季之王,不亦可乎?’
史苏以历史为例,说明了女性对于国家命运的影响,并预言晋国可能会因为骊姬而走向衰败。
郭偃曰:‘夫三季王之亡也宜。民之主也,纵惑不疚,肆侈不违,流志而行,无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获追鉴。今晋国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虽欲纵惑,未获专也。大家、邻国将师保之,多而骤立,不其集亡。虽骤立,不过五矣。且夫口,三五之门也。是以谗口之乱,不过三五。且夫挟,小鲠也。可以小戕,而不能丧国。当之者戕焉,于晋何害?虽谓之挟,而猾以齿牙,口弗堪也,其与几何?晋国惧则甚矣,亡犹未也。’
郭偃对史苏的观点提出了反驳,认为晋国的情况与三季王不同,晋国虽然面临威胁,但并没有到亡国的地步。
士偃曰:‘诚莫如豫,豫而后给。夫子诫之,抑二大夫之言其皆有焉。’
士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应该谨慎行事,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既,骊姬不克,晋正于秦,五立而后平。
最后,史苏的预言并没有实现,骊姬最终未能成功,晋国也得以稳定下来,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