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孙穆子论死而不朽-原文
鲁襄公使叔孙穆子来聘,
范宣子问焉,曰:‘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
穆子未对。
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周卑,晋继之,为范氏,其此之谓也?’
对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先大夫臧文仲,其身殁矣,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谓死而不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孙穆子论死而不朽-译文
鲁襄公派叔孙穆子来访问,范宣子向他询问,说:‘有人说“死后名声不朽”,这是什么意思?’叔孙穆子没有回答。范宣子说:‘以前我的祖先,从虞朝以上是陶唐氏,在夏朝是御龙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在周朝是唐、杜氏。周朝衰落了,晋国接替了它的位置,成为了范氏,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死后名声不朽”吧?’叔孙穆子回答说:‘根据我所听说的,这叫做世袭的官禄,并不是真正的名声不朽。鲁国的前任大夫臧文仲,他本人已经去世了,但他的言论却流传在后世,这就是所说的“死后名声不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孙穆子论死而不朽-注解
鲁襄公:鲁国的一位君主,名姬午,是鲁国的国君。
叔孙穆子:鲁国的一位大夫,姓叔孙,名穆子,是鲁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来聘:前来访问或拜访。
范宣子:晋国的一位大夫,姓范,名宣子,是晋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死而不朽:指人的名声、思想、成就等能够超越死亡,长久流传。
匄:晋国范宣子的祖父,名匄。
虞: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部落,位于今天的山西平陆。
陶唐氏:虞朝的一个部落,后来成为夏朝的一个部落。
御龙氏:夏朝的一个部落。
豕韦氏:商朝的一个部落。
唐、杜氏:周朝的一个部落,后来分封为唐国和杜国。
周卑:周朝衰落。
晋继之:晋国继承了周朝的权力。
范氏:晋国的一个世家大族。
世禄:世袭的官职和封地。
鲁先大夫:鲁国早期的官员。
臧文仲:鲁国的一位大夫,名臧文仲,是鲁国的重要政治人物。
其身殁矣:他的身体已经死去。
其言立于后世:他的言论和思想在后世仍有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孙穆子论死而不朽-评注
鲁襄公使叔孙穆子来聘,范宣子问焉,曰:‘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记录了鲁国与晋国之间的一次外交互动。鲁襄公派遣叔孙穆子前往晋国访问,范宣子(晋国大夫)询问叔孙穆子关于‘死而不朽’这一概念的理解。
‘死而不朽’这一表述,从字面上理解,似乎指的是人死后名声能够流传不朽。然而,叔孙穆子并未直接回答,这反映出他对这一问题的深思熟虑。
范宣子接着提到自己家族的历史,从陶唐氏到范氏,强调家族的悠久历史和传承。这种提及家族历史的做法,意在表达家族的延续性和不朽性。
叔孙穆子对此的回答是‘世禄,非不朽’,他认为家族的世袭禄位并非真正的‘不朽’。这里的‘世禄’指的是家族世世代代享受的官职和财富。
叔孙穆子进一步指出,鲁国先大夫臧文仲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言论却流传于后世,这才是真正的‘死而不朽’。这里的‘死而不朽’强调的是个人思想、言论的影响力和持久性。
叔孙穆子的回答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重视。他认为,个人的不朽不仅仅在于家族的延续,更在于其对后世的影响。
此段古文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重视家族和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和家族才能达到真正的‘不朽’。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死而不朽’的内涵,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个人价值和家族传承的重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