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谏杀竖襄-原文
平公射鴳,不死,
使竖襄搏之,失。
公怒,拘将杀之。
叔向闻之,夕,君告之。
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
君忸怩,乃趣赦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谏杀竖襄-译文
平公射了一只鸭子,没射死,就让竖襄去捉它,但是没捉到。平公生气了,要抓他去杀掉。叔向听说了这件事,晚上,平公告诉了他。叔向说:‘您一定要杀了他。以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杀了一头犀牛,它死了,唐叔用它做成大甲,因此被封在晋国。现在您继承了您先君唐叔的位置,射不死一只鸭子,还捉不到它,这是在宣扬您的耻辱啊。您应该赶快杀了他,不要让这件事传得远了。’平公有些尴尬,于是赶快下令赦免了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谏杀竖襄-注解
平公:指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晋平公,平公是晋国的一个诸侯国君。
射鴳:射鴳,指用箭射鸟。鴳,一种鸟,此处可能指一种不易被射中的鸟类。
竖襄:竖襄,指平公的近臣或侍从,负责执行命令。
搏之:搏之,指用手捕捉。
失:失,指未能成功捕捉。
公怒:公怒,指君主晋平公发怒。
拘将杀之:拘将杀之,指将竖襄拘禁并准备处死。
叔向:叔向,晋国的大夫,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夕:夕,指傍晚或晚上。
君告之:君告之,指晋平公告诉叔向这件事情。
先君唐叔:先君唐叔,指叔向的祖先唐叔,唐叔是晋国的始祖之一。
射兕于徒林:射兕于徒林,指唐叔在徒林射杀了一头兕(犀牛)。徒林,可能是指一个地名。
殪:殪,指死亡。
大甲:大甲,指用兕的皮制作的甲胄。
封于晋:封于晋,指唐叔被封在晋地。
嗣:嗣,指继承。
扬吾君之耻者也:扬吾君之耻者也,指这是让君主晋平公感到羞耻的事情。
趣赦之:趣赦之,指赶快赦免他。趣,同‘促’,催促;赦,赦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谏杀竖襄-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讲述了鲁国平公射鴳不中,怒而欲杀竖襄,叔向劝谏平公赦免竖襄的故事。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此句描述了平公射鴳未能命中,命令竖襄捕捉鴳鸟,但竖襄未能成功。这里通过‘射鴳不死’和‘搏之失’两个动作,展现了平公的射技不精,以及竖襄的捕鸟技巧不足。
公怒,拘将杀之。平公因为竖襄未能捕捉到鴳鸟而愤怒,准备将他拘捕并处死。此句反映了平公的脾气暴躁,以及对竖襄的严厉惩罚。
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听闻此事后,晚上便向平公进言。这里‘闻之’和‘告之’两个动作,体现了叔向对事件的关注以及他及时介入的态度。
叔向曰:‘君必杀之。’此句是叔向对平公的直接建议,他明确表示平公必须杀死竖襄。这表明叔向认为竖襄的行为是对平公权威的挑战,必须予以严惩。
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叔向引用了先祖唐叔射杀兕牛的典故,说明唐叔因射技高强而受到封赏。这里叔向通过典故,试图以历史为鉴,提醒平公不应因一时之怒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叔向继续以唐叔的典故为例,指出平公射鴳不中,搏之不得,正是对唐叔荣誉的贬低,是对平公自身的耻辱。
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叔向再次强调平公必须立即处死竖襄,并禁止此事传扬出去。这显示了叔向对平公权威的维护,以及对国家声誉的重视。
君忸怩,乃趣赦之。最后一句描述了平公在叔向的劝谏下,感到羞愧,最终决定赦免竖襄。这反映了叔向的劝谏起到了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平公在权力面前的无奈和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