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论比而不别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论比而不别-原文

叔向见司马侯之子,抚而泣之,

曰:‘自此其父之死,吾蔑与比而事君矣!’

昔者此其父始之,我终之,

我始之,夫子终之,无不可。

籍偃在侧,曰:‘君子有比乎?’

叔向曰:‘君子比而不别。’

比德以赞事,比也。

引党以封己,利己而忘君,别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论比而不别-译文

叔向见到司马侯的儿子,轻轻地抚摸着他,流着泪说:‘从现在起,我再也不愿意和你的父亲一样侍奉君主了!以前,他的父亲开始的事情,我来结束;我来开始的事情,你来做结束,这样都可以。’籍偃站在旁边,问:‘君子之间可以相互比较吗?’叔向回答:‘君子可以相互比较,但不应该区分。比较德行来辅助君主的事业,这就是比较;拉帮结派来为自己谋利,只顾自己而忘记君主,这就是区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论比而不别-注解

叔向:叔向,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以贤能著称。

司马侯之子:司马侯的儿子,即叔向的朋友或同僚。

抚而泣之:抚摸并哭泣,表示悲痛和哀悼。

蔑:蔑视,这里表示叔向对司马侯之子父亲去世的悲痛之情。

比:亲近,这里指与别人关系亲近。

事君:侍奉君主,指为国家或君主效力。

昔者:从前,指过去的时间。

此其父:这个人的父亲,指司马侯之子去世的父亲。

始之:开始,指叔向开始参与国家事务。

终之:结束,指叔向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人。

夫子: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这里指叔向自己。

引党:结党,指拉拢同党。

封己:巩固自己的地位或利益。

利己: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忘君:忘记君主,指不顾国家的利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论比而不别-评注

叔向见司马侯之子,抚而泣之,曰:‘自此其父之死,吾蔑与比而事君矣!’

此句开篇,叔向见到司马侯之子,情绪激动,抚慰并流泪。‘抚而泣之’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叔向对故去君主的哀思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自此其父之死,吾蔑与比而事君矣!’表达了叔向对司马侯之死的悲痛,以及对继续为国家效力的坚定决心。‘蔑’字的使用,突显了叔向的忠义之情。

‘昔者此其父始之,我终之,我始之,夫子终之,无不可。’

叔向此言,回顾了司马侯及其父亲为国家所做之事。‘始’与‘终’的运用,强调了家族对国家事业的传承。叔向认为,无论是自己还是司马侯之子,都有责任继承先辈的事业,这种家族荣誉感与责任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孝观念。

‘籍偃在侧,曰:“君子有比乎?”’

籍偃的提问,看似简单,实则深含哲理。‘君子有比乎?’这一问,引出了叔向对于君子品质的阐述。在这里,‘比’字是关键,它既指代了君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暗示了君子在道德上的追求。

‘叔向曰:“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引党以封己,利己而忘君,别也。”’

叔向的回答,是对‘比’与‘别’的深刻阐释。‘比而不别’表明,君子之间应相互支持,共同维护道德和正义,而不是相互对立。‘比德以赞事’强调,君子应以德行为准则,共同为国家和社会的事业贡献力量。‘引党以封己,利己而忘君’则揭示了‘别’的弊端,即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会导致道德沦丧,国家和社会的衰败。

整段古文,通过叔向与籍偃的对话,展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君子品质、家族荣誉、道德责任等方面的深刻内涵。叔向的言论,不仅是对司马侯家族的肯定,也是对君子品质的推崇,更是对国家和社会的期望。这段古文,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儒家思想,以及君子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论比而不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53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