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论忠信而本固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论忠信而本固-原文

诸侯之大夫盟于宋,

楚令尹子木欲袭晋军,

曰:‘若尽晋师而杀赵武,则晋可弱也。’

文子闻之,谓叔向曰:‘若之何?’

叔向曰:‘子何患焉。忠不可暴,信不可犯,忠自中,而信自身,其为德也深矣,其为本也固矣,故不可抈也。’

今我以忠谋诸侯,而以信覆之,

荆之逆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

若袭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

信反必斃,忠塞无用,安能害我?

且夫合诸侯以为不信,诸侯何望焉。

为此行也,荆败我,诸侯必叛之,

子何爱于死,死而可以固晋国之盟主,何惧焉?

是行也,以藩为军,

攀辇即利而舍,

候遮扞卫不行,

楚人不敢谋,

畏晋之信也。

自是没平公无楚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论忠信而本固-译文

各诸侯国的大夫在宋国结盟,楚国的令尹子木想要偷袭晋国的军队,说:‘如果能够全部消灭晋国的军队并且杀了赵武,那么晋国就可以削弱了。’文子听说了这件事,对叔向说:‘怎么办呢?’叔向说:‘你担心什么呢?忠诚是不能被暴力的,信用是不能被侵犯的,忠诚源自内心,信用源自自身,它们的德行非常深厚,根基也非常牢固,因此是不可摧毁的。现在我们用忠诚来与诸侯国结盟,用信用来巩固它,楚国背叛诸侯国也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才留在这里。如果他们偷袭我们,那就是自己背弃了信用,堵塞了忠诚。信用一旦被背叛,必然会导致失败,忠诚一旦被堵塞,就没有用处,他们怎么能伤害我们呢?而且如果我们因为结盟而不被信任,诸侯国还能期待什么呢?为此行动,如果楚国打败了我们,诸侯国必定会背叛楚国,你何必害怕死亡呢?死亡之后,如果能够巩固晋国作为盟主的地位,又有什么可怕的?’这次行动,晋国以藩篱作为军队,攀爬车辕就能获得便利而舍弃,等待和防御的措施不进行,楚国人不敢有偷袭的打算,因为他们害怕晋国的信用。从那时起,直到平公去世,晋国都没有受到楚国的侵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论忠信而本固-注解

诸侯:古代中国分封制度下的地方领主,拥有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对中央朝廷有朝贡和军事上的义务。

大夫: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低于诸侯,高于士,通常为诸侯的亲信或顾问。

盟:古代中国诸侯之间或诸侯与中央朝廷之间通过宣誓和签订盟约来确立关系或达成协议。

宋:古代中国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东部和山东省西部。

令尹:古代楚国的最高官职,相当于宰相。

子木:楚令尹子木的名字,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袭:偷袭,趁对方不备而突然攻击。

晋军:晋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一带)的军队。

赵武:晋国的大夫,赵武的名字。

弱:削弱,使力量减弱。

文子:文子的名字,文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叔向:叔向的名字,叔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患:祸患,困扰。

忠:忠诚,指对国家和君主或朋友的忠诚。

暴:暴虐,残忍。

信:信任,诚实守信。

犯:侵犯,违背。

抈:折断,破坏。

覆:覆盖,保护。

荆:古代对楚国的别称。

逆:背叛,违背。

藩:边疆,边界。

辇:古代的一种马车。

利:有利,方便。

舍:放弃,停止。

候遮:守候,阻拦。

扞卫:保卫,保护。

斃:死亡,灭亡。

固:坚固,稳固。

平公:晋国的君主,平公的名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论忠信而本固-评注

诸侯之大夫盟于宋,楚令尹子木欲袭晋军,曰:‘若尽晋师而杀赵武,则晋可弱也。’

此句描绘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楚令尹子木意图通过袭击晋军,特别是杀害晋国重臣赵武,以达到削弱晋国的目的。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相互猜忌、争权夺利的残酷现实。

文子闻之,谓叔向曰:‘若之何?’

文子听闻此事后,向晋国大夫叔向咨询对策。这里的‘若之何’表达了文子对局势的担忧和对叔向智慧的期待。

叔向曰:‘子何患焉。忠不可暴,信不可犯,忠自中,而信自身,其为德也深矣,其为本也固矣,故不可抈也。’

叔向的回答显示了其深厚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道德立场。他认为忠诚和信义是国家的根本,不可被轻易破坏。‘忠自中’和‘信自身’强调了忠诚和信义应发自内心,是内在品质的体现。

‘今我以忠谋诸侯,而以信覆之,荆之逆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

叔向进一步阐述,晋国以忠诚和信义对待诸侯,因此得到了各国的支持。这里的‘荆之逆诸侯也亦云’指的是楚国背叛了诸侯,从而失去了盟友。

‘若袭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斃,忠塞无用,安能害我?’

叔向指出,如果楚国发动袭击,就是违背了自己的信义,堵塞了忠诚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楚国不仅无法伤害晋国,反而会因为失去信义而自取灭亡。

‘且夫合诸侯以为不信,诸侯何望焉。为此行也,荆败我,诸侯必叛之,子何爱于死,死而可以固晋国之盟主,何惧焉?’

叔向继续说,如果楚国背叛盟约,诸侯国必然离心离德。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晋国遭受失败,诸侯国也会因此背叛楚国。因此,他鼓励文子不要害怕死亡,因为死亡可以巩固晋国的盟主地位。

‘是行也,以藩为军,攀辇即利而舍,候遮扞卫不行,楚人不敢谋,畏晋之信也。’

叔向的策略得到了实施,晋国以藩篱为军,迅速撤退,使楚军不敢继续追击。这显示了晋国在军事上的灵活性和对楚国的威慑力。

‘自是没平公无楚患。’

从此以后,晋国在平公时期没有再受到楚国的威胁,这证明了叔向策略的正确性和晋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得到了巩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论忠信而本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53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