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论务德无争先-原文
宋之盟,楚人固请先歃。
叔向谓赵文子曰:
夫霸王之势,在德不在先歃,
子若能以忠信赞君,而裨诸侯之阙,
歃虽在后,诸侯将载之,何争于先?
若违于德而以贿成事,
今虽先歃,诸侯将弃之,何欲于先?
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
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
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
今将与狎主诸侯之盟,
唯有德也,
子务德无争先,
务德,所以服楚也。
乃先楚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论务德无争先-译文
宋国举行盟会,楚国人坚决请求先喝盟誓酒。
叔向对赵文子说:“成为霸王的力量在于德行,不在于谁先喝盟誓酒。如果您能以忠诚和诚信来辅助君主,并弥补诸侯的不足,即使盟誓酒喝得晚一些,诸侯们也会记住您,为什么要争着先喝呢?如果违背了德行而用财物来促成事情,那么即使现在先喝盟誓酒,诸侯们也会抛弃您,您又何必争着先喝呢?以前周成王在岐阳与诸侯盟誓,当时楚国还是荆蛮之地,他们只是放置了茅草和草绳,设置了望表,由鲜卑人看守火堆,所以没有参与盟誓。现在您要主持诸侯盟誓,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做到,您应该专注于培养德行而不是争着先,专注于德行,这是用来使楚国服从的方法。”于是,楚国人就先喝了盟誓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论务德无争先-注解
宋之盟:指在宋国举行的盟会,盟会是中国古代诸侯国之间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举行的一种政治活动。
楚人:指楚国的使者或代表,楚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固请先歃:固请表示坚决请求,先歃是指先喝盟誓时的酒,表示对盟约的承诺。
叔向: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以智慧和忠诚著称。
赵文子:赵文子是晋国的一位贵族,此处可能指的是赵武子,晋国的一位重要人物。
霸王之势:霸王指的是霸王之业,即统一天下的伟业,此处比喻强大的国家地位。
德:指道德、品德,古代认为道德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忠信:忠诚和诚信,是古代推崇的品德。
赞君:辅助君主,为君主出谋划策。
裨诸侯之阙:弥补诸侯国的不足,指帮助其他诸侯国解决问题。
载之:记载、记住,此处指诸侯国会记住宋国的行为。
违于德:违背道德,指不道德的行为。
贿成事:用财物来促成事情,指用贿赂来达成目的。
成王:指周成王,周朝的一位君主。
岐阳:岐山之南,古代举行盟会的地方。
荆蛮:古代对楚国的贬称,意指楚地边远、文化落后的地区。
置茅蕝:古代盟会时的一种仪式,用茅草编织的草圈。
设望表:设立望楼,用于瞭望敌情。
守燎:守候火堆,古代盟会时的一种仪式。
狎主诸侯:亲近诸侯,指与诸侯国保持友好关系。
务德无争先:致力于道德修养,不要争夺先后次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叔向论务德无争先-评注
宋之盟,楚人固请先歃。
此句开篇点明了故事背景,宋国与楚国的盟约,楚人坚持要求先歃血,即先进行盟誓仪式中的歃血环节。这里的‘固请’二字,表现出楚人的坚持和自信,同时也暗示了楚人在盟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叔向谓赵文子曰:‘夫霸王之势,在德不在先歃,子若能以忠信赞君,而裨诸侯之阙,歃虽在后,诸侯将载之,何争于先?’
叔向在这里对赵文子进行了深刻的教诲。他认为,霸主的地位不是由歃血顺序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德行。他建议赵文子应该以忠信来辅助君主,弥补诸侯的不足,这样即使歃血在楚人之后,诸侯也会记念赵文子的贡献,何必争着先歃呢?这里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德行的重要性,强调道德品质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若违于德而以贿成事,今虽先歃,诸侯将弃之,何欲于先?
叔向进一步指出,如果违背道德,用贿赂来达成目的,即使先歃血,诸侯也会摒弃这种行为,那么争着先歃又有何意义呢?这里再次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指出贿赂并不能真正赢得诸侯的尊重和支持。
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
叔向引用了周成王在岐阳盟诸侯的历史事件,说明楚国当时虽然是荆蛮之地,但其通过摆放茅草、设立望表、与鲜卑人一起守燎等行为,表明了其诚意,因此没有被排除在盟约之外。这一典故说明,真正的盟约是基于诚意和德行的,而非简单的仪式顺序。
今将与狎主诸侯之盟,唯有德也,子务德无争先,务德,所以服楚也。
叔向继续强调,现在要与诸侯结盟,关键在于德行,而不是争着先歃。只有真正致力于德行,才能使楚国信服。这里的‘务德’二字,再次凸显了道德在盟约中的核心地位。
乃先楚人。
最后,叔向的建议得到了实施,赵文子没有争着先歃,而是尊重了楚人的请求。这体现了尊重对方、以德服人的原则,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外交中重视德行的传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