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医和视平公疾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医和视平公疾-原文

平公有疾,秦景公使医和视之,出曰:‘不可为也。是谓远男而近女,惑以生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不生,天命不祐。若君不死,必失诸侯。’

赵文子闻之曰:‘武从二三子以佐君为诸侯盟主,于今八年矣,内无苛慝,诸侯不二,子胡曰‘良臣不生,天命不祐’?’

对曰:‘自今之谓。和闻之曰:‘直不辅曲,明不规闇,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吾子不能谏惑,使至于生疾,又不自退而宠其政,八年之谓多矣,何以能久!’

文子曰:‘医及国家乎?’

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文子曰:‘子称蛊,何实生之?’

对曰:‘蛊之慝,谷之飞实生之。物莫伏于蛊,莫嘉于谷,谷兴蛊伏而章明者也。故食谷者,昼选男德以象谷明,宵静女德以伏蛊慝,今君一之,是不飨谷而食蛊也,是不昭谷明而皿蛊也。夫文,‘虫’‘皿’为‘蛊’,吾是以云。’

文子曰:‘君其几何?’

对曰:‘若诸侯服不过三年,不服不过十年,过是,晋之殃也。’

是岁也,赵文子卒,诸侯叛晋,十年,平公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医和视平公疾-译文

平公有病了,秦景公派医生医和去给他看病,医和看完病出来后说:‘没有办法了。这是因为远离男子亲近女子,被迷惑而生了蛊毒;既不是鬼也不是食物,是因为迷惑而丧失了意志。好臣子不会产生,天命不会保佑。如果君主不死,必将失去诸侯的拥护。’赵文子听后说:‘我武从二三子开始辅助君主,成为诸侯的盟主,到现在已经八年了,国内没有恶劣的事情,诸侯也没有背叛,您怎么说是好臣子不会产生,天命不会保佑呢?’医和回答说:‘现在是这样的。我听说:“正直的人不辅助邪曲的人,聪明的人不指导愚昧的人,拱手而生的树木不会生长在危险的地方,松柏不会生长在低洼的地方。”您不能劝阻君主迷惑,导致他生病,而且不自己退位反而宠信自己的政事,八年的时间已经很长了,怎么能长久呢!’赵文子问:‘医生能涉及到国家的事务吗?’医和回答说:‘最高级的医生治疗国家,其次是治疗病人,医生本来就是官职。’赵文子问:‘您说的蛊,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医和回答说:‘蛊的邪恶,是谷物中飞出的实体会造成的。没有什么比蛊更隐蔽,没有什么比谷物更美好,谷物兴起时蛊就会隐藏,这是很明显的。所以吃谷物的人,白天要选择男子的美德来象征谷物的光明,夜晚要保持女子的美德来隐藏蛊的邪恶。现在君主却是一概而论,这是不享受谷物而吃蛊,这是不显示谷物的光明而培养蛊毒。按照文字,‘虫’和‘皿’合起来就是‘蛊’,所以我这么说。’赵文子问:‘君主还能活多久?’医和回答说:‘如果诸侯顺服不超过三年,不顺服不超过十年,超过这个时间,就是晋国的灾难。’这一年,赵文子去世,诸侯背叛了晋国,十年后,平公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医和视平公疾-注解

平公:指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晋平公,名姬彪。

秦景公:指春秋时期秦国的君主秦景公,名嬴嬴。

医和:春秋时期著名的医生,以医术高超著称。

远男而近女:指男子远离正道,亲近女色。

生蛊:蛊,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有害的虫子,比喻恶行或疾病。

非鬼非食:指不是鬼怪作祟,也不是食物中毒。

丧志:丧失意志,指精神状态不佳。

良臣不生:指贤良的臣子不出现。

天命不祐:指天命不保佑。

诸侯:指当时各国的君主。

赵文子: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名赵武。

二三子:指一些亲近的人或朋友。

佐君:辅佐君主。

盟主:指盟约的首领,这里指诸侯联盟的首领。

苛慝:苛刻邪恶。

子胡:你为何。

直不辅曲:正直的人不帮助邪恶的人。

明不规闇:明亮的人不指导黑暗的人。

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比喻正直的人不会陷入危险,高洁的人不会堕落。

拱木:指直立的树木。

危:危险的地方。

埤:低洼的地方。

食谷:吃谷物。

蛊之慝:蛊的邪恶。

谷之飞实生之:谷物中的实体会产生蛊。

物莫伏于蛊,莫嘉于谷:没有什么比蛊更隐藏,没有什么比谷物更美好。

谷兴蛊伏而章明者也:谷物兴旺时,蛊就会隐藏起来,显露出明亮的一面。

食蛊:吃蛊,比喻沉迷于邪恶。

皿蛊:容器中的蛊,比喻内部有恶行。

文:文字,这里指《易经》中的文辞。

虫:指蛊虫。

皿:容器。

诸侯服不过三年,不服不过十年:诸侯臣服不超过三年,不臣服不超过十年。

晋之殃:晋国的灾难。

薨:古代称诸侯或高官去世为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医和视平公疾-评注

平公有疾,秦景公使医和视之,出曰:‘不可为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平公病重,秦景公派医和前来诊治。‘不可为也’四字,简洁有力,透露出医和的无奈与忧虑,预示着病情的严重性。

‘是谓远男而近女,惑以生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

医和的这句话,从医学和哲学的角度分析了病因。‘远男而近女’指的是平公忽视男性德行,亲近女性,导致心神惑乱,生出了‘蛊’。‘蛊’在此处并非指虫蛊,而是比喻内心的迷惑与邪念。‘非鬼非食’则说明这种病并非由鬼神或食物所致,而是由内心的迷惑所引发。‘丧志’则是指平公因此病而失去了志向和意志。

‘良臣不生,天命不祐。’

医和进一步指出,由于平公的病,国家将失去贤臣,天命也不再保佑。‘良臣不生’意味着国家将因平公的病而陷入危机,‘天命不祐’则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若君不死,必失诸侯。’

医和的这一预言,是对平公病情和国家未来的警示。如果平公不能康复,国家将失去诸侯的支持,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赵文子闻之曰:‘武从二三子以佐君为诸侯盟主,于今八年矣,内无苛慝,诸侯不二,子胡曰‘良臣不生,天命不祐’?’

赵文子对医和的预言表示质疑。他认为自己多年来辅佐平公,国家内外稳定,诸侯臣服,不应出现‘良臣不生,天命不祐’的情况。

‘对曰:‘自今之谓。和闻之曰:‘直不辅曲,明不规闇,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

医和回应赵文子,指出‘自今之谓’即从现在开始,他听到的话是指当前的情况。接着引用了‘直不辅曲,明不规闇,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这句话,比喻国家政治需要正直和明智,如同树木需要扎根稳固。

‘吾子不能谏惑,使至于生疾,又不自退而宠其政,八年之谓多矣,何以能久!’

医和批评赵文子未能及时劝谏平公,导致病情恶化。‘吾子’是对赵文子的尊称,‘谏惑’即劝谏平公不要被迷惑。‘不自退而宠其政’则是指赵文子未能主动退让,反而更加宠信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样的做法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文子曰:‘医及国家乎?’’

赵文子询问医和,是否他的医术也适用于国家政治。

‘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医和回答赵文子,指出他的医术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上医医国’意味着医术可以救治国家,‘疾人’则是指救治个人,‘固医官也’说明他本身就是医官。

‘文子曰:‘子称蛊,何实生之?’’

赵文子继续追问,医和所说的‘蛊’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对曰:‘蛊之慝,谷之飞实生之。物莫伏于蛊,莫嘉于谷,谷兴蛊伏而章明者也。故食谷者,昼选男德以象谷明,宵静女德以伏蛊慝,今君一之,是不飨谷而食蛊也,是不昭谷明而皿蛊也。’

医和解释了‘蛊’的成因。他认为‘蛊’是由邪恶的念头和谷物的生长条件共同作用产生的。‘谷之飞实生之’意味着谷物生长的同时,邪恶的念头也在滋生。‘食谷者’指的是君主,他应该白天选择男德来象征谷物的光明,夜晚保持女德来抑制邪恶的念头。而平公的行为则是相反的,因此产生了‘蛊’。

‘夫文,‘虫’‘皿’为‘蛊’,吾是以云。’

医和进一步解释‘蛊’的构成,指出‘蛊’字由‘虫’和‘皿’组成,象征了邪恶的虫子在器皿中滋生。

‘文子曰:‘君其几何?’’

赵文子询问平公的寿命。

‘对曰:‘若诸侯服不过三年,不服不过十年,过是,晋之殃也。’’

医和预测了平公的寿命,以及晋国的未来。如果诸侯臣服不超过三年,不服不超过十年,那么晋国将面临灾难。

‘是岁也,赵文子卒,诸侯叛晋,十年,平公薨。’

医和的预言最终成真,赵文子去世,诸侯背叛晋国,十年后,平公也去世了。这段历史记载,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和医术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医和视平公疾》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5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