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卫文公不礼重耳-原文
过卫,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
宁庄子言于公曰:
夫礼,国之纪也;亲,民之结也;善,德之建也。
国无纪不可以终,民无结不可以固,德无建不可以立。
此三者,君之所慎也。
今君弃之,无乃不可乎!
晋公子善人也,而卫亲也,君不礼焉,弃三德矣。
臣故云君其图之。
康叔,文之昭也。
康叔,武之穆也。
周之大功在武,天祚将在武族。
苟姬未绝周室,而俾守天聚者,必武族也。
武族唯晋实昌,晋胤公子实德。
晋仍无道,天祚有德,晋之守祀,必公子也。
若复而修其德,镇抚其民,必获诸侯,以讨无礼。
君弗蚤图,卫而在讨。
小人是惧,敢不尽心。
公弗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卫文公不礼重耳-译文
经过卫国,卫文公对邢国和狄国有忧虑,但因为礼仪问题无法与他们结交。
宁庄子对卫文公说:‘礼仪是国家的纲纪,亲情是民众的纽带,善良是德行的基石。国家没有纲纪就无法长久,民众没有纽带就无法稳固,德行没有基石就无法立足。这三者,是君主应该谨慎对待的。现在您放弃了它们,难道不是不应该的吗!晋国的公子是善良的人,而且与卫国有亲缘关系,您不礼遇他,就放弃了三德。我因此说君主应该考虑这件事。
康叔是文公的后代。康叔也是武公的后代。周朝的大功在于武公,天命将降临在武公的后代。如果姬姓没有断绝周朝,那么守护天命的人,一定是武公的后代。武公的后代中,只有晋国兴旺发达,晋国的公子确实有德行。晋国虽然无道,但天命归于有德之人,晋国的祭祀,一定是由公子来守护。如果晋国公子能够修养德行,安抚他的民众,一定能够得到诸侯的支持,用来讨伐无礼之国。如果您不及时考虑,卫国就会在讨伐之列。我作为小臣,非常担忧,不敢不尽心尽力。’
卫文公没有听从宁庄子的建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卫文公不礼重耳-注解
卫文公:卫国的君主,名姬蒯聩,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
邢:古代国家名,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一带。
狄:古代民族名,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与华夏族有频繁的接触。
礼:古代社会的一种行为规范,包括政治、道德、礼仪等方面,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亲:指亲近,团结,是维护国家稳定和民众团结的重要基础。
善:指善良,美德,是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
德:指道德,是个人和国家的精神支柱。
国无纪不可以终:国家如果没有纪律,就不能长久存在。
民无结不可以固:民众如果没有团结,就不能稳固。
德无建不可以立:道德如果没有建立,就不能立足。
君之所慎也:君主应当谨慎对待的事情。
晋公子:晋国的公子,指晋国的贵族子弟。
康叔: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被封于卫,是卫国的始祖。
武之穆也:武王的儿子,指武王的后代。
周之大功在武:周朝的伟大功绩主要归于武王。
天祚将在武族:天命将落在武王的后代。
苟姬未绝周室:如果姬姓没有断绝周朝的血脉。
而俾守天聚者,必武族也:那么能够守护天命的人,一定是武王的后代。
武族唯晋实昌:武王的后代中,只有晋国真正繁荣昌盛。
晋胤公子实德:晋国的后代公子实际上具有美德。
晋仍无道:晋国仍然没有走上正道。
天祚有德,晋之守祀,必公子也:天命归于有德者,晋国的祭祀必然落在公子身上。
若复而修其德:如果重新修养其美德。
镇抚其民:安抚其民众。
必获诸侯,以讨无礼:必然获得诸侯的拥护,用以讨伐无礼之国。
君弗蚤图,卫而在讨:君主如果不早做打算,卫国也将受到讨伐。
小人是惧,敢不尽心:我作为小臣,是害怕的,不敢不尽心竭力地劝告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卫文公不礼重耳-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讲述了卫文公时期,面对邢、狄的威胁,卫文公未能按照礼制行事,导致国内失和。宁庄子以此劝谏卫文公,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过卫,卫文公有邢、狄之虞,不能礼焉。’这句话开篇点明了故事背景,卫文公在面临外患邢、狄的情况下,未能以礼待人,显示出国家治理的失序。
‘宁庄子言于公曰:“夫礼,国之纪也;亲,民之结也;善,德之建也。”’宁庄子在此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将其比喻为国家的纲纪、民众的纽带、道德的基石,指出礼是国家稳定、民众团结、道德建设的根本。
‘国无纪不可以终,民无结不可以固,德无建不可以立。’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礼的重要性,指出国家失去纲纪无法长久,民众失去纽带无法稳固,道德失去基础无法立足。
‘此三者,君之所慎也。’宁庄子提醒卫文公,这三种德行是君主必须谨慎对待的,强调了君主的责任。
‘今君弃之,无乃不可乎!’宁庄子以反问的方式,指出卫文公放弃礼制是不明智的。
‘晋公子善人也,而卫亲也,君不礼焉,弃三德矣。’宁庄子指出,晋公子是善良的人,与卫国有亲缘关系,卫文公不礼遇他,就是放弃了三德。
‘臣故云君其图之。’宁庄子劝谏卫文公要深思熟虑。
‘康叔,文之昭也。康叔,武之穆也。’这里提到了康叔,他是周文王的后代,同时也是周武王的儿子,具有文武双全的才能。
‘周之大功在武,天祚将在武族。’宁庄子认为,周朝的伟大功绩在于武王,因此天命将落在武族。
‘苟姬未绝周室,而俾守天聚者,必武族也。’宁庄子认为,只要姬姓没有绝后,守候天下的重任必然落在武族。
‘武族唯晋实昌,晋胤公子实德。’宁庄子指出,武族中唯有晋国兴盛,晋国的继承人具有美德。
‘晋仍无道,天祚有德,晋之守祀,必公子也。’宁庄子认为,尽管晋国无道,但天命有德,晋国的祭祀将落在公子身上。
‘若复而修其德,镇抚其民,必获诸侯,以讨无礼。’宁庄子建议卫文公修德安民,必能得到诸侯的支持,以讨伐无礼之国。
‘君弗蚤图,卫而在讨。’宁庄子警告卫文公,如果不早作打算,卫国将面临被讨伐的命运。
‘小人是惧,敢不尽心。’宁庄子表示自己虽然担心,但仍然尽心尽力地劝谏。
‘公弗听。’最后一句表明卫文公没有听取宁庄子的劝谏,显示出当时君主与臣子之间的矛盾和治国理念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