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公子重耳夷吾出奔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公子重耳夷吾出奔-原文

二十二年,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齐、楚。

狐偃曰:‘无卜焉。夫齐、楚道远而望大,不可以困往。道远难通,望大难走,困往多悔。困且多悔,不可以走望。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而不通,愚陋而多怨,走之易达。不通可以窜恶,多怨可与共忧。今若休忧于狄,以观晋国,且以监诸侯之为,其无不成。’

乃遂之狄。

处一年,公子夷吾亦出奔,曰:‘盍从吾兄窜于狄乎?’

冀芮曰:‘不可。后出同走,不免于罪。且夫偕出偕入难,聚居异情恶,不若走梁。梁近于秦,秦亲吾君。吾君老矣,子往,骊姬惧,必援于秦。以吾存也,且必告悔,是吾免也。’

乃遂之梁。

居二年,骊姬使奄楚以环释言。

四年,复为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公子重耳夷吾出奔-译文

在第二十二年,公子重耳逃离晋国,到达柏谷后,占卜决定是去齐国还是楚国。狐偃说:‘不用占卜了。齐国和楚国路途遥远,目标宏大,不适合在困境中前往。路途遥远难以通行,目标宏大难以达成,在困境中前往只会后悔。既在困境中又容易后悔,就更不应该追求宏大的目标。按照我的考虑,不如去狄国!狄国离晋国近但关系不亲密,民风粗俗且多怨恨,前往那里容易到达。关系不亲密可以逃避恶名,多怨恨可以共同面对忧虑。现在如果在狄国休息忧虑,同时观察晋国的情况,并且监视其他诸侯国的行为,那么没有什么是不能成功的。’于是他们就去往了狄国。

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公子夷吾也逃离了晋国,说:‘为什么不跟随我的哥哥逃到狄国去呢?’冀芮说:‘不可以。我们后出发的人一起逃跑,也免不了罪责。而且一起出去又一起回来是很困难的,聚居在一起会有不同的情感和恶感,不如去梁国。梁国靠近秦国,秦国对我们君主友好。我们的君主已经老了,你去了,骊姬会害怕,一定会向秦国求助。因为我还在这里,她一定会告诉秦国我们的悔过,这样我们就可以免罪了。’于是他们就去了梁国。

在那里居住了两年,骊姬派奄楚带着和解的话来。到了第四年,夷吾又重新成为了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公子重耳夷吾出奔-注解

公子重耳: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公子,后来成为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出亡指的是他因政治原因逃离本国。

柏谷:柏谷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指重耳出亡途中的一个地点。

卜:卜,古代的一种占卜方法,通过烧灼龟甲或兽骨来预测吉凶。

齐、楚:齐和楚都是春秋时期的强国,齐在今天的山东,楚在今天的湖北。

狐偃:狐偃是重耳的谋士,对重耳出亡路线有重要影响。

狄:狄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与中原的诸侯国关系复杂。

公子夷吾:夷吾是晋国另一位公子,后来成为晋惠公。

出奔:出奔指因政治原因逃离本国。

冀芮:冀芮是公子夷吾的谋士。

梁:梁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秦:秦是春秋时期的强国,位于今天的陕西。

骊姬:骊姬是晋献公的宠妃,后来成为晋惠公的皇后,是晋国政治斗争的关键人物。

奄楚:奄楚是骊姬的使者,负责传达信息。

环释言:环释言是一种外交辞令,通过委婉的方式表达真实意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公子重耳夷吾出奔-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左传》,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的流亡经历。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1. ‘二十二年,公子重耳出亡,及柏谷,卜适齐、楚。’ 这句话描绘了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到达柏谷后,对前往齐国或楚国的选择进行了占卜。这里的占卜反映了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天命和预兆的观念。

2. ‘狐偃曰:“无卜焉。”’ 狐偃反对占卜,这体现了他对实际情况的判断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反映了古代智者的务实态度。

3. ‘夫齐、楚道远而望大,不可以困往。道远难通,望大难走,困往多悔。困且多悔,不可以走望。’ 狐偃的这一段话是对齐、楚两国的地理位置和形势的分析,他认为路途遥远且目标大,不适合在困境中前往,因为这样容易产生后悔。

4. ‘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而不通,愚陋而多怨,走之易达。不通可以窜恶,多怨可与共忧。’ 狐偃建议重耳前往狄国,因为狄国离晋国近,虽然交通不便,但易于到达,且狄国人民愚昧且多怨,可以与之共同面对困难。

5. ‘今若休忧于狄,以观晋国,且以监诸侯之为,其无不成。’’ 狐偃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策略,即先在狄国休息和观察晋国的情况,同时监视其他诸侯国的动态,这样做有助于实现目标。

6. ‘乃遂之狄。’’ 这句话表明重耳接受了狐偃的建议,前往狄国。

7. ‘处一年,公子夷吾亦出奔,曰:“盍从吾兄窜于狄乎?”’ 公子夷吾在一年后也出奔,并询问重耳是否愿意一同前往狄国。

8. ‘冀芮曰:“不可。”’ 冀芮反对这一提议,他认为如果两人一同出奔,可能会共同承担罪责。

9. ‘且夫偕出偕入难,聚居异情恶,不若走梁。’’ 冀芮建议前往梁国,因为梁国靠近秦国,秦国是晋国的盟友,且晋君年事已高,重耳前往梁国可以得到秦国的支持。

10. ‘居二年,骊姬使奄楚以环释言。’’ 这里提到了骊姬派遣奄楚传达信息,这可能意味着晋国内部政治斗争的复杂。

11. ‘四年,复为君。’’ 最后一句说明在四年之后,公子夷吾重新成为晋国的君主。这一段古文通过两位公子的流亡经历,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命运的起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公子重耳夷吾出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51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