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优施教骊姬谮申生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优施教骊姬谮申生-原文

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

‘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不殁,君其若之何?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

公曰:‘夫岂惠其民而不惠于其父乎?’

骊姬曰:‘妾亦惧矣。吾闻之外人之言曰: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故长民者无亲,众以为亲。苟利众而百姓和,岂能惮君?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彼将恶始而美终,以晚盖者也。凡民利是生,杀君而厚利众,众孰沮之?杀亲无恶于人,人孰去之?苟交利而得宠,志行而众悦,欲其甚矣,孰不惑焉?虽欲爱君,惑不释也。’

‘今夫以君为纣,若纣有良子,而先丧纣,无章其恶而厚其败。钧之死也,无必假手于武王,而其世不废,祀至于今,吾岂知纣之善否哉?君欲勿恤,其可乎?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

公惧曰:‘若何而可?’

骊姬曰:‘君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行其欲,得其所索,乃其释君。且君其图之,自桓叔以来,孰能爱亲?唯无亲,故能兼翼。’

公曰:‘不可与政。我以武与威,是以临诸侯。未殁而亡政,不可谓武;有子而弗胜,不可谓威。我授之政,诸侯必绝;能绝于我,必能害我。失政而害国,不可忍也。尔勿忧,吾将图之。’

骊姬曰:‘以皋落狄之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君之仓廪固不实,又恐削封疆。君盍使之伐狄,以观其果于众也,与众之信辑睦焉。若不胜狄,虽济其罪,可也。若胜狄,则善用众矣,求必益广,乃可厚图也。且夫胜狄,诸侯惊惧,吾边鄙不儆,仓廪盈,四邻服,封疆信,君得其赖,不知可否,其利多矣。君其图之!’

公悦,是故使申生伐东山,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

仆人赞闻之,曰:‘太子殆哉!君赐之奇,奇生怪,怪生无常,无常不立。使之出征,先以观之,故告之以离心,而示之以坚忍之权,则必恶其心而害其身矣。恶其心,必内险之;害其身,必外危之。危自中起,难哉!且是衣也,狂夫阻之衣也。其言曰:‘尽敌而反。’虽尽敌,其若内谗何!’

申生胜狄而反,谗言作于中。

君子曰:‘知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优施教骊姬谮申生-译文

优施教骊姬在半夜哭泣着对晋献公说:‘我听说申生非常仁爱而坚强,非常宽厚仁慈对待百姓,并且都有所作为。现在你却认为我被迷惑,一定会导致国家混乱,难道你是因为国家的缘故而对我如此强硬。你还没有结束生命就去世了,你打算怎么办?为什么不杀了我,不要因为一个妾室而让百姓陷入混乱。’晋献公说:‘难道他爱百姓就不爱他的父亲吗?’骊姬说:‘我也很害怕。我听说外面的人说:行仁政和治国是不同的。行仁政的人,爱自己的亲人就是仁;治国的人,对国家有利就是仁。所以治理百姓的人没有亲人,百姓把他当作亲人。如果对百姓有利并且百姓和睦,怎么会害怕你呢?因为百姓,所以不敢偏爱亲人,百姓如果对他好,他将会开始不好但最终变好,这就是所谓的晚年弥补。’所有百姓都追求利益,杀害君主而使百姓受益,百姓怎么会阻止呢?杀害亲人而不伤害他人,谁会离开他呢?如果相互有利并且得到宠爱,意志坚定并且得到百姓的喜爱,这是非常想要的,谁不会迷惑呢?即使想要爱护君主,但迷惑是难以解除的。现在你把君主比作商纣王,如果商纣王有好的儿子,而先死了商纣王,不宣扬他的恶行而增加他的失败。同样地,死亡不是一定要武王来动手,而他的后代没有断绝,祭祀一直延续到今天,我又怎么知道商纣王是善是恶呢?你不想关心他,难道可以吗?如果大难临头才去关心,那还来得及吗!’晋献公害怕地说:‘那怎么办才好呢?’骊姬说:‘君主为何不年老后把政权交给他。他得到政权后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得到他所追求的,就会放弃你。而且君主你要考虑,自从桓叔以来,谁能够爱自己的亲人?只有没有亲人,才能兼顾国家。’晋献公说:‘不能把政权交给他。我用武力与威严来镇服诸侯。如果在我没有去世之前就失去了政权,不能称之为武;有儿子却不能制服,不能称之为威。我如果把政权交给他,诸侯一定会背叛我;能够背叛我,必定会伤害我。失去政权而伤害国家,这是不能容忍的。你不要担心,我会考虑的。’

骊姬说:‘因为皋落狄人早晚都在侵扰我们的边境,让我们没有一天可以安心在田野上放牧,君主的粮仓肯定不会充实,又担心会失去封地。君主为什么不让他去攻打狄人,以此来观察他在众人面前的表现,并且与众人建立信任和和睦。如果他不能战胜狄人,即使他有罪,也可以。如果他战胜了狄人,那么他善于使用军队,要求必定会更加广泛,可以好好利用。而且,如果战胜了狄人,诸侯会感到惊恐,我们的边境就不会受到威胁,粮仓会充实,四邻会服从,封地会得到保障,君主会得到依靠,不知道是否可行,但利益是很大的。君主你要考虑!’晋献公很高兴,因此派申生去攻打东山,给他穿上特殊的战袍,佩戴金玉饰物。仆人赞听到这个消息后说:‘太子危险了!君主赐予他特殊的礼物,特殊会引发奇怪,奇怪会变得无常,无常是不能立足的。让他出征,先观察他,所以告诉他离心离德,并展示他坚定不移的权利,这样他一定会讨厌他并伤害他。讨厌他,一定会让他内心危险;伤害他,一定会让他外部危险。危险从内部开始,太难了!而且这件衣服,是疯子的衣服。上面写着:“消灭敌人后回来。”即使消灭了敌人,那他怎么应对内部的诽谤呢!’申生战胜了狄人回来后,内部的诽谤就开始了。君子说:‘知道细微之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优施教骊姬谮申生-注解

优施:优施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权臣,擅长权谋,与骊姬有勾结,企图通过骊姬离间晋献公与太子申生的关系。

骊姬:骊姬是晋献公的宠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诬陷太子申生,试图陷害他。

申生:申生是晋献公的太子,因其仁慈宽厚而受到百姓的爱戴。

公:公指的是晋献公,骊姬的丈夫,太子申生的父亲。

仁:仁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爱人之心,仁爱他人。

强:强在这里指的是坚强,有力。

宽惠:宽惠指的是宽容和仁慈。

慈于民:慈于民指的是对百姓仁慈。

惑:惑指的是迷惑,使人心生疑惑。

乱国:乱国指的是使国家陷入混乱。

强于君:强于君指的是在晋献公面前表现得过于强势。

申生甚好仁而强:申生非常仁慈而且坚强。

为仁与为国不同:行仁政与治理国家的方法不同。

长民者无亲:治理民众的人不应有私亲。

众以为亲:民众视他为亲人。

苟利众而百姓和:如果有利于民众并且百姓和睦。

以众故不敢爱亲:因为民众的缘故,不敢偏爱亲人。

以晚盖者也:以晚节来掩盖早年的错误。

凡民利是生:民众的利益是生命之源。

杀君而厚利众:杀害君主而使民众受益。

众孰沮之:谁会阻止他们?

杀亲无恶于人:杀害亲人不会对他人造成恶。

人孰去之:谁会离开他?

苟交利而得宠:如果双方都有利可图并且得到宠爱。

志行而众悦:如果他的志向得到实现并且民众满意。

纣:纣是商朝末年的暴君,以残暴著称。

武王:武王是周朝的开国君主,他伐纣灭商。

桓叔:桓叔是晋国的一位先祖。

兼翼:兼翼指的是同时保护和支持。

皋落狄:皋落狄是古代的一个民族,与晋国相邻。

边鄙:边鄙指的是边境地区。

牧田野:牧田野指的是放牧和耕种。

仓廪:仓廪指的是粮仓。

封疆:封疆指的是国家的疆界。

偏裻之衣:偏裻之衣是一种特殊的战袍。

金玦:金玦是一种古代的装饰品,也用作信物。

谗言:谗言指的是诽谤和诬陷的话。

君子:君子指的是有道德和有修养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优施教骊姬谮申生-评注

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此句中,骊姬以申生之仁慈为引,实则暗藏心机。‘好仁’与‘宽惠’均为仁政之象征,而‘强’与‘慈’则是对申生性格的刻画,意在凸显其优点,同时也为后文骊姬的阴谋埋下伏笔。

‘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骊姬此言,表面上是担忧国家大乱,实则是在挑拨晋献公对申生的信任。‘惑于我’暗示她有操控晋献公的能力,‘乱国’则是她用来威胁晋献公的手段,‘行强于君’则是对晋献公权威的挑战。

‘夫岂惠其民而不惠于其父乎?’晋献公此问,看似关心申生,实则是在试探骊姬。‘惠’字在此处双关,既指对民众的仁爱,也指对父亲的孝顺。晋献公的提问,既是对骊姬的试探,也是对申生仁政的质疑。

‘妾亦惧矣。吾闻之外人之言曰:为仁与为国不同。’骊姬此言,巧妙地将‘为仁’与‘为国’对立起来,为她的阴谋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仁’强调个人品德,而‘为国’则强调国家利益。骊姬以此为由,试图说服晋献公放弃对申生的信任。

‘君欲勿恤,其可乎?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骊姬此言,进一步挑拨晋献公与申生之间的关系。‘恤’字在此处含有担忧、忧虑之意,骊姬以此暗示晋献公如果不及时处理申生,将会面临更大的灾难。

‘君盍老而授之政。’骊姬此言,意在让晋献公将政权交给申生,从而削弱自己的权威。‘盍’字在此处含有‘何不’之意,骊姬以此劝说晋献公,试图让他在不知不觉中放弃对政权的掌控。

‘且君其图之,自桓叔以来,孰能爱亲?唯无亲,故能兼翼。’骊姬此言,再次强调‘无亲’的重要性,试图让晋献公相信,只有放弃对申生的信任,才能确保国家的稳定。

‘不可与政。我以武与威,是以临诸侯。’晋献公此言,表达了他对政权的执着和对申生的怀疑。‘武’与‘威’代表了他的权威,而‘临诸侯’则表明他的统治地位。

‘尔勿忧,吾将图之。’晋献公此言,虽然安慰骊姬,但实际上是在拖延时间,为处理申生的问题寻找对策。

‘以皋落狄之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君之仓廪固不实,又恐削封疆。’骊姬此言,将国家边疆问题与晋献公的权威联系起来,试图让晋献公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危机。

‘君盍使之伐狄,以观其果于众也,与众之信辑睦焉。’骊姬此言,建议晋献公派申生伐狄,以此来观察他的表现,并借此机会巩固与百姓的关系。

‘且夫胜狄,诸侯惊惧,吾边鄙不儆,仓廪盈,四邻服,封疆信,君得其赖,不知可否,其利多矣。’骊姬此言,进一步分析伐狄的利弊,试图让晋献公相信这是巩固国家稳定的好机会。

‘仆人赞闻之,曰:‘太子殆哉!’’此句中,仆人赞的担忧,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申生命运的关切。‘殆哉’一词,表达了对申生遭遇的忧虑。

‘君子曰:‘知微。’’此句中,君子对骊姬阴谋的洞察,体现了古人对政治斗争的敏锐洞察力。‘知微’一词,既是对骊姬阴谋的揭示,也是对晋献公等人缺乏远见的批判。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优施教骊姬谮申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50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