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原文

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

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不受,军吏曰:‘可无劳师而得城,子何不为?’

穆子曰:‘非事君之礼也。夫以城来者,必将求利于我。夫守而二心,奸之大者也;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许而弗予,失吾信也;若其予之,赏大奸也。奸而盈禄,善将若何?且夫狄之憾者以城来盈愿,晋岂其无?是我以鼓教吾边鄙贰也。夫事君者,量力而进,不能则退,不以安贾贰。’

令军吏呼城,儆将攻之,未傅而鼓降。

中行伯既克鼓,以鼓子苑支来。

令鼓人各复其所,非僚勿从。

鼓子之臣曰夙沙厘,以其孥行,军吏执之,辞曰:‘我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岂曰土臣?今君实迁,臣何赖于鼓?’

穆子召之,曰:‘鼓有君矣,尔心事君,吾定而禄爵。’

对曰:‘臣委质于狄之鼓,未委质于晋之鼓也。臣闻之: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委质而策死,古之法也。君有烈名,臣无叛质。敢即私利以烦司寇而乱旧法,其若不虞何!’

穆子叹而谓其左右曰:‘吾何德之务而有是臣也?’

乃使行。

既献,言于公,与鼓子田于河阴,使夙沙厘相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译文

鼓城的臣子夙沙厘,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一起逃亡,军中的官吏抓住了他。夙沙厘辩解说:‘我是在侍奉君主,而不是侍奉土地。我们称之为君臣,难道是土地的臣子吗?现在君主已经迁移,我为什么还要依靠鼓城呢?’穆子召见他,说:‘鼓城已经有了君主,你如果真心事奉君主,我一定会给你相应的禄位和爵位。’夙沙厘回答说:‘我已经把我的忠诚献给了狄人的鼓城,还没有献给晋国的鼓城。我听说:献出忠诚成为臣子,就不能有二心。献出忠诚后即使面临死亡,也是古代的法律。君主有伟大的名声,臣子不应该背叛忠诚。我怎敢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打扰法官,扰乱旧有的法律,这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穆子叹息着对他的左右说:‘我有什么德行能拥有这样的臣子呢?’于是放他离开。献上礼物后,他对君主说,和鼓城的儿子苑支一起在河阴地区打猎,让夙沙厘做他的助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注解

帅师:率领军队。帅,动词,率领;师,名词,军队。

伐:攻打,征伐。

狄: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围:包围。

鼓:古地名,此处指被围攻的城市。

叛:背叛。

军吏:军队中的官员。

劳师:使军队劳累。

事君:侍奉君主。

夫:用于句首,表示发端,相当于‘那’、‘那末’。

守:防守。

二心:心怀二意,不忠诚。

奸:奸诈,不诚实。

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

许:答应。

弗予:不给。

信:信用。

予之:给他。

赏大奸:奖赏大奸之人。

盈禄:得到丰厚的俸禄。

安贾贰:安于做奸细。

儆:警告,告诫。

傅:附着,靠近。

克:战胜。

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苑支:人名,鼓子的臣子。

僚:同僚,同事。

夙沙厘:人名,鼓子的臣子。

孥:妻子和孩子。

执:捉拿。

辞:辩解,说明。

君:君主。

实:实际上。

迁:迁徙,流亡。

赖:依赖,依靠。

定:确定,安定。

禄爵:官职和爵位。

委质:献上信物,表示效忠。

策死:立誓而死。

烈名:显赫的名声。

叛质:背叛信物。

私利:个人利益。

司寇:古代官名,掌管刑狱。

旧法:旧有的法律。

不虞:意料之外的事。

公: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河阴:地名,位于河流之北的阴面。

相:辅助,协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评注

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不受,军吏曰:‘可无劳师而得城,子何不为?’穆子曰:‘非事君之礼也。’

此段古文描绘了中行穆子领兵攻打狄人,围困鼓城。鼓城中有人请求献城投降,但穆子拒绝了这个提议。军吏提出可以不费力气就得到城池,但穆子以不符合事君之礼为由拒绝。这体现了穆子坚守礼义,不轻易妥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君臣关系的严肃性。

夫以城来者,必将求利于我。夫守而二心,奸之大者也;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

穆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立场,认为献城投降者必有求于己,这种心怀二意的行为是奸邪之大者。他强调赏善罚奸是国家的基本法律,这体现了穆子对法律的尊重和执行,也显示了他治国理政的坚定立场。

许而弗予,失吾信也;若其予之,赏大奸也。奸而盈禄,善将若何?且夫狄之憾者以城来盈愿,晋岂其无?是我以鼓教吾边鄙贰也。

穆子分析了如果答应城池投降者的请求可能带来的后果,认为这样做既会失去信用,又会奖励奸邪,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利益。他担心狄人因城池而满足,而晋国却可能因此失去边境的稳定,这是对国家战略的深思熟虑。

夫事君者,量力而进,不能则退,不以安贾贰。

穆子提出事君的原则,即量力而行,不能则退,不应为了个人的安逸而背叛君主。这体现了他的忠诚和责任感,也反映了他对君臣关系的深刻理解。

令军吏呼城,儆将攻之,未傅而鼓降。

穆子命令军吏呼喊城池,准备攻城,但鼓城在未受到实际攻击的情况下就投降了。这表明穆子的决策和威信使得敌人在心理上已经屈服,这也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

中行伯既克鼓,以鼓子苑支来。令鼓人各复其所,非僚勿从。

中行伯攻克鼓城后,将鼓子苑支带回,并命令鼓人各回原位,不要随从。这显示了穆子对战争的胜利成果的处理,既保持了军队的纪律,又体现了对当地人民的尊重。

鼓子之臣曰夙沙厘,以其孥行,军吏执之,辞曰:‘我君是事,非事土也。名曰君臣,岂曰土臣?今君实迁,臣何赖于鼓?’

夙沙厘作为鼓子的臣子,跟随鼓子迁徙,被军吏逮捕。他辩称自己忠于君主而非土地,强调君臣关系的重要性,并表示君主迁移,自己为何还要依赖鼓城。

穆子召之,曰:‘鼓有君矣,尔心事君,吾定而禄爵。’对曰:‘臣委质于狄之鼓,未委质于晋之鼓也。臣闻之: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委质而策死,古之法也。君有烈名,臣无叛质。敢即私利以烦司寇而乱旧法,其若不虞何!’

穆子试图说服夙沙厘,提出如果他忠于君主,自己会给予他相应的禄位和爵位。夙沙厘则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臣子应忠于君主而非土地,不应为了私利而违背古法。

穆子叹而谓其左右曰:‘吾何德之务而有是臣也?’乃使行。

穆子对夙沙厘的忠诚表示赞叹,认为这样的臣子难得,然后放他离去。这体现了穆子对忠诚的重视,也显示了他宽容大度的品质。

既献,言于公,与鼓子田于河阴,使夙沙厘相之。

夙沙厘被释放后,穆子向国君汇报,并与鼓子一起在河阴地区进行田猎,让夙沙厘陪同。这表明穆子对夙沙厘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他在处理事务时的灵活性和对人才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晋语-中行穆子帅师伐狄围鼓》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50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