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阳人不服晋侯

作者: 《国语》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学者和历史学家。该书的成书时间不一,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由多位作者根据口述历史整理而成。其内容来源于各个诸侯国的历史叙述,涉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

内容简要:《国语》是一部史学与政治理论的经典,内容以各个国家的历史为主,重点记载了春秋时期不同诸侯国的政治、军事与外交事件。全书共分为十二篇,分别讲述了不同国家的历史。通过对当时各国风土人情、国家治理、民生百态的详细记录,展现了春秋时期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秩序。《国语》是了解春秋时期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伦理与社会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中的许多政治智慧和治国理论对后代儒家学者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阳人不服晋侯-原文

王至自郑,以阳樊赐晋文公。

阳人不服,晋侯围之。

仓葛呼曰:‘王以晋君为能德,故劳之以阳樊,阳樊怀我王德,是以未从于晋。谓君其何德之布以怀柔之,使无有远志?今将大泯其宗祊而蔑杀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

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

此羸者阳也,未狎君政,故未承命。

君若惠及之,唯官是征,其敢逆命,何足以辱师!

君之武震,无乃玩而顿乎?

臣闻之曰:‘武不可觌,文不可匿。觌武无烈,匿文不昭。’

阳不承获甸而祇以觌武,臣是以惧。

不然,其敢自爱也?

且夫阳岂有裔民哉,夫亦皆天子之父兄甥舅也,若之何其虐之也?

晋侯闻之,曰:‘是君子之言也。’

乃出阳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阳人不服晋侯-译文

周王从郑国回到朝廷,把阳樊这个地方赐给了晋文公。阳樊的百姓不服从,晋文公就包围了他们。阳樊的官员仓葛喊道:‘大王认为晋文公能够行德政,所以用阳樊来考验他,阳樊的百姓感念大王的恩德,因此没有归附晋国。请问大王您打算如何布施恩德来安抚他们,使他们没有远走的念头?现在您要灭绝阳樊的宗族,屠杀百姓,我怎敢屈服!军队所追求的是平定那些傲慢、不虔诚的蛮族、夷族、戎族和狄族,所以才会动用武力。阳樊这个弱小的国家,还没有亲近您的政治,所以没有接受您的命令。如果您能施以恩惠,只征收官税,他们怎么会敢违抗命令,这又何至于让军队受辱!您的武力震慑,难道不是过于轻率而使军队疲惫吗?我听说:‘武力不可轻易展示,文德不可隐藏。展示武力没有烈性,隐藏文德不显光明。’阳樊没有接受您的贡品,却只是因为武力而屈服,我因此感到害怕。如果不是这样,他们怎会自爱呢?再说,阳樊的百姓难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吗?他们都是天子的父辈、兄长、外甥、舅舅,您怎能这样虐待他们呢?’晋文公听了这番话,说:‘这是君子的话。’于是放走了阳樊的百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阳人不服晋侯-注解

王至:王至,指周王派遣使者前往。

郑:郑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阳樊:阳樊,古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济源市。

晋文公: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名重耳。

不服:不服从,指阳樊的人民不愿意归附晋国。

晋侯:晋侯,指晋文公。

围之:围攻阳樊。

仓葛:仓葛,人名,阳樊的官员。

呼曰:大声呼喊。

怀我王德:怀念周王的恩德。

是以未从于晋:因此没有归附晋国。

谓君其何德之布以怀柔之:请问您将如何布施恩德来怀柔他们?

使无有远志:使他们没有背叛的意图。

大泯其宗祊:灭绝他们的宗族。

蔑杀其民人:轻视并杀害他们的百姓。

宜吾不敢服也:我应该不敢屈服。

三军之所寻:三军,指晋国的军队。

蛮、夷、戎、狄: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称。

骄逸不虔:傲慢放纵,不虔诚。

致武:发动武力。

羸者阳也:羸弱者指的是阳樊。

未狎君政:未曾亲近君主的政令。

故未承命:因此没有接受命令。

惠及之:给予恩惠。

唯官是征:只征收官府的税赋。

逆命:违抗命令。

辱师:使军队受辱。

武不可觌,文不可匿:武力不可直接面对,文德不可隐藏。

觌武无烈,匿文不昭:直接展示武力没有威烈,隐藏文德则不显明。

承获甸:接受封地。

裔民:边远地区的百姓。

天子之父兄甥舅:天子的亲属。

若之何其虐之也:怎么能这样虐待他们呢?

乃出阳民:于是晋文公下令释放了阳樊的人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阳人不服晋侯-评注

王至自郑,以阳樊赐晋文公。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故事的背景,王至从郑国而来,将阳樊之地赐予晋文公。这里的‘赐’字,体现了古代君王对功臣的赏赐,同时也暗示了阳樊地区的特殊地位。

阳人不服,晋侯围之。

阳人对于赐地之事并不服从,晋文公因此围困阳人。‘不服’二字,既表达了阳人的不满,也预示了后续冲突的爆发。

仓葛呼曰:‘王以晋君为能德,故劳之以阳樊,阳樊怀我王德,是以未从于晋。谓君其何德之布以怀柔之,使无有远志?今将大泯其宗祊而蔑杀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

仓葛的呼喊表达了他对晋文公的不满。他认为晋文公赐地是为了考验阳人的忠诚,而阳人之所以未从,是因为他们怀念王的恩德。这里‘怀’字用得恰到好处,既表达了阳人对王的忠诚,也反映了他们对晋文公赐地的抗拒。仓葛接着指责晋文公将灭阳人宗族,蔑视其民人,表现了他的正义感和对阳人的同情。

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此羸者阳也,未狎君政,故未承命。

仓葛在此引用了古代兵法,指出三军出征是为了对付蛮、夷、戎、狄等地的骄逸不虔之徒。他将阳人比作羸弱之民,认为他们尚未亲近晋文公的政令,因此未接受命令。这里‘狎’字用得巧妙,既表达了阳人对晋文公政令的不熟悉,也暗示了晋文公政令的威严。

君若惠及之,唯官是征,其敢逆命,何足以辱师!君之武震,无乃玩而顿乎?

仓葛在此表达了对晋文公的劝告,他希望晋文公能够以仁德对待阳人,而不是仅仅依靠武力。‘惠及’二字,体现了古代仁政的思想。仓葛担心晋文公的武力震慑会导致阳人屈服,从而失去民心。

臣闻之曰:‘武不可觌,文不可匿。觌武无烈,匿文不昭。’

仓葛引用古语,强调武力和文德的重要性。他认为,武力不可直接面对,文德不可隐藏。‘觌’字在此处表示面对,‘匿’字表示隐藏。这句话体现了古代对于武力与文德的辩证关系。

阳不承获甸而祇以觌武,臣是以惧。

仓葛指出阳人并未接受晋文公的甸地,而是选择了武力对抗。他因此感到恐惧,担心阳人的命运。

不然,其敢自爱也?

仓葛反问,表达了他对阳人敢于自爱的敬佩。

且夫阳岂有裔民哉,夫亦皆天子之父兄甥舅也,若之何其虐之也?

仓葛进一步阐述,指出阳人并非裔民,而是天子的亲属。他质问晋文公为何要虐待他们。

晋侯闻之,曰:‘是君子之言也。’乃出阳民。

晋文公听后,认为仓葛的话是君子之言,于是放出了阳民。这句话体现了晋文公的仁德和宽容,也说明了仓葛的劝告起到了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国语-周语-阳人不服晋侯》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650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